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烟寺
青烟寺位于巉口镇以西三公里处,坐落在莲花山麓,峰峦叠嶂,风景绮丽。
概述
每日早晨,青烟缭绕,久久不散,故曰:“口青烟”,为定西市八景之一。考证寺内出土陶质器皿等,皆属汉代器物。可见,远在汉代这里就建有禅林寺院。又从出土铜质佛灯鉴定,系宋代产物。据此可断言,青烟寺建于汉,盛于宋,衰于元。
历史沿革
明永 乐年间,高僧悟瑁大师(康姓),巉口籍人,曾在此修行悟道,宏通佛理。拜崇福寺了让和尚为师,取名“也失端竹”。后“云游天下,登览三湘七泽、五岳四渎之胜”。遂智力宏通,深悟佛法。正统年间,又北走京都,正值朱祁镇皇帝建醮内宫。一时禅宗羽客,雾集云屯,“而裒然首座者,唯我竹公”。英宗嘉其善行醮事,敕赐“大国师”称号。悟冒精于书法,曾书写《大藏金经》全部,书金字《华严经》一部,人以为至宝。正统十二年,悟冒赴京谢恩,“上览书法,嘉赏不已,复赐高丽纸,诏写《华严经》一部,磨金为字,秘之内库,世为国宝”。后潜写一部,携之本邑,后住持扩建定西崇福寺。悟冒法孙,灵峰大和尚,俗姓傅,号灵峰,巉口籍人,初在青烟寺习诸经典,坐禅修行。钦命中州少林寺堂头大和尚无吉禅师下嗣,通晓经典,能诗善画,云游南海、南京市等地,绘制诸佛法像。明肃王贵戚无不尊崇,皆以“灵峰上人”尊称。明天启中叶,灵峰上人赴南方各地募缘,宏建定西西岩寺,其功绩显赫,“不端竹”(指悟瑁)。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涅盘,终年75岁。
感于数朝历代僧俗、信士和地方官绅、耆老等协同兴寺,青烟寺几度沧桑,几经兴衰。因历史之变迁,该寺屡建屡毁。元至正十二年(1353年),毁于地震。元末明初,定西沈儿峪大战,残遭劫洗。明宣德年间,端竹公释悟瑁奔波募资,发起重修青烟寺倡议,地方绅耆、仕民争相捐助,先后建成了接引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及方丈、僧舍多间。延至明清两代,青烟寺殿阁林立,法相生辉,香烟鼎盛,信徒云集。同治丁卯(1867年),连年战乱,毁于兵。殿堂焚烧殆尽,佛像悉遭损害。时至光绪壬午年(1882年),在地方仕绅及众施主的热心募缘赞助下,先后建成了接引殿、观音殿及数间僧房。供养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西方三圣及接引佛。直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两阶段,这所历经千年的古刹毁为一旦。昔日之胜地,顿成废墟。以致钟绝响,经铎不闻,残垣颓壁,满目萧然。
现况
三中全会之后,政策归心,百废复兴,润及梵台。崆峒山莲花寺住持,释持瑞(释妙仁,女,俗姓康,巉口籍人,甘肃省佛教协会理事),萌发宏愿,立志兴寺。经多方联系,征得有关部门同意,于1993年开始,走西安市、下四川、奔云贵高原、赴缅甸,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历经千辛万苦,集得数百万巨资,找工匠、寻专家,重新规划,精心设计,购运砖木,开工动土。经过十多年的辛苦经营,如今寺院已颇具规模,建有大雄宝殿(大、小两座)、念佛堂、藏经楼、祖师堂、居士林(包括念佛堂、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等)、海会塔、法物流通处、露天观音……寺内有大小僧房77间,斋堂大小两个,可容纳百人一次性进膳。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安排进行佛事活动。
青烟寺占地总面积30余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常住尼僧十余人。这座沉睡了近四十年的青烟宝刹,又一次焕发异彩,呈现在人们眼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