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生产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理论来源

生产社会化理论是全部卡尔·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的理论概括,马克思根据19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历史状况和主要趋势,把生产社会化主要理解为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并认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矛盾,进而提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的结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出现了生产集中化和分散化、资本和企业规模大型化和小型化同时并存的二重化现象和趋势,给我们提出了必须重新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理论的重大课题。

主要特征

卡尔·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理论中,“生产社会化”是用来表达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的范畴。“生产的社会化”是与“生产个人化”、“生产分散化”相对立的,生产社会化在生产规模上造成的结果和主要特征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大型化,因而它又是与“生产小型化”相对立。实际上,马克思主要是在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这一含义上来运用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的,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发展的理论中得到证实(注:邱海平。马克思的企业规模理论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0,(8).)。卡尔·马克思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的、区别于以前一切社会生产的特征,就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及其发展,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分散化和小型化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途径。资产阶级正是依靠生产社会化来战胜小生产的。在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中,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而得以扩大,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恩格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依据,在《反杜林论》中对生产社会化从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劳动产品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明确地表达了生产的社会化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的观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619-634.)

发展趋势

但是,我们看到,卡尔·马克思基于机器和大工业的建立,对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时,似乎过于强调了生产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而忽略了他自己曾经论述分工时所提出的正确理论,从而忽略了对生产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和约束条件的具体分析,似乎任何生产的一体化发展都是可以不受限制的、无条件的,以至于资本集中的程度可以达到超地区、超部门,从而达到整个国家的水平。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他们都把这一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出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的结论。卡尔·马克思指出过:“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831.)恩格斯指出:“新的生产方式愈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注: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311.

核心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新版中,将原来的“社会化的”都改译成了“社会的”。

资本主义生产和企业发展的实际历史表明,生产一体化和企业大型化既不是无条件的、没有限度的,也不是直线式发展的,更不是一切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把生产社会化等同于生产一体化、生产集中化和企业大型化,更不能把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等同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把生产分散化和小型化等同于生产力的落后,与此相关,也不能把生产一体化、集中化和大型化看作一切生产的必然的发展趋势。为了说明这些关系,我们有必要对生产社会化这一核心范畴进行新的探讨。

社会化

发展动态

“生产社会化”的完整含义究竟是什么呢?“生产社会化”指的是生产发展的一种动态,即从“非社会的”变成“社会的”过程。那么“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又是指什么意思呢?

与人关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是与自然相对立的概念,也是与个人相对立的概念,无论是哪一层含义,都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社会化”就是指由自然的变成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由个人的变成非个人的,即集体的、人类共同的。

关多面性

就与自然相对立的含义来说,人作为自然体本身是属于自然的,因此,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不可能是作为个体的人本身,而是这种个体以外的东西,即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仍然是自然的、与动物相同的或相似的关系,例如血缘关系(其实,当我们说人的关系的自然性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了,某些动物也具有特定的社会性,例如蚂蚁)。而大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人类所特有的,例如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从与自然相对立的含义上来说,所谓“社会化”指的就是从自然的变成人类所特有的,人类正是通过生产使自己越来越远离动物界和动物性。人类生产从原始的采集业、狩猎业、渔业发展到农业和养殖业、家庭手工业,这本身就是一个从自然到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正是通过生产的这种发展,人类越来越脱离动物界,人类文明越来越取得自己独特的性质。就已经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来说,也存在一个发展水平问题,一般来说,越是落后的生产,生产受到自然的制约越大,生产的“自然性”越强。也正是由于生产的不发达往往造成了产品交换的不发达,所以,卡尔·马克思把缺少分工和产品交换的经济形态叫做“自然经济”,这里的“自然”,不是指生产具有与动物获取食物一样的性质(即不使用制造出来的工具),而是指在这种生产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少,即生产的社会性少。一般来说,产品交换的程度越高,表明生产的社会性也就越强,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商品交换也就越发达。

私人性

马克思把由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理解为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正是通过交换,私人劳动转化成为社会劳动。因此,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本身都具有潜在的、间接的社会性,因为一开始这些劳动就不是为生产者自己生产产品的劳动,而是为别人、为社会生产商品的劳动,但是只有通过交换,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潜在的、间接的社会性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社会性。交换的过程,也就是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社会化”得以最终完成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说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是由交换本身所产生、所决定的。一切商品的生产,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生产,但它们必须通过“交换”这一“炼狱”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的生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产的社会化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而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特征。生产越是“社会化”,商品交换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一切商品生产中,都存在潜在的社会劳动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劳动的问题。卡尔·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的使用价值时,明确地指出:“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注: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54.)马克思甚至直接把分工同“生产的社会性”看作一回事,他认为分工的发展就是生产的社会性的发展。他指出:“交换的需要和产品向纯交换价值的转化,是同分工,也就是同生产的社会性按同一程度发展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91.)

范畴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范畴本来具有二重含义,即一方面指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另一方面指生产的相互依存关系。然而,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矛盾时所使用的“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却专门指的是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马克思恩格斯都把“社会化生产”看作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特点,并且认为它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是矛盾的,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加详细而明确的论述。恩格斯从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化等方面,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特征,恩格斯所说的“社会化的生产”明白无疑地就是指资本的集中化、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的集中化以及产品是许多人协作的结果。卡尔·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必然灭亡

今天,当我们结合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当代现实,重新反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社会化的理论时,我们认为,把生产社会化即集中化和大型化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以前的小生产的主要特征是正确的;认为某些生产的集中可以发展到垄断的程度,也是被证明了的。但是,把生产社会化仅仅理解为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并且认为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形式,并主要根据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却是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的。

表现形式

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即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生产集中化、一体化、大型化,另一种是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力集中化也就是协作劳动的规模扩大化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就是生产过程和环节的分化、协作内容的简化以及企业规模的小型化。生产集中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实际上是生产社会化的二重表现和形式。

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同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不矛盾的,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通过集中化,提高劳动的社会生产力(集体力量)和规模效益;通过社会分工,实现专业化,提高劳动的个别生产力和专业生产水平(一切分工都具有的优越性)。

一体化

无论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它在内容和结果上总是表现为三种:第一种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集中和垄断(主要是横向一体化),美国微软、INTER公司都是这种典型代表,而且这种形式的集中和垄断是集中和垄断的主要形式;第二种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分工为特点的集中(主要是纵向一体化)。第三种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所谓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这是一种混合一体化。

正是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一体化,使企业规模得以扩大。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资产总量的增大,有利于实现资产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应付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把相对较大的资本投入到技术开发和广告宣传上去。统计表明,企业投入R\u0026D上的资本数量,与企业的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越大越有可能进行独立研究和开发,中小企业一般无力从事R\u0026D活动。另外,企业的广告投入,对于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和“无形资产”,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在广告宣传上,大企业占有明显的优势。企业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广告本身,但是,在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已经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如何通过成功的广告宣传来有效地向消费者传达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并吸引消费者,就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经验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对广告宣传进行资本投入,因为在广告费占营业额或成本总额的比例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总额从而营业总额或成本总额越大,能够用于广告宣传上的费用总额就越大。

分工发展

社会分工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和结果。一种是从集中化的生产中产生社会分工,即企业内部的分工转化为社会分工、企业之间的分工,这里存在双重的结果,一方面,一部分生产从原有的企业内部分离出来了,由另外一些独立的企业来承担,因此原来的企业在生产内容上变小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原有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加强了,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企业可能变得更大了,对于经营从原来一个企业内部分离出来的项目的企业来说也是如此。社会分工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是在现有生产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分工关系,即创造原来没有的生产,这一点在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一系列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建立,利用新的技术发明,生产和提供以往并不存在的新产品和服务。(注:关于产品创新在卡尔·马克思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可参见孟捷:“产品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高级政治经济学》第257-271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大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相对于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即小生产)而言,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社会化”是同义语,因而教材两个地方的表述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但另一方面,在生产社会化的前提下,“大生产”显然是指社会化程度高、规模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化大生产”又是指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大发展,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它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特征。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后,“新的生产力已经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力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就是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在不断加深。

因此,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这种新的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就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才能进一步提高。所以,在论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时,教材没有使用“生产社会化”而采用“社会化大生产”这个概念是有道理的。

参考资料

..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