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The Second World War)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之后著作的六部书。

该书是丘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台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旷世巨作,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繁浩,气势磅礴。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极具史料价值。

作品简介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以二战英国首相的亲生经历,并引用大量政府文件和个人纪录,记述1930年代初到二战结束期间的主要国际事件,尤其是英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全书按事件发生时间分为六册:

《风云紧急》The Gathering Storm(1919年-1940年5月)

《最光辉的时刻》The Finest Hour(1940年5月-1940年底)

《伟大的同盟》The Grand Alliance(1941年)

《命运的关键》The Hinge of Fate(1942年-1943年5月)

《紧缩包围圈》Closing the Ring(1943年6月-1944年6月)

《胜利与悲剧》Triumph and Tragedy(1944年6月 -1945年8月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卷《风云紧急》(1919年一1940年5月)追述战争的根源与形成,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追述他在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到1940年5月10日他“临危受命”组织联合政府这段时间内,如何坚持不懈地敦促英国重整军备,帮助政府彻底认清了希特勒的真实面目,下定了同德国法西斯主义血战到底的决心,力挽狂澜,开始把英国人民引向了光明的胜利之路。上部《从战争到战争》追述第万友莎娜大战后,英法美为代表的“胜利的协约国”,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倒行逆施和违约行为,如何姑息养奸,丧失了和平的根基,无形中把自己推向了新的“战争的边缘”。他对张伯伦政府1938年9月炮制的“慕尼黑阴谋”深恶痛绝,不惜冒着被人视为战争贩子的政治风险,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无情的抨击。下部《晦暗不明的战争》,讲述了他在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后,他以新任海军大臣的身份在海军部最初几个月的视事情况。重点叙述了他如何不失时机地建立了商船护航制度,有效地减少了商船在海上的损失,捍卫了大英帝国的经济命脉,另外也谈到了挪威战事的失利。这时的战争之所以被称为“晦暗不明的战争”,是因为英德两个交战国除海上的潜艇战之外,在陆地上并无大面积的直接冲突。结尾部分记述了1940年5月约瑟夫·张伯伦内阁的政治危机和倒台、和他自己登上首相宝座后的踌躇满志。全卷的主题词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第二卷《最光辉的时刻》(1940年5月一1940年底)追述1940年夏秋两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点叙述纳粹德国欧洲的征服,以及英国人民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抵抗。叙述温斯顿·丘吉尔面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咄咄逼人的军事进攻,如何以顽强的政治毅力激励荷兰比利时法国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及其在荷兰、比利时相继落入阿道夫·希特勒的魔爪之后企图挽回法国败局的种种努力。并详细叙述了他如何以“伟大的伦敦精神”顽强抗击德寇,打退了德寇的进攻,有效地捍卫了英伦三岛的独立和尊严,造就了20世纪英国史上这一“最光辉的时刻”。上部《法国的沦陷》叙述1940年夏季荷兰、比利时落入敌手之后,法国政府节节败北、束手无策的历史惨象。温斯顿·丘吉尔为了挽回法国的败局,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曾前后5次抵法兰西同法国领导人磋商对策,由于法国领导人的怯懦,急于投降,对英法联盟积极倡议不该有的恶意,很快葬送了法国人民的抗敌意志,从而给英伦三岛带来了灭顶之灾。由于丘吉尔成功地指挥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有效地保存了英军实力,在数月后的英伦之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卷《单独作战》重点描述了英德空军在空中的作战情况。多少年后丘吉尔在谈到英国空军的光辉业绩时,还不无自豪地说:“在英国史上从来没有过像这样如此多的人从如此少的人那里饱受恩惠。”(《序言》)另外还详细叙述了双方运用科学技术进行雷达战和反雷达战的所谓“巫术战”的情况。由于他们同仇敌汽的抗敌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博得了世界上广大的反法西斯主义人民充分的同情和钦佩。这时,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下,美国国会毅然抛弃一贯的“隔岸观火”的孤立主义政策,通过了“租借法案”,大大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同时“英伦之战”的胜利也给一些战败国带来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该卷的主题词是“英国人民怎样单独坚守堡垒直至过去半盲的人们做好一半的准备”。

第三卷《伟大的同盟》(1941年)叙述德寇进攻苏联偷袭珍珠港,致使女王陛下政府同苏美两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终于结成强大的政治军事同盟,从根本上改变了同法西斯主义势力的力量对比。该卷的主题词是“英国人怎样历尽艰辛继续作战,直到苏联和美国参加这场大战”。上部《德国东进》(1941年1月一6月)叙述英国怎样有效地扼制了德寇对英伦三岛点燃的战火的蔓延及其英军对意属非洲帝国的征服。由于非洲是英国和敌方唯一能够在陆地上周旋的一个地方。因此非洲战事便成为温斯顿·丘吉尔着意叙述的重点。这时他们诚意联合巴尔干诸国和土耳其共同抵御敌人。6月22日德寇进攻苏联,致使战场由西线转向东线,丘吉尔抛弃同苏联意识形态的长期争执,发表广播讲话,支持苏联抗击德寇的斗争,揭露希特勒试图在打垮苏联后试图再调转枪头对准英国的罪恶阴谋,同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不久,他便把美国人支援他们的物资调拔给苏俄,这无疑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丘吉尔在撰写本卷时对苏联抗战功绩的评价并不公正,尽管他承认“1941年和1942年俄罗斯的英雄史实值得人们进行详细的、冷静的研究,并用英语记述下来”,他作为一个英国人叙述俄国人在东线战场的“痛苦与光荣”没有便利条件,情有可原。但他把阿道夫·希特勒进攻苏联的那章命之为“苏联的报应”,不能不是他历史观的狭隘表现。他对苏联耿耿于怀的是,在英伦三岛日夜遭受德寇空袭时,苏俄却袖手旁观,同德国人打得火热,但他却忘了慕尼黑惨案时苏联政府一再呼吁西方诸国一致行动,共同制止希特勒的野心时,他对苏联的意见置之不理,企图祸水东引,让德俄开战的所作所为。苏联政府看穿了他们的政治阴谋,同德国人结盟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了。下部《战争临到美国》主要叙述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政府开始直接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温斯顿·丘吉尔欣喜若狂。英美两个英语国家风雨同舟,终于并肩走在了一起,结成了伟大的同盟,使他的政府和人民看到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这时,他不无得意地说:“美国是个巨大锅炉,只要在它的下面升起火来,就会发出无穷的热量。”另外这中还提到了《大西洋宪章》的拟定和英国军队在非洲重要的军事行动。

第四卷《命运的关键》(1942年一1943年5月)叙述1942年冬及1943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时盟国的命运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重打击后,有了决定性的好转。本卷之所以命之为《命运的关键》,温斯顿·丘吉尔在序言中说是因为他们“从此摆脱了源源而来的灾难,转到接连不断的胜利。在最初的六个月里,诸事不吉;在最后六个月中,就凡事顺利了。而且这一可喜的转变继续到斗争的结束”。上卷《日本的猛攻》主要讲述英美军队在日军的猛攻中在东南亚地区节节败北的一系列军事挫折。尽管这时不乏“马来西亚的惩罚”、“新加坡的沦陷”、“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失守”、“别进犯缅甸”等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失败,也不乏“大漠上的挫折”的军事厄运,但由于国内民众对他出乎寻常的信任和爱戴,使他福星高照,提心吊胆地度过了一个个政治难关。直到1942年6月美国人“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才从根本上扭转了英美军队在远东的军事形势。下部《挽回非洲局势》重点叙述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转折点之一。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为盟军进攻意大利扫清了道路。1942年11月4日,温斯顿·丘吉尔禁不住胜利的喜悦,开战以来破天荒第一次命令全国鸣钟示贺。因为在他看来阿拉曼战役实际上就标志着“命运的关键”。他曾不无自豪地说:“在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在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另外,还重点讲述了苏联同西方盟国的复杂关系和“达尔朗插曲”事件。该卷的主题词是“伟大同盟的力量是怎样壮大起来的”。

第五卷《紧缩包围圈》(1943年一1944年6月)叙述盟国的战略反攻和咄咄逼人的军事形势和德意日轴心国的日益支离破碎。这时,“由于我们掌握了制海权,制服了德国潜艇,以及我们日益加强了空中优势,西方盟国终于攻克了西西里岛,对意大利发动了进攻,结果贝尼托·墨索里尼被推翻了,意大利倒向我们一边。阿道夫·希特勒和他所占领的周围国家被孤立起来,加上苏联又从东方大举进攻,这就更使他们完全陷入包围之中。与此同时,日本也被迫采取守势,再也无法保持它所侵占的大片领土了”(《序言》)。上部《战胜意大利》(1943年6月一11月)主要讲述了盟国获得制海权、攻克西西里岛、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停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还谈到了女王陛下政府同戴高乐将军的紧张关系、西方盟国同苏俄形成的“第三战场的僵局”和“魁北克省会议”诸情况。下部《从德黑兰到罗马》(1943年11月一1944年6月)德黑兰会议的有关情况和“霸王”作战计划的准备工作。温斯顿·丘吉尔参加完德黑兰会议后,来到罗马,受到意大利人民热诚的欢迎和爱戴。另外还谈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希腊所面临的复杂的政治局势,对日作战的策略等等。该卷的主题词是:“纳粹德国是怎样被孤立和围攻的”。

第六卷《胜利与悲剧》(1944年6月一1945年8月)叙述1944年6月6日,英美部队登陆诺曼底之后14个月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时,盟国战胜了所有的敌人,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本卷的主题词是“各个伟大的民主国家取得胜利了,因此又可以再去做那些蠢事了,须知这类蠢事几乎断送掉他们自己的生命心习。上部《胜利的浪潮》主要叙述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及其盟国对阿道夫·希特勒德国的胜利,被纳粹占领的大片领土和国家相继解放。这时盟国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激烈,其斗争的核心是都想去各自的占领区和势力范围内建立同自己性质相类似的政权。温斯顿·丘吉尔苏联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兰的做法颇有成见,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干涉希腊内政,最终把流亡在英国的希腊国王扶上宝座,在那里建立了傀儡政权。下部《铁幕》叙述了雅尔塔会议的世界和平计划和德国投降的经过。这时,苏俄攻入柏林纳粹德国受到瓜分和占领。由于俄国人坚持要享受他们成功的抗战和反攻所获得的果实,丘吉尔开始试图在东欧实行实际上的绥靖政策。5月12日,停战生效后才刚刚3天,他在给哈里·S·杜鲁门的电报中就说“‘铁幕’业己拉下,把俄罗斯势力范围内(就是说,从吕贝克到的里雅斯特一线以东的所有欧洲部分)的一切都掩盖起来”,并把苏俄看做是新的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对付苏联,英美世界对德国人的惩罚刚刚开始,他便迫不及待地要求法德和解。刚刚从战火中爬出的英国民众由于怕被温斯顿·丘吉尔拉入新的战争旋涡,不等丘吉尔从美梦中醒来,便把他赶下了首相的宝座。波茨坦会议尚未开完,便由新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取而代之了。

作品目录

第一卷

风云紧急

上部 从战争到战争(1919—1939年)

下部 晦暗不明的战争(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10日)

第二卷

最光辉的时刻

上部 法国的沦陷(1940年5——6月)

第二卷 序 最光辉的时刻

下部 单独作战(1940年7月——12月底)

第三卷

伟大的同盟

上部 德国东进(1941年1月——6月)

下部 战争临到美国(1941年6月——12月)

第四卷

命运的关键

上部 日本的猛攻(1942年1月——7月)

下部 挽回非洲局势(1942年8月——1943年5月)

第五卷

紧缩包围圈

上部 战胜意大利(1943年6月——10月)

下部 从德黑兰到罗马(1943年11月——1944年6月)

第六卷

胜利与悲剧

上部 胜利的浪潮

下部 铁幕

附录

创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温斯顿·丘吉尔根据他作为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全书共六卷,约合中文360万字,于1948-1954年间陆续出版。作为盟国三巨头之一,丘吉尔得以站在最高点俯瞰二十余年的全球局势。其回忆录分析、展现了战争的起因和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战争进程的各个阶段,涉及到多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书包括6大卷,除第一卷第一章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之外(移入本书时仅在结尾部分稍加修改),其他各卷主要创作出版于1948一1954年之间。它的创作像《世界危机》一样同由美国霍顿·米夫林公司和英国卡塞尔公司预付巨额稿酬资助进行。由于作者英国战时首相的特殊身份,一开始便饱受人们的期盼。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温斯顿·丘吉尔以其个人“精彩的自传”乔装而成的“世界史”。作品中,他以英国战时首相—历史主要目击者的特殊身份和崇高权威,成功地追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自30年代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历史时期,重大的国际事件和历史进程,以及女王陛下政府和人民在战争中的政治、军事活动,并深刻地总结了他们在政治与经济、进攻与防守、战争与外交等方面所采取的战略战术的成败得失,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主义性质和巨大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充分地反映了温斯顿·丘吉尔个人在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卓越的历史智慧。因此,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整个创作来看,既是一部完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是丘吉尔个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英勇的奋斗史、果敢的思想史和非凡的精神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由于丘吉尔以其战时首相的特殊身份系统追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较之一般史学家采用二、三手材料写成的有关著作自然有一种无法比拟的权威性质。他不仅目睹了这次战争,而且还亲自指挥并领导英国人民打赢了这场战争。书中的史料丰富翔实,很多是以前不曾披露过的珍贵史料,诸如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备忘录等。另外,他对“英伦之战”、“阿拉曼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登陆战”的叙述,都是许多史学家所无法企及的。温斯顿·丘吉尔说:“我的打算不过是从英国的首相兼国防大臣的角度对历史提供史料。”单从这方面看,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他完成得很好且十分出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叙述并不全面,当他谈到英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时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在谈到其他盟国的战事时则往往藏头露尾,力不从心。尽管他尽可能持公正的立场看待盟国的事业,还是不由自主地夸大了他领导下的战时英国的历史作用。譬如第三卷《伟大的同盟》的上部《德国东进》,理应把阿道夫·希特勒进攻苏联,苏联人民英勇抗击德寇作为该部叙述的重心,由于温斯顿·丘吉尔对史料的有限掌握和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功绩的漠视,仅仅把其作为叙述远不如东线战役重要的英国在非洲的军事行动的背景处理。另处,丘吉尔遵照“英王陛下政府”的要求,在使用官方文件时,为了保密起见,往往先由作者根据原意加以改写。尽管“这些更动,并未改变其原有的含义或实质”,但也很难不带有丘吉尔个人的主观色彩,这就使得史料的真实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尽管如此,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依然具有很大的历史学价值和年鉴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年鉴价值主要体现在作者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及他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成功的处理方式,能够为读者提供的丰富的历史借鉴。

首先,在于温斯顿·丘吉尔对战争的根源与形成鞭辟入里地深刻分析和透视历史风暴的独特预见能力。在丘吉尔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假如“胜利的协约国”坚守正义的信念,具有理性的共识和戒虑的心理,高举“以战止战”的旗帜,全民由衷盼望的永久的和平原本是很容易实现的。然而由于英法美诸国的偏狭和短视,致使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一开始就给欧洲的和平埋下了祸根。

关于战争的形成,丘吉尔同样有着他自己深刻的见解。他能够在战争初期轻易代替约瑟夫·张伯伦出任首相,担负领导英国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重任,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他对战争的形成方面的远见卓识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其从他们那里赢得的高度的政治信任。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给德国和欧洲带来严重的不安。他强烈反对共产主义,反对民主主义,反对犹太主义,并叫嚷要把日耳曼民族统一在德意志帝国的周围。这使温斯顿·丘吉尔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因为他对希特勒《我的奋斗》深入细致地研究,使他一开始就对希特勒政权的法西斯主义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

其次,是可贵的大同盟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回忆录》中所体现的大同盟思想,是丘吉尔政府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尤为可贵的是他的大同盟思想不仅体现在国内,同时也体现在国外。他之所以能够顺利地领导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得力于他运用大同盟思想成功地联合并发挥了国内外一切可以联合的积极力量。就国内而言,自他当上海军大臣返回内阁后,就拼命地维护政府的大局,并尽可能地改善了同绥靖大公约瑟夫·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的关系。当挪威战事失利,张伯伦眼看就要被议会内倒霉的政治风暴席卷而去时,温斯顿·丘吉尔毅然竭尽全力,使出通常的气魄为政府辩护。另外他还强烈要求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诚挚地呼吁:“让党派利益搁在一边,把我们的全部精力集中起来,使国家的全部才智与力量都投入战争中来,把所有健壮的马匹都套上扼具。”表现了一个政治家难得的顾全大局的政治品格。当他担任首相组织由保守党工党自由党参加的联合政府,担负起领导英国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重任,有工党政治家提出要彻底清算政府内有罪的人—绥靖大公约瑟夫·张伯伦一伙时,温斯顿·丘吉尔再次站出来,进行了坚决的抵制。

在国外大同盟的建立上,丘吉尔十分注意同美国发展关系。在他还是海军大臣尚没有担任首相时,就以“前海军人员”的名义,同非交战国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建立了联系。5年中,他向罗斯福发去近千份信函和电报,并从罗斯福那里差不多也收到了800多封,这对有效地指导英美军队的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慕尼黑阴谋”破产后,他对张伯伦对罗斯福发来的要求积极协商的信函持拒绝态度十分不满。他在担任首相后,同罗斯福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另外,还必须指出的是温斯顿·丘吉尔大同盟思想的产生和英、美、苏大同盟的建立要基于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义性质的正确理解。“这不是阶级的战争,而是整个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分种族、信仰和党派所从事的一场战争”,便是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主义性质的基本见解。正是基于这一点,他不失时机地缓和了同国内外的矛盾,抛弃了狭隘的党派利益,成功地建立了英、美、苏大联盟,从而为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次,丘吉尔在领导战争的过程中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尤其尖端科学的研究,视科学技术为生产力,对战争的胜利同样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重视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显然是很有远见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获得了“坦克之父”的美名。如果说上次赢得战争的胜利的最后关键得力于他提倡生产的大量坦克,而这场战争的胜利,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巧妙运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艺术特色

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以及他个人保存的档案材料,尽管选材、叙述、评说不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但在许多方面仍然较好地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貌。例如对于英国的失败与挫折(阿奇博尔德·韦维尔奥金莱克,C.J.E.都曾被埃尔温·隆美尔打得溃不成军),他作为主要决策人,比较公正地披露他当时的决策依据,并不在事后文过饰非,欺世盗名,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尽管温斯顿·丘吉尔有他的局限性,但这种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态度还是可取的。

这部回忆录最充分地显示出丘吉尔的散文风格和语言技巧。丘吉尔性情急躁,说话直率,那种特有的辛辣、尖刻、机智、自信跃然纸上。例如:英国下院就约瑟夫·张伯伦从慕尼黑带回的有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协定进行辩论时,丘吉尔这样说:“他(希特勒)先用手枪对着你,要你给他一英镑,等如数照给之后,他又用枪口对着你,要求给两镑,最后,那个独裁者答应先收一镑十七先令六便士,剩余的部分要你保证随后付清,”这个简单、生动的比喻把阿道夫·希特勒的无耻伎俩和张伯伦的鼠目寸光揭露无遗。他还把一心对希特勒姑息迁就的英、法两国当政者比作两个熟透了的苹果,放在一起一挤就稀巴烂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重要的文学价值首先在于它独特的叙述角度。这中由于温斯顿·丘吉尔采取回忆录的形式,追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个历史进程,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从而把史实同个人阅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极其真切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之所以能够如此地打动公众,取信于公众社会,与作者以这种严谨的著述态度在作品中所提供的这样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真实具有密切的关系。另外由于作者严格奉行“经验的历史”,在讲述历史过程中不免带有其个人独特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往往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至于作品中风平浪静的港湾与如火如茶的战争场面的交织出现,月白风清的旷野与夜袭中炮弹频频吼叫的可怖之夜的交互描绘……恰恰体现了这部历史学巨著浓郁的文学特性和审美价值。

其次,在于它强烈的演说性质,使人读来激情滂湃,具有一种独特的荡人心魄的力量。瑞典皇家学院在1953年度的《颁奖辞》中说“作家后面是雄辩家温斯顿·丘吉尔,演说性强”,实在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一审美特征再好不过的艺术概括。与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看做是一部完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勿宁把其看做是由丘吉尔个人连篇累的精彩的演说联缀而成的一条巨大的奔腾不息的演讲之河。

第三,在于其塑造人物的大手笔。鉴于回忆录特殊的文体方式,他在塑造人物时不事雕琢,仅是准确地抓住有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行重点勾划,只需三两笔粗线条勾勒,一个个人物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诸如阿道夫·希特勒詹姆斯·鲍德温、张伯伦、艾登、约瑟夫·斯大林富兰克林·罗斯福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埃尔温·隆美尔等历史人物的刻画无不如此。例如他把希特勒刻画为“代表前所未见的腐蚀人心的仇恨种子”,“大踏步地闯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不当地实行共和制的德国政治空隙”中来的一位“具有残暴天才的疯子”是再传神不过了。另外,他在刻画张伯伦的形象时,以“希特勒误以为首相的文官身份和冀求和平的热情,即代表了他整个的人格,以为雨伞就是他的象征。他并不了解威尔特·张伯伦意志坚强,不爱受人的欺骗”逾毅简短的语言,对其性格特点也做了极其准确而形象的概括。刻画约瑟夫·斯大林时,集中体现了他近乎冷酷的钢铁般的意志;刻画罗斯福时,集中体现了他政治家的远见和身残志坚;刻画艾登时,集中体现了他的睿智精干和年轻气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塑造人物时除大笔勾勒之外,也不乏对人物细节的准确捕捉。

第四在于他对“历史”的艺术化处理,对“历史的诗化”的出色完成。他不像一般的史学家就史论史,就事论事,通篇洋溢着一种高度的理性透视,难得有一句富于诗意的语言,而是把整个浩翰复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个历程当作他独特的审美对象。他不仅要向人们传递他所看到和捕捉到的真实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画面,而且还要传递他把它们作为审美对象所体验过的一种独特的历史的美。因此,当一般的史学家多以凝重的笔法述说这段历史时,温斯顿·丘吉尔却始终面带着过来人所特有的那种智慧的微笑。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俏皮的比喻,优美的警句,诙谐的语言和轻松自如的艺术节奏。而且还往往喜欢在精彩的叙述篇章之后,引用一些迷人的诗句抒发他个人独特的心理体验。这里他虽然把历史诗化了,但却没有丝毫地美化历史。

第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创作风格粗犷有力,酣畅淋漓,气魄宏伟,尖锐泼辣,带有一种快活的恶意,慷慨的情怀,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当时真实

的历史情绪,洋溢着一种现实主义的巨大活力。温斯顿·丘吉尔在第五卷《序言》中的一段话:“本卷记载的事件发生至今七年有余。国际关系有了许多变化。过去的同伴之间产生了深刻的裂痕。新的或许是更加浓密的乌云又在聚拢中。昔日的敌人成了朋友,甚至盟友。在这种情况下,本卷引用的电文、备忘录和会议报告中所包括的某些情绪和词句,可能会使其他国家的读者感到不快。对此,我只能提醒他们:这些文件具有历史价值,而且我们当时是进行着一场残酷的、可怕的战争。人们在生死枚关的战斗中,对于想把自己置于死地的敌人,总不会婉言相待吧……”便充分的代表了他处理这种独特的历史情绪的严肃态度。也正是这一点直接造就了温斯顿·丘吉尔这种如此犀利的叙述风格。譬如他对意大利人发表的旨在瓦解意大利斗志的演说,对贝尼托·墨索里尼便极尽讽刺挪榆之能事,从不留丝毫情面。声称意大利的灾难都是由墨索里尼一个人带来的,号召意大利人民推翻他的统治,自己拯救自己。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令对盟国失误的剖析也同样义愤填。

第六,作品文风坦白。“他瞧不起多余的虚饰,他的暗喻用得很少却意味深长”(《颁奖辞》)。丘吉尔不戴面具,没有分裂的迹象,没有复杂如迷的本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一种自传的性质。在全书的整个叙述中他从不掩饰自己政治观点的向背,也从不掩饰他感情上的喜怒哀乐。他称颂一个人时是赤裸裸的,他攻击一个人时同样也是赤裸裸的。即令他国内外政治上的对手,也把他看作是一个正直的敌人。

作品影响

温斯顿·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丘吉尔本人的重要史料,特别对研究丘吉尔在某一时期对某一问题的观点,丘吉尔的回忆录更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丘吉尔的代表作,195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获奖作品。也正是因为此,丘吉尔才能够得以列入20世纪世界文学精英的行列,饱醇莎士比亚查尔斯·狄更斯般的荣耀。

第一卷《风云紧急》于1948年初在《纽约时报》和伦敦《每日电讯报》一经连载,就受到西方社会尤其是英美公众社会的普遍欢迎。同年6月由美国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公司正式出版后,第一版就发行达75000余册;10月,英国在纸张极其短缺的情况下,也以多种版本发行达21万册之巨。第二卷《最光辉的时刻》,仅英国首次便发行达276000册之多。第三、四、五诸卷的发行还略多于前两卷。第六卷《胜利与悲剧》开始时稍逊于以前诸卷,但不久便也很快上升到20万册。一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成了20世纪西方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品评价

“这确实是一本伟大的书,它撼动了人们的心灵,并为这段影响历史的过程留下了忠实记录。”

——《西部邮讯》

“何其幸运,我们拥有这些珍贵的财产,它将会流传后世,让后人们阅读再三。”

——查尔斯·韦博斯爵士

作者简介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1940—1945年出任第60任英国首相,任期内因领导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而闻名,并于1951—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位政治家、演说家、艺术家。他在英国军队中当过军官,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六卷).豆瓣读书.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