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胶囊公寓

胶囊公寓

一位78岁老人黄日新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村建造了8间“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却可躺、可坐、可看电视和上网。黄日新是去年在报纸上偶然看到日本的“胶囊旅馆”后,萌发了自己建造“胶囊公寓”的想法。他表示建造这样的公寓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大学生过渡房问题的办法。黄日新老人在2010年8月推出第三代“胶囊公寓”。

产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日本为了解决加班晚了赶不上末班车及酒后不能开车的人临时住宿过夜的一种快节奏地旅宿形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完善,由于他的高度节省空间及运营成本,低碳、环保形式的先进模式,现已被许多国家的商家及人们所接受,是大多低收入人群及游客的经济旅宿场所。

历史

2010年3月,8间“胶囊式”公寓出现在海淀区六郎庄村的一栋出租房内,它们的设计者黄日新是一位78岁的老人,他说,设计建造这些公寓不为赚钱,只为找出解决毕业生过渡性住房的办法。

始末

创建初衷

看到关于唐家岭村“蚁族”的新闻报道,老黄和他的爱人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儿,老黄希望能够用毕生最后的时间为这些“80后毕业生”做一件好事。

他山之石

老黄在网上看到关于日本的“胶囊旅社”的报道,认为可以把胶囊旅社的模式借鉴过来。然后,他找到“胶囊旅社”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

申请专利

通过对日本“胶囊旅馆”的设计进行系统研究,完成了自己的设计,并已经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公寓诞生

老黄在六郎庄建了8间“胶囊公寓”,他说这是给刚毕业的大学生住的,是一个过渡,“在他工资没有多少钱的时候一个暂时安身立命的场所”。

引起关注

老黄在网上发过租房信息,也贴过小广告,但当前8间公寓都还没租出去,社会上对胶囊公寓的讨论也呈现出不同的意见。

黄日新简历

1933年生,广西荔浦市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能源部和电力工业部电站阀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著名的工业专用阀门专家和电站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专家,长期在华北电力设计院从事热能动力装置工艺管道、阀门的设计工作。负责主编和编著我国第一部工业大型工具丛书。

概念

“胶囊公寓”就是在保证住客睡眠、休息舒适度的前提下,将私人空间做到合理的最小化,并把节约出来的有效空间供多人共享,从而来达到有效旅宿环境的最大化。“胶囊公寓”绝不是简单的群租房。由于他的相对高密度及配套服务的多样化,必须是在专业旅店服务模式管理的条件下才可正常的运营。“胶囊公寓”有宽大、私密、安全、卫生的胶囊床来保证睡眠休息品质,又有休闲活动区、桑拿洗浴区、公共卫生间、投币洗衣机、经济简餐等设施配套。这些就都是胶囊寝室的延伸。具备这样的专业设施,才可能做到安全、舒适的高密度生活空间,符合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国内一些有远识的商家也非常看好这块潜在的大市场,西安市上海市已经有了专业厂家的产品配套,推出了多款“胶囊卧房床”。如果再加上政府的规范化管理,相信这种低碳、环保、节能的“胶囊公寓”一定能丰富市场供给,利国、利民、利商家,必将掀起一场“胶囊公寓”投资热潮。

特征

六郎庄胶囊公寓每间长2.4米、宽0.72米,里面只容一张单人床,床头可当凳子,在一个小隔板上上网。房内有灯、插头、电视插口和宽带口,电磁炉、锅灶。租金200~250元/月。

仅能容纳一人

可躺、可坐、可看电视、上网,一间这样“五脏俱全”的青年公寓面积却不到两平方米。

不足两平方米

这些“胶囊公寓”紧邻西北四环,在一栋有百余间出租房的楼房二层。记者昨天来到这里时,黄日新老人和他的家人正在整理新买来的各种厨具。“1米9的人躺在这里也没问题,床头可以当凳子,桌子上摆上笔记本就能上网。”黄日新老人亲自躺进里面,给记者示范。记者看到,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间内并排建有3间“胶囊公寓”,每间长2.4米、宽仅0.72米,里面只容一张单人床,床头也可当凳子,人坐在床头,在一个小隔板上上网。房间内有照明灯、电源插头、电视插口和宽带口,每个“胶囊”还都装有防盗门。

黄老2009年在报纸上偶然看到日本建造的“胶囊旅馆”,便萌发了自己建造的想法。“报纸上一直在报道刚毕业的大学生居住条件很差。”他说,“大学毕业生下班回来需要上网、看书,有的喜欢早睡,有的喜欢熬夜,但那样拥挤的出租房里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我设计的这种公寓强调给人隐私。”

适用人群

由于“胶囊公寓”合理科学的利用了有效空间,降低了这种公寓的投资及运营成本,使商家在得到丰厚利润回报的同时,给消费者提供了只相当于正常酒店三分之一价格的住宿。对于创业初期,事业非稳定期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外包”部分生活责任的方法既能让人没有合租居民楼中事必躬亲的“麻烦”,又能用很少的资金获得一个相对稳定舒适、安全的住所。也是低收入旅游者、公差、环保人士的理想住所。

初衷

不为赚钱只为解决年轻人住房

“我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大学生的过渡房问题,为社会解决点问题。”老人曾是电力工程师,参与过几十座电站的建设,也曾写过不少专业著作,从他开始有建“胶囊公寓”的想法,就遭到家人朋友的反对,甚至建好之后还有人给他泼冷水。

“北京人多地少,我觉得我的想法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信它一定能得到认可。”对于那些泼冷水的人,老人并不介意,“社会接受新鲜事物需要时间,我希望以后这种公寓能被推广使用,让年轻人住得更好一些。”此外,老人已经准备好2万元钱,继续为这里的房东付房租,直到有人入住他的“胶囊公寓”。

第三代

第三代胶囊公寓的学名是砖砌式小小间旅店式单元间,是总结了第一代、二代胶囊公寓的缺点设计的,在延续前两代胶囊公寓基本功能(有私人空间、可以上网、安全)的基础上,在建造方面进行了升级,用防火泡沫轻型砖体取代原来的钢结构混凝土板,用席梦斯床取代硬床板。实体的墙给人带来的感受是有固定住所,席梦思则增加了舒适感,而且新材料更隔音、防火、隔热。

第三代胶囊公寓同样分为单人间和双人间,有三种规格,宽度分别是1米、1.25米、1.5米,长度为3米,高度为2.2米。加上辅助空间如厨房、卫生间、活动间,人均使用面积可以达到6平米。

目的

建造第三代胶囊公寓的目的是黄日新老人希望能够为弱势群体做一些事情,为来北京打拼的流动人口提供一个过渡性的居住地,找到工作了,有能力了,就可以搬走。

各方反映

第三代胶囊公寓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安河桥北的这处厂房,虽然符合条件,但黄日新老人无法承担一年15万的租金,他希望可以和开发商合作,把第三代胶囊公寓推向市场。

黄日新老人给开发商算了一笔账:建造一个胶囊的成本大约为1000元,45个胶囊总造价大约为45000元,每月管理费3000元。如果按照250元/月来算,一年的收益是135000元,这样就不仅收回成本,而且开始盈利。黄老认为北京流动人口非常多,六郎庄村8间胶囊公寓推出后,租住情况比较乐观,而且升级后的胶囊公寓更舒适、更方便,所以一定会有市场。

黄日新老人希望通过专利和商标授权的方式与开发商合作,开发商向黄老支付专利费,按照黄老的设计和意图建造胶囊公寓。由此解决当前的资金问题,既帮助了弱势群体,开发商也合理获利。但从由于开发商盈利空间小,大型房地产企业并没有反应。

2010年8月15日,78岁的黄日新老人再次推出第三代胶囊公寓。在石景山区麻峪东街8号院8号,50多平方米的民房墙外,挂出“黄日新胶囊公寓示范点”的牌子。与此前的六郎庄村胶囊公寓相比,第三代“胶囊”的空间扩大,增设厨房、餐厅、淋浴间等。

刚刚推出第三代胶囊公寓的老人黄日新决定再次“尝鲜”,将位于石景山区的四间胶囊公寓单人间以月租金100元的价格起拍,租期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4月,共计18个月。拍卖会定于10月16日响锤。此外,老人还计划将已取得专利证书的第三代胶囊公寓推广至全国30个省市开“连锁店”,各省市独家使用权也将以1元的底价进行拍卖。

第四代

2010年10月29日上午,第四代胶囊公寓亮相,区别于第三代的是,住户有了行走通道。

“以前,人得爬着进胶囊,现在能直立着走进去。”黄日新介绍,和上一代相比,第四代胶囊公寓在面积上并未做更多改变,但却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了衣柜、书桌、凳子、茶桌等简单家具。

记者在第四代效果图上看到,“夫妻胶囊”采用可以折叠的床铺,“单人胶囊”则设计了上下铺,都给住户留出了行走通道。

“更重要的是,这次我不再是孤军奋战了,我有了自己的工作团队。”据介绍,第四代胶囊公寓由黄日新设计,江南大学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生最终完成效果图。

新的胶囊公寓拟建在朝阳区酒仙桥大山子的某退役菜市场内,并将设立33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胶囊旅馆”。

此前,黄日新宣布将和拍卖公司一起拍卖第三代胶囊公寓专利,但因第四代即将面世而告停。

反响

建成月余仍无人租住

2010年年初开始,已经78岁高龄的黄日新老人开始像准备装修的年轻人一样逛建材市场,半个月的时间里他自己坐公交车逛了七八个建材市场,只为找到一种可以防火的墙体。“开始我想把‘胶囊公寓’做成隔音效果好的,但发现许多隔音材料防火性能差。”于是,他舍弃了隔音,而用了防火效果好的纤维混凝土板。前后用了两个多月、花费近3万元,黄老建成了8间“胶囊公寓”。如今,这栋小楼里的一百余间出租房全部客满,只有黄老的这些“胶囊公寓”50元一间,“如果嫌贵,20元一间都行。”黄老说,这三间出租房是他每月花650元租的,如果有人想租,他愿意赔本租出去。

设计者

——“姚明住进去都没有问题”

据设计者黄日新介绍,当前他设计的“胶囊公寓”一共有两种型号,一种宽90厘米,一种宽120厘米,长度都是240厘米。“姚明住进去都没有问题。”记者发现,324房间内的公寓有120厘米宽,其余两个房间内的公寓为90厘米宽。

“我的公寓墙壁是用钢板和混凝土做的,和北京许多地方将房子隔成小间的木板材料不同,我的公寓具有防火、防盗和防热功能,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黄日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比起日本的胶囊旅馆1万元人民币的造价和每月640美元的租金,他设计的公寓造价仅为每个2500元左右,而大规模生产成本还可更低,能控制在大约1500元左右。月租金也非常便宜,只有200元到250元,在刚毕业大学生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黄日新介绍,他在建造公寓之前,受到小说《蚁族》的影响,亲自到海淀区上地附近的“蚁族”聚居区唐家岭村进行了调查。“我印象里1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放了3张高低床,住了6个人。”

“作为小说家,《蚁族》主要是把问题揭示出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作为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来帮助政府解决目前突出的住房问题。‘胶囊公寓’面向的是那些大学刚刚毕业、工资不高或者没有工作的流动人口。”黄日新表示:“我设计的思想就是既让你住得舒服,也让你住得不舒服,住得舒服的意思是比唐家岭的上下铺和在街头流浪要舒服,开支也不高;但如果找到了工作,工资收入有改善了,住房需求提高了,就会觉得住得不舒服,自然就要搬走了。”

管理部门

——问世以来乏人问津

由于2010年初新浪等门户网站将“胶囊公寓”的新闻推至新闻中心首页,顿时使它成为网络上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事件。而黄日新老人也连日被多家媒体记者追捧,连续不断的采访让一生中极少生病的老人在2010年4月7日夜间拉了13次肚子,在夜间吃了两次药才止住了病情。但真正的租客,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张琪一个人而已。

六郎庄五间楼47号楼外的一间屋子是该楼的租房管理办公室,在此办公的一个小伙子表示,如今除了新闻媒体以外,极少有真正租房的人来问过“胶囊公寓”的事情。一名坐在该办公室的租房者表示,黄日新的公寓做好以后,他曾经去看过,“但是我肯定不租。”小伙子表示,他在中关村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租住的房子是该栋楼里最小的房子,只有大约6平方米,每月300元。“(胶囊公寓)太小了,谁都想住宽松一点的房子。”

租住该楼二层一间房的谢长才表示,在黄日新的公寓刚刚做好的时候,他也曾去看过。“我觉得挺有新意,对刚刚毕业处于过渡期的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价值,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毕竟对于在城市里每月挣2000至3000元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拿出800元到900元在城区里租一个房子显得有些难以承受。”

谢长才是软件工程师,他租住的房间大约有10平方米左右,每月房租500元。“我们这栋楼里,有许多是在中关村卖电脑的。”至于有多少是大学毕业生,他表示自己并不知情。“我觉得住在胶囊公寓里的生活品质低了一些,我更希望北京市政府的廉租房进度能加快一点,并能对我们外地人开放。”

通过该楼外的一个租房标牌上记录的电话号码,记者联系上该楼的房东,他表示楼内“胶囊公寓”所在的3个房间是3个月前由黄日新以每月650元的价格租下来,并经过改造后成胶囊公寓。“现在那几间房使用权已经属于黄老,他怎么处理是他的事情,只要不损坏房屋结构,我就没有权利干涉。”房东表示,从来没有租客打他的电话询问“胶囊公寓”的事情。

毕业生

——那房子让人特憋屈

庄宁来自辽宁沈阳,2009年自河南大学毕业以后就来到北京,成为“北漂”一族。但因为刚刚工作没有经验,她所在的单位仅仅支付给她2000元的基本工资。“除去了租房款之后,我的工资常常不够用。”但她对“胶囊公寓”并没有好感。

“我觉得那不是给人住的。我来北京,宁可住多人间的学生公寓,也不愿意住那样的屋子。没有窗户的房间让人感到特别窒息,那么小的地方,进屋一脱鞋就直接到床上。如果只是暂时住几天还可以,要长期住对身心都不好。”庄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本来北漂一族对生活的心态就很重要,如果一直住在那个地方,心里肯定憋屈死了。”

在私密性的问题上,庄宁认为“胶囊公寓”有一点优势,“但人不能光靠一个空间的私密去保护自己的隐私啊。人是要群居的,平时都要和人进行交往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去住这样的房子来保证私密性。”她认为一间屋两个人居住也是比较好的状态。“两个人可以作个伴,不至于孤单,而且也不拥挤。”

而在政府如何安置刚毕业大学生的居住问题上,庄宁希望“最好能提供统一价位的出租房,我最怕受骗了。还有水电费网费最好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分户来用。”她认为,比较合适的房屋应当是10平方米左右,两个人居住,这与狭小的“胶囊公寓”相比,至少在空间上还是要宽敞很多。

“刚毕业的学生,如果一个人住在“胶囊公寓”里,每天没有机会和人交流,信息闭塞,思维模式单一,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容易出现偏差。而如果租床位的话,虽然在休息上有些劣势,但学生一般都是从宿舍过来的,短期内应该可以适应的。”

而在某网站做编辑的潘幸之告诉记者,她觉得“胶囊公寓”的创意很好,如果价钱合适,她愿意去住。她到2010年已经工作了4年,成为所在网络公司的资深员工。

评论员

——对高房价的反讽

针对“胶囊公寓”现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不高兴》作者之一的刘仰。刘仰告诉记者,同样的东西在日本很早就有了,只是名字不叫“胶囊公寓”而已,这都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社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的产物。他表示,除了胶囊公寓以外,在深圳还出现了“集装箱房屋”、“大树屋”等,这都是房地产市场价格畸高所造成的。“在北京,现在100万元根本买不到一套像样的住房,但这100万元有多少人一辈子也挣不到。”

人民日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评论员告诉记者,在当前房价不断被推高至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背景下,黄日新推出“胶囊公寓”,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而是对高房价的一种反讽。

黄日新介绍,当前的“胶囊公寓”所在的六郎庄村虽然距离中关村近在咫尺,但还是农村。“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这个公寓‘农转非’,由政府和大型的企业在城市里建造,提供给刚毕业的大学生,解决他们所遭遇的住房困难。”

“我今年已经78岁了,退休工资有3000元,老伴的退休工资有2000多元,我和老伴商量,我们的钱吃也吃不了那么多,穿也穿不完,我们就拿上每月2000元做公益事业,希望‘胶囊公寓’能被政府和社会重视,解决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住房问题。”黄日新说,他希望有意愿的大型企业和公益机构能够与他联系,他可以转让专利,做一件造福社会的好事情。

评论

陈云峰

——绝妙讽刺高房价

陈云峰(中经联盟秘书长)表示,看到胶囊公寓的相关报告之后的感到很悲哀,这是当今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奔5万之后产生的时代的产物,“我们要在这么一个连翻身都要扶墙的胶囊公寓当中生活,我觉得还是出现问题了,房地产市场还是出现了问题。”

“这是对现在房地产的政策,高房价非常绝妙的讽刺,从政府到开发商,到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胶囊”公寓这么一个怪现象来讽刺我们的社会,它与与人为本的时代完全背道而驰了。”

陈云峰年轻时也曾在北京住过地下室,“地下室的旅馆都是很潮湿的,空气也很不好,但是还没有觉得很恐怖,人居住在这么一个狭窄的空间,会有一种很凄凉,很恐怖的感觉。”

陈云峰认为,“胶囊”公寓是极端化的出租的房屋,不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同时它也对政府提出了急切的问题,怎么样解决这些北漂一族,怀着梦想来北京的大学生的居住问题。

胡景晖

——不是解决流动人口住房最佳途径

胡景晖(北京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副总裁)认为胶囊公寓作秀的成分大一些。空间太狭窄,北京市人口达到5000万的时候也许会有市场,当前的人口密度没有达到,没有这样的需求。根据我爱我家监测数据,一套40、50平米的房子,当前的北京市场上租价是2400左右,住四个人,一个人600元的租金,稍微一般的白领都可以承受。如果实在承受不了,可以到五、六环外租房子,最后滩下来才几百块钱。

胡景晖说,老人也是好心,但是不一定要通过这种途径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如今有120万套房子在出租的状态当中。另外,北京市2009年盖了50万平米的公共租赁房屋,8万套,2010年要盖1.6万套。也就是说,未来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会发展很大,因此,真正用到胶囊公寓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个老人很可敬,他为我们社会考虑了很多。

宫铁军

——胶囊公寓不够人性化

宫铁军(雅世置业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表示,看到胶囊公寓的设计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把你限定在了一个孤独的空间里,从心理上是孤独的,这是人最不能够接受的。

“大学生毕业对未来是有追求的,他是要有阳光的,他不能像在一个船舱里面一样,每天回来之后看到的就是一张床,或者是一个极小的尺寸,这个空间太小了,不是一个正常人使用的尺寸。”

宫铁军认为,胶囊公寓初衷是好的,但是对人的尊重应该放在第一位。“如廉租房改成公租房,虽然是一个字的差别,体现了对人权利的公等这样一个概念。胶囊公寓作为一个工业化的产品设计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就跟唐家岭一样,海淀区要把它做成一个创业白领公寓,这是非常好的思路,我们要让白领在创业中或者在择业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而不是与社会的隔绝。所以说我觉得还是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怎么样去满足这些年轻人的需求。现在很多小户型的房子,实际上用很阳光的一面号召大家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去购置或者是租用,而不是这种情况。”

刘东卫

——日本胶囊公寓配备更完善

刘东卫(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总建筑师)介绍说,日本在70年代高速发展,大量的居住者向城市居住的时候,政府和建筑师做了很多提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胶囊公寓在这种环境下出现。然而,在日本,厢式旅馆的基本的居住功能设施是很全面的,包括照明和换气,包括电视什么,全部是按照基本的居住功能,很全套的来配置,舒适性也是很高的,床位能够独立,还有能看书的这些东西。

“北京这个胶囊公寓设想很好,但是可能缺乏这方面最基本的调研和研究,比如有一个人说住到两平米多的地方我的东西都没法放,我觉得可能这个话题或者这么一个实验来讲是很好,但是我觉得它是需要和现实的居住需求结合,对于最基本居住空间的要求大家还应该有一个了解。”刘东卫表示。

后续报道

胶囊公寓现身春季房展会参观者争相体验

胶囊公寓于2010年3月8日出现在北京2010年春季房展会现场,引发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和亲身体验。

据悉,此次在春展会亮相的胶囊公寓为黄日新老人创建的“胶囊公寓”模型,为现场工作人员根据胶囊公寓真实形状1:1制作。2010年3月8日上午,房展会一开幕,胶囊公寓即吸引了来往参观者驻足,更有不少感兴趣者争先亲自“上床”体验。

有参观者表示,胶囊公寓“体型”娇小,适合经济不宽裕的毕业生或者流动人口过渡性居住,经济实惠。同时有反对者表示,胶囊公寓面积太小,居住多为不便,看过之后颇感心酸,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应该尽快完善起来,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2010年4月7日晚,25岁的山西省姑娘张琪搬着自己的全部家当——一个小整理箱来到北京海淀区六郎庄,成为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胶囊公寓”的首个租客。

参考资料

七旬老人建8间胶囊公寓 只为解决年轻人住房.搜狐焦点.201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