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四川哲罗鱼

四川哲罗鱼

四川哲罗鱼(学名:Hucho bleekeri),又名川陕哲罗鲑、布氏哲罗鲑、虎鱼、猫鱼、虎嘉鱼,为辐鳍鱼纲鲑形目鲑科哲罗鲑属的鱼类。

形态特征

四川哲罗鱼体长椭圆形,略侧扁,腹部圆。头大,细长而尖,呈均匀的曲线型。口大,斜裂,向后延伸至眼球中部或后缘的下方。上颌稍突出,略长于下颌;上颌骨细长,向后伸过眼后缘。颌骨、犁骨和舌骨均有较多的粗壮牙齿,齿锥形,末端锋利,斜向内方。犁骨轴部每侧有4大牙齿。鳃孔大,鳃膜和鳃峡不相连。眼较大,侧端较上位和较前位。鳞小,侧线鳞125-152,腹鳍基具腋鳞3枚。侧线平直。背部蓝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和鳃盖上分布有呈小十字形的不规则灰黑色小斑点。体长可达120公分,背部深灰色,两侧和腹部白色,体侧有许多分散而不规则的小黑点,并有7条暗黑色纵带,其他各鳍灰色。

栖息环境

四川哲罗鱼属冷水性鱼类,喜栖居于深水河湾或有流水环境,底质为砾石或砂石,海拔700-1200米的山麓溪流、两岸多高山遮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溶氧量、水温较低的水域。它的体色乃是与栖息环境相适应的保护色。

生活习性

四川哲罗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流域和新疆的少数湖泊中,生长缓慢,性成熟期长。性活泼健泳、凶猛,喜单独活动。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是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成虫及其幼虫。幼鱼阶段以水生昆虫为主,其次为小鱼和底栖动物。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也食水生昆虫、虾和水蚯蚓等。性成熟年龄大部分为3+龄。在流水砾石水底进行繁殖,以捕食各种鱼类、水生昆虫、蛙类及鼠类等。

分布范围

四川哲罗鱼分布于岷江青衣江上游和大渡河中上游,陕西省太白县青海省的斑玛亦产此鱼,常栖息于山区急流以及深水河湾。川西北岷江上游,沿大渡河中上游达青海省境内;秦岭南麓汉江上游支流的湑水、太白河等水系。原产于四川岷江,是当地的重要名贵经济鱼类,以富含脂肪、肉味鲜美而著称。本鱼原系北寒带种类,是冰川期从北方经日本海向南迁移的孑遗种类,对于物种演化、保护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价值

为青海省的大型经济鱼类之一,1969年马柯河附近曾捕获一尾15kg的大鱼。据1971年不完全统计,仅马柯河林场当年捕获量在250kg以上,且肉味鲜美,被当地群众视为珍品。

濒危因素

四川哲罗鱼的栖息地破坏:由于河流上游拦河筑坝,兴建水利工程,以及河道两岸大量砍伐森林而引起水土流失等原因,使其生活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其数量大为减少。环境污染:河流沿岸工厂的排放污水,使其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自然种群雄性远多于雌性,而雌性的怀卵量少,而当地渔民在产卵期大量捕捞产卵亲鱼,甚至采用毒、电、炸捕捞方法,使已日趋减少的资源受到更严重的破坏。在1960年代,岷江上游及其支流兴建了一些小型发电站,同时为了流放木材的需要也疏浚河道;沿岸有些工厂向河川排污,污染了水源,尤其在河道两侧山波大量砍伐树林,造成植被破坏,大量土石流入河中,引起堵塞,这些都破坏本余力栖息地,使它们数量遭到大量破坏。

保护对策

为了保护四川哲罗鱼,学者提出了以下的方法:移地保护,即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山区河流,沿岸多森林草原,饵料丰富,而且水温低、含氧量高,适合其生存于此。另外,在山区建立适合其栖息的自流灌溉人工蓄养池,以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生存环境。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