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始建于1913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第一台自动扶梯等等。新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机……许多都是在学院校友的主持和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在1999年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功臣中,钱学森、王希季等均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1913.04交通部上海工业学校、电气机械科。

1921.07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学校。

1928.09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937.08上海交通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1942.08国立交通大学本部、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系、工业管理系、造船工程系、轮机工程系。

1949.06国立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工业管理系、造船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轮机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运输起重系。

1959.07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制造系、船舶动力系、工程物理系。

1966上海交通大学二系:船舶动力系、三系:工程物理系、八系:机械系九系:机车系。

1978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动力工程系、动力机械工程系、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1992上海交通大学能源工程系、机械学工程系系、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

2002.01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动力、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2016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力与能源、核科学与工业工程动化系、工程学院与管理系。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建筑环境系统与设备的研发能力以及制定建筑自动化系统方案的能力。

专业课程包括设计与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工程热力学、建筑概论、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建筑环境学、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所涉及的就业领域广泛,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控制技术领域的工作。毕业生可分配到各大建筑设计院与建筑研究院,以及相关的企业与管理单位。就业供需比是1:12,就业前景非常好。

热能与动力工程

专业介绍

我校历史沉淀最深厚的王牌学科之一,本专业以培养宽厚、复合、创新型的具有热、机、电集成理论与技术的优秀人才为目标。

主要课程包括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四大力学、动力机械设备原理、燃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微细微纳热流体前沿、可再生能源导论等。学生从第6学期开始,可按其志愿选择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包括:动力机械及工程、汽车动力、制冷空调与低温技术、清洁能源与热能工程。

毕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广,毕业生大量进入能源、电力、汽车、制冷空调、舰船动力等大型骨干企业及政府机关从事研究、管理和开发工作,如开利空调、大金、丰田汽车、中船总、中石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约有1/4的学生进一步研究深造。

核工程与核技术

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最早培养核科学与核技术人才并持续成长的重要基地,主要培养核能工程、辐射科学、核技术应用及其它交叉领域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四大力学、传热传质学、辐射测量与防护、核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热工水力等。

毕业去向

未来数十年,中国将会大力发展核电,其对核科学与技术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出现急剧增长,就业供需比已超过1:40。专业人才就业前景之广是显而易见的,其就业后的平均待遇位于全院各专业之首。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在国家级科研院所、核电骨干企业、政府部门及外资企业任职。专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到麻省理工学院、UIUC、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继续深造。

工业工程

专业介绍

是我国最早设立工业管理、工业工程专业的科系,本专业结合工业工程和管理工程学科,培养既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又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管理学基础、工程统计学、工程经济学、运筹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等。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就业供需比达1:12。毕业生的1/3到国外著名大学留学、1/3推荐免试在本校或国内名校读研,1/3在上海汽车集团公司英特尔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等超大型企业及金融、物流、咨询等服务业著名公司工作。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专业介绍

我校历史最悠久的王牌学科之一,曾经培养了钱学森等一大批杰出的毕业生。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又赋予了机械工程以新的内涵,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和先进制造技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在。

主要课程包括: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称为四大力学)、汽车理论与构造、机器人技术、先进电子制造导论等。学生从第6学期开始,可按其志愿选择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汽车设计与制造、机械电子、高精密制造技术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大量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机关等。每年超过1/2的学生进入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几年发布的毕业生最新工资指导价位机械工程持续成为职场的热门专业,工资收入位居127种职位的最前列。

师资队伍

学院有440余名教职工,其中教师330余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名。在读博士生690余名,硕士生1100余名,工程硕士1500余名,本科生1700余名。

学科体系

学院设立了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3个授权硕士点和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创办世界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把学院发展成为师资水平高、办学实力强、管理效益好,科学研究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和产学研综合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整体办学实力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学院。

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国外高校-跨国企业三方合作的国际学生工程合作项目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经验、跨文化合作能力和国际视野。形成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考核聘用体系、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基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能力、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和评估体系以及国际化的管理体系。在2011年完成国际化评估工作,学院被认为在过去5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前50名,部分研究领域已经身世界一流。学院已被列入国家17所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并围绕“建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世界一流学院”的目标,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体制机制几个方面逐步实施一系列改革。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动力机械及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船舶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数字化汽车制造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等8个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科研成就

在1999年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功臣中,钱学森、王希季等均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改革开放以来,交大机械动力学科以振兴民族制造业为己任,以创建世界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连续4年荣获7项国家科技大奖。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大奖,大批由学院培养的学生已在制造、动力、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担任重要职务或技术骨干,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动力、能源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913年,伴随着“实业救国”的教育思想,创立了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从“实业救国”到“科教兴国”再到“人才强国”,在百年交大的成长过程中,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了钱学森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实业家,为国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第一台自动扶梯等等。更为引以自豪的是,新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客机

学术交流

合作交流

学院与密歇根大学开展科研合作,与普渡大学香港大学开展2+2本科生培养合作,与辛辛那提大学开展2+3本科双学位合作,与美国普渡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与挪威科学技术大学新签署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协议。

地理位置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0-06-10

学院概况.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