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河
湍河,长江水系汉江支流唐白河县支流白河的支流,古称湍水,水经注称水。因上游穿峡切割而下,水流湍急,故得“湍河”之名。
湍河发源于河南省内乡县夏馆镇翼望山上的湍源村,自北向南流经内乡县、邓州市,至新野县湍东镇湍口村注入白河。河道全长216 千米,流域面积4946 平方千米。流经地区北高南低,在内乡境内流行于山丘,入邓州后地形逐渐开阔地势平缓,因流经城东北七里店又名七里河。
湍河主要流经内乡、邓州,是两地的最主要的河流,被百姓亲切的称为“母亲河”。
干流概况
流经地区北高南低,在内乡境内流行于山丘,入邓州地势平缓,河槽较深,堤防多为沙堤。河床比降1/1000~1/2000,河槽较深,堤防多为沙质。内乡段堤高1~3米,长113.3公里,堤距160~650米。
水文特征
湍河年平均径流量10.4亿立方米。平均流量为28.1立方米秒。1973年内乡县后会水文站测得洪峰流量4350立方米/秒。1977年发生断流。1979年,邓县滩水文站测得洪峰流量3630立方米/秒。为常年性河,无结冰期,产鱼虾。上游山区水力资源可开发量2.65万千瓦。
主要支流
湍河主要支流七条,左岸有默河、赵河、严陵河和礓石河。右岸有丹江、黄水河和扒淤河。
赵河,古涅水,源于镇平县五垛山,经涅阳故城南(今穰东镇),又东南经安众故城西,在东李洼村与严陵河交汇一同流入于湍河,晋朝咸和七年,桓宣破石勒大将郭敬于涅水,就是此地。河长103公里,流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有5条小支流汇入,流域面积最大的为严陵河,河长93公里,流域面积743平方公里。其他支流均在200~433平方公里之间。
严陵河,发源于镇平县的四山乡尖顶山,流经高丘镇、卢医镇、贾宋镇、马庄乡、夏集乡、白牛乡在汲滩镇汇入湍河。在白牛镇娘娘庙村与赵河交汇,世传严子陵曾钓于此。
默河,又称沐河,源自镇平县五朵山。经过马山口镇、王店镇、灌涨镇、最终在罗庄镇境内流入湍河,相传刘秀得龙马浴于此,故名。
排子河,源自杏儿山,经林扒镇,过襄阳市界,最终汇入白河县,流进汉江。
爬鱼河,又名扒淤河或扒鱼河,古名曲河,源自内乡县,在曲河铺(今文曲乡)汇入湍河。
流域概况
湍河流域处于南阳盆地西缘,西倚伏牛山脉。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降雨年内分配不均,70%集中在7、8、9月份。年际变化不大。
流域旱洪灾害严重。据载,1632年夏,湍河水溢四十余日,沿河庐舍尽淹,平地水深数尺。夏淫雨损麦,民多溺死。冬大雪,深者及丈,人畜多冻死;清代也有多次大水灾。1906年湍河最大流量达5200立方米每秒。民国八年(1919年)农历六月,出现特大洪峰,淹地41.2万亩,受灾10.3万人。流域旱灾也多有发生。
林木资源丰富,矿产较多。有黄金、银、钒、铅、锌,硅线石、海泡石、石英石、石墨、花岗石、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电石灰岩等30余种矿产资源。中药材类多量大,知名的有石斛、麝香、天麻、交藤、杜仲、木栏、山茱萸、北柴胡等。农业盛产小麦、玉米、绿豆、黄豆、红薯、棉花、烟叶、芝麻、花生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湍河源头区域为南阳宝天曼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及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9群山巍巍,到处奇峰怪石,飞瀑流泉,林海苍苍,雨后初霁,云雾缭绕,气象万千。雄奇险峻,充满原始韵味。在宋金时称为“秋林胜景”,现为旅游胜地。
水利开发
明清时期,湍河是豫西南一带主要的水运航道。每年夏秋时节,河水上涨,航船从汉江进白河县,再驶入湍河,沟通南阳市西部与外界的水路联系。1953年以前,湍河上可短期通航行船。后不能通航。
在与内乡县交界处的罗庄镇西筑有一长550米的拦河大坝,并在左岸建湍惠渠渠首闸,引河水灌溉当地大片良田,并向半坡水库疏水蓄水,使赵集镇境内的五个村可以种植大片的莲菜、水稻等水产品,经济效益显著。该灌渠是1942年,由当时政府始建,间停间建,1947年竣工,次年汛期大坝被洪水冲坏,渠道淤积,不能使用。
湍惠渠灌区于1957年始,历经四次修复,到1984年建成。自流灌田2500公顷、提水灌田1600公顷的。湍河流至十林乡有楚碣遗址,《水经注》记载:湍水“历冠军县西北,有楚堨,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泽润不穷。”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楚堰在州西北60里,承湍河水灌田二百余顷”。湍河至文渠街南马家菜园村,右岸有西汉南阳市太守召信臣造六门堰遗址。据邓州志记载:“引六门堰所断湍水灌田”。指的是当时在湍河上筑拦河堰,周围筑堤。引水入钳卢陂,因此又名卢门堤。西汉宣帝时始建之初为土堰,后改为石堰,名穰西石碣,刘奭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建成,刘衎元始五年(公元5年)土门改为石门,又称六门碣。从六门堰引水,开一条总干渠(今运粮河,10又名三里河),横贯邓州市、新野县,灌区灌溉曾达50万亩。之后,晋杜预重修,《晋书》记载“众庶赖之,号曰杜父”。《水经注》载:“杜预继信臣之业,复六门陂,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今刁河)”。以后历代曾多次修复,宋时灌溉面积已扩大到280万亩。《明嘉靖邓州志》载“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陂堰遂废”。六门堰的兴利史长达1650年,《中国水利史稿》评价为“南阳市水利与都江堰、漳水十二渠媲美,实不为过”。钳卢陂,又名迪陂(狄陂),是六门堰下结二十九陂中最大的一座蓄水工程,和六门堰同时创建,占地约6平方千米,可蓄水1250万立方米。清乾隆毁废。湍河经过邓州市建有橡胶坝一座,构成城市水域景观。
流域文化
湍河与《水经注·淯水》记载“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水甚清彻”相符。
湍河自上源屈曲奔流于山谷间,出山区即流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内乡县赤眉镇,因汉代赤眉军起义筑寨驻扎而得名,恐龙蛋化石名扬海外。前行左岸注入弹琴河,建有斩龙岗水库。再行10千米,丹水河由右岸注入。《后汉书·郡国志》说“郦县北八里有菊水”,《水经注》也有“菊水东南流入于湍”记载,菊水即今丹水河。湍河继续前行,穿内乡县城,建橡胶坝两座,形成总长2800米、宽400米,水面面积112万平方米的水域。
内乡县受湍河滋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旧志记载,西周时建郦国,秦设内乡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为内乡县,属南阳郡。元初(公元1265年),县治所迁至今内乡县城。今存古县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现有建筑群为清代所建,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厅堂房舍260余间,整体布局严格按照清代地方官署规制,“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整个建筑群融长江南北风格于一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原地区古衙署建筑群的代表。享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县”之美称。湍河再向南流15千米,左岸有默河注入。
湍河进入邓州市后地形逐渐开阔,水流舒缓,两岸树林茂密,芦苇丛生,河床沙滩裸露。冬春时节,枝柯扶疏,水落沙出,银光闪烁。因流经城东北七里店又名七里河区。
穰城历史久远,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中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1988年,设立邓州市。这里历代名人辈出,近现代有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澍,著名作家姚雪垠,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等。唐宋时期的韩愈、寇凖、范仲淹都曾先后在邓州市任职。范仲淹在邓州花洲书院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七里河边带月归,百花洲上啸生风”的千古名句。河至濦滩镇,左岸有最大支流赵河镇汇入。进入新野县左岸有支流石河汇入后会白河。
参考资料
湍 河 桥.邓州网.2024-03-20
湍河邓州段流传故事集锦:七里河、汲滩镇与白龙庙的传说.网易.2024-03-20
航拍湍河邓州白庄段,大美邓州魅力无限.搜狐网.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