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素
突触素( synaptophysin)是一种位于突触囊泡膜上,分子量为38kDa的钙结合蛋白。
正文
1985年Jahn等首先在大鼠中发现,因为其分子量是38
kDa,所以称SV P。同年,德国肿瘤研究中心Wiede nmanm 等在牛脑中发现并提纯了这种蛋白质,把它命名为Synaptophysin。国内把它译为
突触素或突触囊泡蛋白、突触生长素和突触体素等。
组织分布
根据近10多年的研究发现,几乎在所有动物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终末内均发现有该物质存在,同时在非神经性的垂体前叶细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胰岛内分泌细胞、甲状腺细胞、良性和恶性瘤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发育异常的哺乳纲腺体上皮细胞中存在。
功能
生化研究表明,突触素与钙离子有很强的亲和力,认为在钙依赖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其氨基酸序列的提示,它可能构成突触囊泡特异性膜通道,参与囊泡转运和排放。在胚胎发育中,突触素的表达和突触的形成是一致的,显示突触素是突触发生的一个标志;突触素也可作为突触前终末的特异性标记物,用来检测突触的密度和分布,其特异性诊断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突触素与多种神经疾病有密切联系,如AD和精神分裂症等。
应用
近年来,突触素与神经疾病的联系成为突触素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突触素的研究进展,丰富了突触素学说的内容,为应用突触素进行临床诊断肿瘤和其他疾病提供了形态依据。
和肿瘤关系
过去,对神经内分泌细胞的鉴别往往用NSE(神经无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肽作为标记物,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非神经内分泌细胞也存在NSE,从而限制了N SE的应用,神经肽是一个系列,只用一种肽作为标记物明显不够。近年来,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神经内分泌细胞都含有突触素, 并且许多肿瘤细胞中, 也有SVP标记的细胞。1987年, Vic to r 等率先提出用SV P作为一种新的,全面的神经内分泌标记物,从而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Wiede nmanm 首次报道了SV P38在神经性神经内分泌瘤存在,另外,在甲状腺和垂体的几种肿瘤中,支气管、肺和胃肠类癌瘤以及皮肤的神经内分泌癌中均有存在。然而,在良性和恶性的非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些间质性肿瘤以及恶性黑素瘤中均未发现突触素存在。总之,突触素不仅可作为研究神经系统的发育、损伤及再生的标记物,而且可作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标记,并且为一些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