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平
朱立平,男,196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唐山人,博士学位,研究员。
现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湖泊科学》等刊物编委,兼任中国科学院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观测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主任。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84.09-1988.06 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与第四纪环境专业学士;
1988.06-1991.05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硕士;
1993.09-1998.07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博士。
工作经历
1991.05-1994.05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94.05-1995.02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5.02-1996.02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地理系访问学者;
1996.02-2000.12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0.12-2001.1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责任副研究员;
2001.12-2002.0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2002.01-2002.04 乌普萨拉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教授;
2002.04-2005.0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中2002.10 东海大学海洋学部访问研究员;
2005.0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6.03,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站长;
2008.12,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助理;
2013.04,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获奖及荣誉
1998: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二届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2006:第四届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
2007: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200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2010: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2012: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研究领域
(1)全球变化的陆面响应过程与机制(主要从地貌演化和湖泊沉积角度);(2)冷区岩石风化过程与机制等。
主要表现与科研业绩1、青藏高原隆起与第四纪相关沉积研究:通过对西昆仑山北麓叶城地区第四纪粗砂砾石层进行机械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从沉积的角度再次否定了第四纪早期青藏高原存在有大冰盖的观点。该套沉积反映了第四纪以来昆仑山脉隆起的阶段性和加速性。
2、寒区地貌冷生风化研究:应用新技术手段开展了以青藏高原为典型地区的寒旱地区岩石风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认为冻融作用、盐分影响和热力破坏同为寒区岩石冷生风化的主要机制。盐分的影响是叠加在其它两种作用之上的。同一类型的岩石中,有先成破坏的岩石比其它的更易遭受风化。
3、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演化研究:认为高原湖泊经历了渐新世、中新世早中期、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晚期至今5个演化阶段,反映了高原隆起前后其自然环境由受行星风系(西风带)控制到受季风影响的演化过程。
4、青藏高原第四纪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研究:取得了青藏高原西昆仑山地区高分辨率的湖泊沉积连续记录,反映了该区150年来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小冰期余波影响及其完全消失的变化过程。不同水深的湖泊水岩界面样品研究表明,只有在一定湖泊水深条件下发生的沉积,其湖芯样品才能具有稳定的环境指示意义。藏南沉错湖泊岩芯研究,确认了隋唐暖期、中世纪暖期和16世纪小冰期的气候变化事件,划分了650 AD以来沉错湖区的冷暖变化阶段和相对强度。首次在青藏高原南部获得两万年以来连续的湖泊沉积物,恢复的环境变化序列显示其与全球变化的一致性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参考资料
朱立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1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