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聊斋俚曲选

聊斋俚曲选

《聊斋俚曲选》是著名学者关德栋先生编成出版的《耳中人》俚曲选集,由齐鲁书社出版。

书目信息

图书名称:《聊斋俚曲选》(1980年初版)

书籍作者:关德栋选注

图书出版社:齐鲁书社

内容简介

《聊斋俚曲选》是著名学者关德栋先生为了满足人们艺术欣赏和探讨《聊斋志异》艺术影响的学术研究需要,以他独具的眼光,广为搜集资料,编成出版的《聊斋志异》俚曲选集,薄薄的一小本却收录了《墙头记》《姊妹易嫁》等传统山东地方戏剧本,其中一篇《祭穷神文》用诙谐的话语表达一个寒士对穷神的告肯:你与俺有亲,还是有故?这般恋着俺不肯离身。

学术价值

耳中人》与“俚曲”

《聊斋志异》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但因为这部书用文言写成,文化水平一般的读者不易领略。俗文学中的"志目"是《聊斋志异》的一种普及形式。它以通俗文艺特有的艺术手段,为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扫除了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满足了广大民众欣赏《聊斋》故事的渴望,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我国文艺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格外引人深思的是:将《聊斋志异》改编为通俗文艺形式"志目"的第一个人是蒲松龄自己。他在《耳中人》书稿已经流传,得到了同时代名位极重的诗人王士滇(王士祯)的赏识与推重的时候,忽然决心把自己的作品翻改成为当时文人所不齿的"俚曲",他这样作的目的正如他儿子蒲筹撰写的《故显考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所指出的:"总以为学士大夫之针砭,而犹恨不如晨钟暮鼓,可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媳之梦"。他知道把《聊斋志异》的故事改写成通俗俚曲,可以产生更深入人心的艺术力量,"使街衡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由蒲松龄开始的俗文学"志目",以其动人的艺术活力在民间流传百余年,但是,不幸如其他民间文艺作品一样,一向被士大夫们判为"卑不足道"、"不登大雅之堂",一般只在下层社会中流传,或在艺人的记忆里保存,较少有刊本传世;即使偶有记录传抄,往往也不为学者们所注意。当这些作品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候,它们的抄本已经成了难得的珍品。

关德栋的聊斋研究

关先生为了满足人们艺术欣赏和探讨《聊斋志异》艺术影响的学术研究需要,以他独具的眼光,广为搜集资料,先后编成出版了《聊斋俚曲选》(1980年)、《聊斋志异戏曲集》(1983年)、《聊斋志异说唱集》(1983年)、《聊斋志异话本集》(1991年) ,书之卷首,都载有反映研究成果的前言。例如,《聊斋志异说唱集》的前言,在研究了170多个传统说唱"志目"的基础上,对"志目"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形式的俚曲、子弟书、单弦牌子曲、鼓词、宝卷、弹词和评书一一作出分析,分别对这些说唱形式的起源、与《聊斋志异》的关系、著名说书艺人的事迹、"志 目"唱本的内容与流传、艺术特色、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作用、前 人所编"志目"选本等均作了详尽的介绍与评价。其对于为广大 群众喜闻乐见,而为当时文人所不齿的俗文学"志目"的倾心与用力,明明白白渗透在文章的宇字句句当中。

蒲松龄自编《聊斋俚曲》,到百余年间聊斋故事说唱的"志 目"在民间山花野草般地流行与传播,再到关先生对聊斋的 各种说唱形式的苦心搜求、保存资料,精心进行研究的经历,反 映了申国文学史上历来就存在着的两种天地、两种志趣。也许只 有对此作出充分的比较研究之后,才能充分地估计关先生从特 殊角度对蒲松龄、对《聊斋志异》,对聊斋故事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所作的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