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未

李未

李未,男,1943年生,北京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有智能计算机专家组副组长等。1968年,李未获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硕士学位,后在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础部和计算中心任教。1983年,李未获得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1986年,李未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至2009年,李未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系统地解决了实用并行程序设计语言,特别是并行及通讯结构的语义问题,在并行程序语言翻译正确方面做出创始性贡献。还提出开放逻辑理论,建立了形式系统序列的极限理论等,证明了正交设计的最优性,在研究和使用硅编译技术及智能计算机研究等做出突出的成绩。

个人履历

1961年09月—1968年06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68年06月—1979年07月,先后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础部、计算中心教师。

1979年07月—1983年01月,在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

1983年01月—1986年08月,任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系讲师,

1986年09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01月—2009年05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

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主编,

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英国科学与工程委员会高级研究、

德国不来梅大学教授级研究员、

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Zuse讲座教授。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才培养

高校治理

从2002年到2009年,李未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任校长一职。在他的领导下,学校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型。他创造性地规划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致力于提升以理工科为主的教育质量,推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一个行业性大学转型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学校随后十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未坚信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他认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不仅能体现学校的学术地位,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为此,他强调要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他还提出了“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并制定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注重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教学指导原则,以及“严进、重教、优出”的培养策略。学校重点建设了六门核心基础课程,通过采用优质教材和邀请名师授课,提高了本科教育的质量。他亲自指导成立了高等工程学院,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逐步将本科教学改革措施推广到各个学院。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拓宽基础、瞄准前沿、共建团队、自主创新”的工作思路,全面修订了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研究生梯队式培养模式。

寄语学生

在2008年6月22日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生典礼上,校长李未对即将踏上新征程的2008届毕业生提出了殷切期望,鼓励他们成为怀抱远大理想的人,追求对国家有利、对人类有益,并且能够无愧于自己人生的成就。

指导学生

自1986年起,李未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并成功培养了8名博士后、52名博士研究生以及超过百名的硕士生。

教育成果奖励

研究内容

参与创立、发展和完善结构操作语义方法的主要学者之一,80年代初期,李未院士使用这种方法最先给出了Ada语言有关任务,包括并行、汇聚、通讯、同步及选择等机制的语义,建立了在并行机制下的程序模块以及程序例外处理的语义。他的工作系统地解决了诸如像Ada、Edison等并发式程序设计语言的操作语义问题,并在语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并发语言的翻译与变换理论

从1992年开始,李未院士根据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软件开发方法及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需求,提出了关于形式系统序列、极限及相关的计算模式等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将数学分析中逼近和近似的方法用于软件系统的开发。这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以版本作为基本对象、用版本序列描述开发过程、用版本系列极限刻画最终目标的概念和方法。

李未院士用模型的概念和方法,给出了知识库维护过程中“增新扩充”和“出错修正”的合理描述,首次建立了一个“规约修正”演算系统,并给出了基于Prolog语言的“规约修正”算法,该演算系统使程序规约的修正有了可操作的数学方法。

他首次提出软件开发策略、知识库维护策略的收敛性概念,并用版本序列的收敛速度衡量维护策略的优劣。在他指导下的课题组成员还研究了力迫、猜想与反驳、归纳等多种软件开发策略,并证明了它们的收敛性。李未院士将这一整套概念和方法称之为“开发逻辑”理论,并曾应邀在德、法、英、丹麦、及瑞典等国的大学就“开发逻辑”理论进行讲演和讲学。

为解决网络环境下拥有海量信息、运行着海量进程的服务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中的重大问题,973“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组从海量信息科学、软件技术与方法以及试验性软件研究三个层次开展了基础研究。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他的领导下,项目组对此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顺利通过了科技部主持的项目中期评估,获得重点资助。

主要论文

参考文献:

突出成就

计算机程序语义研究方面,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9年起,先后担任973计划“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的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海量信息的协同性与可生存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提出了修正的演算系统(R-演算),并证明了R-演算的可靠性、完全性和可达性。

提出并设计了过程模式语言,提出并研究了合理过程模式的三个基本特性获得1999年光华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研制的基础设施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生产平台,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1部。

获2005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一项。

培养博士后8名、博士研究生52名和硕士生96名。

2018年6月29日,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在京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李未获“杰出大学校长奖”。

院士报告

李未院士在新主楼会议中心做题为“高等教育形势和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大会报告,分析了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形势,阐述了该校的办学思路,重点提出国家实验室建设是该校航空航天特色的载体和高水平“研究型”的标志,并将带动学科的全面发展。

李未院士从本科教学评估情况、“211工程”评估、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考核等方面向与会观众介绍了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形势,他认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已初见成效,适应我国发展战略需求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基本形成,教育规模和质量基本满足国内的发展、战略需求,已形成了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学科和重点学科体系。

办校理念

李未院士阐述了在新的形势下该校的办学思路。他指出该校要培养两种人才: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培养领军人才,为国际经济一体化培养领导人才。要实现两个转变:在“十五”拓展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向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转变;在过去有效培养常规型科技人才的基础上,向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转变。要以两个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他指出国家实验室建设是该校航空航天特色的载体和高水平“研究型”的标志,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根结点,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平台,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可以凝聚国际一流人才,承担应用基础和前沿高科技研究重大项目,将带动学科的全面发展。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服务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的要求,瞄准世界航空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探索性技术研究和开发,这标志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一定建设成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国家实验室。

校长寄语

从北航毕业的日子,我对大家表示衷心的祝贺。2008年该校共毕业了3332名本科生,其中一部分将走向社会,走上建设国家的岗位,一部分将留校或到其他高校继续深造,还有一部分同学将要出国留学。但无论如何,你们都将进入新的人生阶段,都面临着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准自己位置的问题。为此,我有以下几点希望:

首先应该看清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二十年以后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我想它至少有四个特点: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基本实现;二是国际政治多边化构架基本成型;三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通已成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主流;四是中原地区必将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这样的世界中,我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有大志向的人,具体说来就是成为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领军人才,国际多边政治机构的领导人才,和东西方文化融通的推动者。

要想成为这样的人,就必须付出三倍于常人的努力,就必须像孟子所教导的那样,“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这样,不断地学习,艰苦奋斗,你们才能担当起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的大任。

同学们,你们今后要走的道路是漫长的。希望大家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德国大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有诗云:“辽阔的世界,宏伟的人生。长年累月,真诚地勤奋。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常常周而复始,但从不停顿。尊重传统,而又乐于迎新。心情舒畅,目标纯正。啊!这样又会前进一程”。

总之,我们只有保持了良好的心态,才能持续不断地付出艰苦的努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类,又对得起自己人生的人。我愿以中外思想家的这两段名言,送同学们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科研精神

对我们来讲,以学生为本的本科素质教育,第一要设立的就是学生的目标,那么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就是创新型的科技领军人才。

当学生们在基地完成设计、制作和地面试验后,还要到外场进行飞行试验验证。因此,对于飞机各方面的性能要求是非常高的。航空和航天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比如说我们的航空上的自动控制系统,航空需要通讯,所以我们这个电子系统航空材料很重要。另外呢,空气动力学对飞行的性质,在他们所长和将要发展的方面,更加强化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完成学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专门为本科学生配备了导师。

敏锐的专业洞察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的强烈的协作精神,像这些东西都不是在大课或者是通过政治活动能够建立的,必须要有老师要耳提面命。所以我们才要设立这个导师制,通过导师来单独给这些学生,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来进行,不断地提高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素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本科学生导师制,从2002年试行到今,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由于这项制度突破了以往的只有研究生才有导师惯例,所以当初在李未提出时,曾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对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所以,大多数的老师是赞成的。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因为我们是个研究型的大学,研究型的大学呢,比如说我们在实验室里工作的都是一些专职的研究人员,本科生呢他们就不一定带。

为了保障制度得以实施,学校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大量征求教师意见,认真分析导师制的优势等等。

人物评价

李未,1943年6月出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3年获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李未在实用并发语言语义、并发语言的翻译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除了担任北航校长之外,李未还担任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航计算机学院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担任大学校长,繁忙的工作让年过花甲的李未总是事务缠身,然而他却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李未说,这个习惯让他心里格外的踏实。

每天走在校园里,早上走一圈,晚上走一圈,觉得非常惬意。看到我们学校校园一天一天地变化,整个的本科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我就是有一个感觉,觉得生活充实,我尽了我应该做的责任,作为一个老师。

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计算机教学与科研工作,李校长流露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特别强调,当前我国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并不亚于西方先进国家,我们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要多于外国学生,但和世界著名大学相比,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以及创新能力和博士生培养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值得高等教育界的充分重视。

对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李校长表示充满了信心。他说,中国的大学一定能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物事迹

2009年6月11日,中组部宣布怀进鹏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不再担任北航校长职务。

怀进鹏1962年生,1987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航任教。1990年师从中科院院士、北航前校长李未教授,1993年获博士学位。怀进鹏在北航学习、工作、生活了20多年,履新前担任北航常务副校长。

怀进鹏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近1,现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十五863计划计算机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等职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校长李未2009年66岁,中国科学院院士,软件开发方面的知名专家,担任北航校长职务长达7年时间。李未和怀进鹏均来自北航计算机学院,在学院网站上,两人都被归到“学术带头人”一栏。4月份卸任教育部副部长一职的赵沁平,也是北航计算机学院的“学术带头人”,他曾任过北航计算机系主任、副校长。

参考资料

李未.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0-09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未来我院访问.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2024-10-29

李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10-31

北航原校长李未院士获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杰出大学校长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2024-08-21

校长李未院士寄语北航2008届毕业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2024-08-21

李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2024-08-21

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一等奖(59项).教育部网站.2024-08-21

李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百度学术.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