1. 简单百科
  2. 刘世传

刘世传

刘世传(1894年3月26日-1964年3月4日),字书铭,出生于山东蓬莱县温石汤村的一个教师家庭。他是齐鲁大学的校长,曾在东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等高校任教。刘世传精通多种外语,包括英语、德语、法语等,并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派往多个国家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他还撰写了《国际公法大全》等书籍。1949年后,因政治言论被判刑,后获得平反。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刘世传出身于一个教师家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从小就要承担生活重担,白天劳作,晚上自学。在他的母亲的努力下,他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的学业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潍县广文大学政治系。后来,他跟随学校合并至济南齐鲁大学,并于1914年冬季完成学业。随后,他在济南青年会担任总干事,并于1919年获得公费留学机会,前往美国深造。在美国霍士德学院(College of Wooster)取得学士学位后,他又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国际公法,并获得硕士学位。1924年,他在哈佛大学取得政治博士学位后,曾在沃士特女子大学任教一年。之后,他继续在欧洲深造,完成了《国际公法》一书,并于1930年返回中国。

职业生涯

归国后,刘世传在东北大学政治系担任教授,与多位知名学者共同探讨学术。1933年,因为一次误会,他与东北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发生争执,导致他萌生离开的想法。北平多所大学向他发出邀请,最终他选择加入民国大学,担任政法学教授。1934年夏天,齐鲁大学董事会代表多次拜访他,希望他能回归母校担任校长。尽管最初有所犹豫,但他最终接受了这一挑战。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他成功筹集资金,解决了学校财务危机,并推动学校正式备案,使其跻身名牌大学行列。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利用自身语言优势,被派往海外进行抗日宣传,为此遭到日军通缉。战后,他带领学校搬迁至成都,并在那里重建校园。1942年,面对财政困境,他为了保护学校和学生利益,辞去校长职位,转而在四川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中国中苏友好协会从事翻译工作,并参与干部俄语培训。1951年,他因政治言论被判刑,后在1985年获得平反。

家庭成员

刘世传的父亲刘常德是一位私塾先生,他的母亲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农村妇女。他有一姐弟六人,其中他和他的兄弟姐妹都是在文会中学接受教育。他的长女贞模毕业于东北大学附小。

人物评价

刘世传以其坚强的性格和出色的治理才能,挽救了濒临关闭的齐鲁大学,并将其提升至新的高度。他的努力使得齐鲁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得以保存,并在战后迅速恢复活力。他的治校能力和爱国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可。

参考资料

刘世传国外经历.本地屋.2024-08-19

刘世传:四请之下就任校长.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2024-08-19

刘世传一怒为“逢来”.大众网大众数字报.2024-08-19

齐鲁大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刘世传 .齐鲁晚报.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