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鼠鲨
太平洋鼠鲨,又叫鲑鲨,鼠鲨科。这是一种在北太平洋海域专吃三文鱼、银鳕等的鲨鱼,属于渔业一害。但肉质美味,在日本三陆冲一带自明治时代以来一直是当地的重要水产之一。鲜鱼可生食,鱼翅成为特产加工品。
物种简介
太平洋鼠鲨最初由哈布斯和福莱特(Hubbs\u0026Follett)于1947年首次描述并命名为Lamna ditropis。属名描述鼠鲨属源自希腊语“lamna,-es”,意思是一种贪婪的鱼。种名ditropis源自希腊语“di”(意思是两个)和“tropis”(意思是彩云阁)。在1947年之前,太平洋鼠鲨被认为是鼠鲨,即Lamna nasus(当时称为Lamna cornubica)。尽管这两个物种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它们的分布范围并不重叠。太平洋鼠鲨是太平洋物种,而鼠鲨是大西洋物种。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型,躯干较粗壮,眼圆而大,吻端钝圆;第一背鳍起点通常与腹鳍内缘相对;第二背鳍小不及第一背鳍之一半;臀鳍起点约与第二背鳍基末端相对或稍后;第一背鳍均匀暗,后端无光。
成年的太平洋鼠鲨的身体大部份呈深灰色至黑色,腹部呈白色有暗斑点。幼鲨在外观上相似,但却没有这些斑点。鼻端短及成锥形,整体外形很像细小的噬人鲨。
太平洋鼠鲨一般成长至2-2.6米长及220公斤重。雄性的最大体型也较雌性的细少。未证实的报告指太平洋鼠鲨可以有4.3米长,而已证实最大的就约有3米长。
太平洋鼠鲨是小数可以控制其体温的鱼类。它们是以反流交换来控制其体温。流往末端的血液靠近回流的血液,从而造成传热。回流的血液是温暖的,可以保持身体的温度。这种能力相信是可以帮助太平洋鼠鲨在不同的水温中追捕猎物。
生长繁殖
太平洋鼠鲨是卵胎生的,每胎约有2-5头幼鲨。就像其他的鼠鲨目,太平洋鼠鲨是食卵黄的,胚胎在母体内时会以母亲的卵子作为食物。
雌性会在8-10年达至性成熟,而雄性一般会在5岁达至性成熟。它们的繁殖期并不清楚,相信每两年会在夏末或初冬进行交配。妊娠期约9个月。有研究就指它们出生的性别比例为每一头雌性就有2.2头雄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沿岸及近海大陆架及岛架水域,但也常游动于大洋中,喜欢较寒冷的水域,还会出没于北方较冷水温的地方。生活在海岸到滨岸带以及光合作用带的海域,主要栖息深度由表层至水深152米左右;有个别的太平洋鼠鲨也曾经潜至水深668米处,但是大多数在一般情况下还是生活在光合作用带的。
生活习性
太平洋鼠鲨是顶级掠食者,它们主要以三文鱼、鱿鱼、黑鳕鱼及非鱼为食。太平洋鼠鲨的特征是它们可以保持体温,也就是其具有恒温性。它们会单独或成群地出现,有的时候也会有几头一同猎食鱼群。鲜少攻击人,但仍具潜在性的危险。
太平洋鼠鲨是少数的可以控制其体温的鱼类。它们是以反流的交换来控制其体温的。流往末端的血液靠近回流的血液,因此就可以产生热量。其回流的血液是温暖的,这样就可以保持身体的温度恒定。据说,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太平洋鼠鲨在不同的水温中追捕猎物。
分布范围
海域
分布北太平洋温带海岸及远洋区域,最南的可以达到日本海及南加利福尼亚州,最北的可以到达北纬65°的阿拉斯加州。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可能包括台湾东北部海域。
国家
存在:加拿大、中国、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俄罗斯联邦、美国(夏威夷群岛)。
可能已存在:中国台湾省。
主要价值
目前没有捕捉太平洋鼠鲨作商业用途,但有时会因三文鱼渔业而成为被丢弃的副渔获物。其实太平洋鼠鲨对于渔业是一种滋扰,因为它们会破坏捕鱼装置,且会消耗一定的渔获。有一些报道指渔民会故意伤害太平洋鼠鲨。
在阿拉斯加,太平洋鼠鲨会作为钓鱼体育的猎物。阿拉斯加州的钓鱼法规就限制了每人每年只可以捕捉不多于两头的太平洋鼠鲨。
虽然太平洋鼠鲨被认为是会伤害人类,但却只有少数。有报道指潜水员曾被太平洋鼠鲨的攻击,且有太平洋鼠鲨碰撞船只。不过这类报道未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些鲨鱼就是太平洋鼠鲨。
主要以流刺网及镖旗鱼科法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鱼肉红烧或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鱼肝油;剩余物制成鱼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ver3.1)——无危(LC)。
保护措施:阿拉斯加州的钓鱼法规就限制了每人每年只可以捕捉不多于两头的太平洋鼠鲨。
参考资料
太平洋鼠鲨捕食鲑鱼 太平洋鼠鲨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冷水水域.腾讯视频.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