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自2009年8月起花了三年半时间完成,最后获非物质文化遗产询委员会建议列入清单拟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477个。2013年7月1日起,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拟定的建议清单进行公众咨询,有关的咨询工作将于2014年年初完成,随后将可公布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涵盖范围

根据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如围头话/畬话、竹枝词、鹤佬话、客家话、渔民话等)

2.表演艺术(如南音、道教音乐、祭白虎仪式、碱水歌、麒麟舞、木偶戏等)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如螳螂拳、点灯、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胜会、打小人、天后诞、盆菜、太平清醮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中药制作、跌打、传统中医药、龟苓膏、浸酒、渔民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等)

5.传统手工艺(如蒸笼制作、凉果腌制、龙凤木雕、染布工艺、捕鱼技艺、腊味传统制作工艺、篆刻、藤编器物等)

普查进程

随著《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特区政府于同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内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组,以执行《公约》要求的具体工作。为履行《公约》第12条的规定,特区政府积极筹划全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制订一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2006年,特区政府委托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就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项初步研究,以确认在进行全港性普查时所须处理的各项问题。这项初步研究参照2006年首批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7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行。研究报告于2007年提交。

特区政府于2008年7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就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向政府提供意见。

2009年8月,特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曾委聘香港特别行政区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进行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搜集研究数据,用以编制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普查计划已经完成。普查工作小组就700多个香港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根据普查的调查结果,以及参考由学者、专家和小区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的专业意见,拟定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清单共包括477个项目。

此次公众咨询为期4个月,从2013年7月1日至2013年11月9日截止。咨询结束后,他们会整理收集到的公众意见,并就此再次征询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的意见。预计有关的咨询工作将于2014年年初完成,随后将公布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参考资料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hkheritage.ust.hk.20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