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镇
中都镇位于福建省上杭县西南部(东经116度26分,北纬24度52分),是闽、粤二省四县的山区结合部镇政府所在地设在饶坊村,海拔210米,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常住人口8021人(2020年)。
历史沿革
1949年设来苏区,1958年改东风公社。1961年设中都工委,辖上都、中都、下都、苏平四个公社。1964年合建中都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建镇。1997年,面积150.9平方千米,人口1.9万。
辖永联村、富光村、军联村、长徐村、陈和村、田背村、罗溪村、蛟腾村、兴坊村、饶坊村、亲睦村、由安村、睦邻村、都康村、古基村、仙村村、复兴村、古坊村、瑞香村、黄店村20个村委会。镇政府驻饶坊。
社会
基础设施
中都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资137万元的全长8.2公里中庐公路已完成水泥路面铺设7.5公里。中都镇20个行政村,村道长50.78公里,已完成水泥路面铺设22.2公里。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广播、有线电视已覆盖全镇。
地理环境
中都镇东靠上杭庐丰,北连武平县,南与下都毗邻;西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蕉岭县接壤,是上杭县距广东最近的乡镇,它东西宽13公里,南北长24公里,辖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8万亩,森林覆盖率69%,耕地面积1.9万亩,渔业水面1385万亩。距县城32千米,距广东蕉岭县城48千米。辖20个行政村。汀江流经境内,大沽滩铁索桥横跨汀江。上(杭)中(都)公路过境。
行政区划
现有20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水陆交通方便,村村通公路,汀江河在本镇东边由北向南流经6个行政村,杭都公路贯通10个行政村,中庐公路全面开通并已基本铺设水泥路面,建成棉花滩库区3个。
人口民族
中都镇在2002年未有5174户,18920人,计生率98.9%,人口自然增长率4.92‰,居民以汉族为主,有部分畲族(约5%),流行客家方言。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中都镇常住人口8021人。
经济
2007年,中都镇实现农业总产值8158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增1.89%。财政收入273万元,比减15.22%。农民人均纯收入4480元,比增13.99%。
粮食播种面积39422亩,粮食总产16222吨,比增0.5%。种植烤烟2782亩,烟叶产量403吨,比减3.59%。食用菌产量84吨,比减8.69%。种植蔬菜2953亩。造林面积339亩。松脂产量150吨,与上年持平。果园面积8945亩,水果产量2738吨,比增18.12%。茶园面积164亩,茶叶产量10吨,比增40%。水产面积1742亩,水产品产量916吨,比增4.33%。年末,耕牛存栏2426头,养羊存栏1022头;生猪存栏52100头,出栏生猪138500头;家禽存栏123260万羽,禽畜肉类总产10102吨,比增0.5%。
乡镇企业(含个私)1480家,从业人员3254人。乡镇企业总产值30960万元,比减3.1%。
本年,继续实施信用村镇建设,都康、兴坊、长涂等14个行政村被评为信用村;中都镇被县政府评为信用镇。
2012年,大力宣传农机购买优惠政策,鼓励农户新购手扶拖拉机65台、微型耕作机8台、起垄机9台,并对2011购置的4台联合收割机增设稻秆切割装置,提高农业机械实用水平。
年末,总产数4650户,总人口18591人。2012年出生149人,人口出生率8.02‰,其中政策内生育145人,计划生育符合率97.32%,人口自然增长率3.55‰,落实节育措施50例。
中都是上杭县的“乌克兰”,素有“鱼米之乡”和“福建省抛秧第一乡”之美誉。是“国家、省、市商品粮生产基地”、“国立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稻基地”镇,2001年,瑞香米业就诞生于此。“瑞香”牌大米饭投放市场后,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产品供销不应求。
中都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中都镇财政收入326万元,人均纯收入2664元。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以粮食综合加工,水力电站建设、胶合板、造纸、机砖生产为主,2002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4669万元。
招商引资
2007年,中都镇注重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继续开展招商引资,新引进项目8个,总投资1480万元,帮助500多个农民工就地转移就业。
2012年,该镇充分发挥外出干部、支乡联谊会、企业人士和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驻点招商、亲情招商,引进速生丰产林、竹木制品加工、粮食加工、饲料加工和生态养殖等适合中都发展的企业。其中,由安村引进投资200万元、年产值1000万元的华平农牧有限公司,罗溪村新开业投资130多万元的台商企业万隆纸业有限公司,仙村引进速生丰产林项目,睦邻村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
文化
民俗风情
中都镇是福建省著名的文武之乡,据旧时县志记载,明清以来,中都镇出过进士2名,文、武举人36名,有19人留下诗文著作传世,各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为此,中都镇按“一村一品”的格局,建立文化阵地,引导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山歌之村”仙村村,以村老人协会为中心,常年开展山歌对唱、竹板歌和舞船灯活动,热闹非凡,他们的精彩表演随着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峡台等众多电视台的镜头走上了七彩荧屏;“武术之村”古基村的五梅女子武术舞狮队经常开展融健身和娱乐于一体的活动,还多次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市、县大型文化商贸活动。
有600多年历史的田背村,利用拥有云霄阁等众多文物古迹的优势,开展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教育,60多岁的老村支书刘致龙编写的《田背村志》计10多万字,对该村自1315年先祖开基以来长达60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了详细记载,被当地人誉为“活词典”;都康村农民2000年还自费结集出版农民诗集《可爱的家乡》;兴坊村筹集资金把黄家祠堂改成了村文化中心;睦邻村的村民丘建湘于2001年创办了农民科技书社,订阅有种植、养殖、法律等各类实用书籍3000多册,该书社开办5年来,已有1000多人次借阅了各类实用书籍2000多册。
中都是个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故土,悠久自然文化遍及乡野。有三元岭、“乐善好施”牌坊、云霄阁、存耕堂、仙姑井、皇庆山、奉宪示禁牌等,民间活动异常活跃,富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队伍庞大,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土壤,有女子舞狮队、五枚拳队、船灯队、龙灯队、香灯队、铜管乐队等。其中五枚拳队晋京参加首届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运动会女子拳表演获武术比赛金牌,参加多届福建省家业运会并获奖。
瑞香村
瑞香村地处中都西南部,东南靠黄店村,西南与广东蕉岭接壤,南连下都象栏,西北靠兴坊、罗溪,距集镇3公里。交通便捷,杭都公路宛如一条银色长龙串村而过。全村由岭背、水坑、晨荷、荷山四个自然村,辖七个村民小组,305户,1138人,耕地面积1117亩,山林面积4429亩,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勇敢正直,勤劳致富,民风淳朴,和睦乡邻。
瑞香村宋至清代名曰瑞坑,清末年间一文人墨客路经村“观音宫”(地处月光凹)时提对“瑞月依然照古塘,香花何必朝南海”而得名取之。
瑞香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水果等,特别适宜种植优质稻(瑞香米)及烤烟,烤烟发展年年上新台阶。2007年按四级公路标准实施村口至村中1.5公里路面硬化,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参考资料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龙岩市各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数.龙岩市统计局.202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