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海鞘
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中国沿海均有分布,被《科学》杂志称为生物学研究的后起之秀,也是无脊椎动物中与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种类之一。
基本概述
玻璃海鞘因其分泌有围绕它们身体的胶质或革质的“被囊”(Tu-nic),又被称为被囊类(Tunicates)。这类动物的大多数种类只有在幼体期营自由游泳生活,经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开始营固着的生活方式,尾部连同其中的脊索随即消失。玻璃海鞘的外形呈长椭圆形,基部固着在海底岩石、贝壳或船底之上。中国国内外已经利用海鞘进行抗肿瘤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医药方面。曾有人提出将海鞘作为一种食用新资源,但是还缺乏对玻璃海鞘的全面营养学分析。
形态特征
玻璃海鞘体透明,柔软。体长55毫米~70毫米,宽23毫米。顶端具2个不同的孔,位高者为入水孔,周围有8个裂瓣;位低者为出水孔,有6个裂瓣,每个裂瓣顶端有1红色斑点。幼体白色,成体淡黄色。个体背腹伸长,补囊非常柔软、半透明。
地理分布
玻璃海鞘常固着生活于海港码头上。山东省沿海常见。最大数量出现在黄、渤海区,玻璃海鞘数量最大记录出现在旅顺军港的年板(9-8月)上,密度达1433个/平方厘米,蓬莱港夏季板(6-8月)次之,密度1387个/平方厘米。繁殖季节在6-10月,盛期6-8月。玻璃海鞘在东南沿海(如厦门市、大亚湾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虽有出现,但数量很少,且个体变得短小,被囊呈现乳白色不透明、不同程度地革皮质化。
生长繁殖
幼体营自由生活,成体营固着生活。被囊厚。咽部有许多鳃孔,排泄腔或围鳃腔包围咽部,由排泄孔通至外界。稚参培育后期和室外潮间带养殖池内多有发生。当室内育苗时,长期不倒池,易使海鞘在池壁或附着基上生长。而室外潮间带养殖池内海鞘的发生与周围海区海鞘生物资源量、繁殖季节和进水方式等有关,8月份是海鞘繁殖的高峰期。
生态影响
海鞘类体形多样,适应盐度范围较广。单海鞘生殖腺可食用,被囊可提取纤维素。但因其成体常附着于舰艇、船只和码头上,能起破坏作用;又能与贝、藻类争夺基地,对海产养殖业产生不利影响。海鞘的大量繁殖,不仅会与海参争夺生活空间和饵料,而且会大量消耗溶解氧,同时向水中排泄代谢物,从而抑制海参的生长。
玻璃海鞘,常附着于水下的硬质物体,营固着生活。体壁能分泌一种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鞘,包围在动物体外。玻璃海鞘的被囊是透明的,其内脏清晰可见。尚无有效的药物清除方法。玻璃海鞘繁殖季节时期,养殖用水要经过沙滤等措施。勤倒池也能避免海鞘的繁生。如果发现养殖系统中有海鞘附着,必要时通过人工清除。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mall.cnki.net.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