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朱雀
长尾朱雀(拉丁学名:Carpodacus sibiricus):体长18厘米,体重16-26克。雄鸟额、颏和眼后为暗红色,头顶与后颈的羽端较淡;翼羽具宽阔的白色边缘与先端;形成鲜明的翼斑;外侧尾羽白色,嘴短粗呈膨胀状;雌鸟无红色,头、颊到带灰色,具暗色斑纹;翼斑宽白;腰部橙褐色。
主要生活于在山区,多见于低矮的灌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平原和丘陵多见于沿溪小柳丛、蒿草丛和次生林以及也出没于公园和苗圃中。成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幼鸟结群。取食似金翅雀。所食以禾本科杂草为主,而未见有谷物,并在繁殖期以大量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喂早成雏。叫声:叫声为悦耳的流水般三音颤鸣pee you een或上扬的sit-it it。鸣声似苍头燕雀的颤音。
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河北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
形态特征
雄鸟:额、眼先深玫瑰红色;眉纹珠白,耳羽和颊珠白沾红;头顶羽毛较长呈亮粉红色,羽尖白色,而后颈和上背灰褐沾红,羽缘白色,具黑色羽干纹;下背和腰纯红色;尾上覆羽暗红,羽基褐,尖端白色;尾羽黑褐色,缀以粉红色羽缘,最外侧三对尾羽几全白;小覆羽暗红;中覆羽白色,沾红;大覆羽近黑色,尖端白而沾红;初级覆羽及小翼羽均褐色;飞羽暗褐,缀以白边,初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的白边较宽,并有白色羽端;颏、喉和前颈均珠白色,沾红,前颈各羽呈长矛状;下体余部概玫瑰红色基部近黑色;下腹白色,沾红,体侧鲜玫瑰红色,两胁后部白色;尾下覆羽淡红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雌鸟:额、眼先、前颈概暗褐色;耳羽淡褐;头顶和后头淡沙,褐色,略具暗色纵纹;上体余部概砂褐色,各羽中央有黑褐色条纹;下背和腰沾桔黄色;尾上覆羽灰褐色,微沾红色;尾羽黑褐,羽缘缀灰白色;最外侧两对尾羽黑褐色;第三对尾羽具长楔形白斑,直达羽端;小覆羽灰褐色;中覆羽白色,基部褐色;大覆羽黑色,具白色宽端;初级覆羽暗褐色,飞羽褐色,羽缘淡褐;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的边缘和尖端白色、颊、颏和喉概灰白色,具暗褐条纹;下体余部淡砂褐色,微沾桔色,胸部有黑褐色狭纹,腹部中央白色;两胁羽色如胸,纵纹细微;尾下覆羽近白色。
幼鸟:颇似雌鸟,但额、眼先和背部微呈淡红,上下体几无纵纹。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腿和脚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3-26g,♀13-25g;体长♂137-160mm,♀139-166mm;嘴峰♂7-9mm,♀7-10mm;翅♂65-72mm,♀62.5-74mm;尾♂69-82mm,♀63-82mm;跗♂14-18mm,♀12-17.2mm。(注:♂雄性;♀雌性)
共有5个亚种。区别主要在于西南亚种尾显著较其他亚种短;秦岭亚种仅前额为银粉红色;东北亚种和指名亚种相似,额和头顶均为银粉红色,但东北亚种羽色较暗,体型稍小。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谷和溪流岸边灌丛和小树丛中和稀树荒坡、林缘、公园、果园、苗圃及庭院中的小树上,有时也延公路或河流上到2000米左右的中高山地区的阔叶林和混交林地带,冬季多到山脚和平原地区,喜欢在河边和田边灌丛、草甸以及林缘次生林与小树丛中活动与觅食。
生活习性
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期后则呈家族群,一直到翌年三四月份才又分散成对。取食于小树、灌木或草穗等植株上。性活泼,行动敏捷,常频繁的在枝间跳跃,也能灵巧的攀缘在枝梢和草穗上,有时亦下到地上觅食。冬季常活动在避风向阳的山坳中,部分长尾朱雀还喜欢向低山和平原地带游荡,早春再重返繁殖地。不高飞,飞行速度亦较慢,飞翔时翅膀常发出“嘟嘟”的振动声。
叫声单调,呈低沉的“喳-”声,或流水般三音颤鸣pee you een或上扬的sit-it it。鸣声似苍头燕雀的颤音。繁殖期间雄鸟鸣叫频繁,常站 在灌木和小树枝上鸣唱不息,鸣声委婉而富有变化,似一种悦耳的哨声。
主要以草子等植物种子为食,也吃浆果、果实和嫩叶,繁殖期间也吃少量昆虫。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中亚和东亚区)。
中国分布: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西藏自治区、新疆、四川省、云南省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繁殖期持续时间较长。在长白山5月中下旬即开始营巢,6月初即见有产卵的,6 月就见有早成雏孵化。在辽宁7月初也发现正在孵卵的巢。1年繁殖1-2窝。营巢于柳顺绣线菊、山荆子、野蔷薇等灌木丛中,也在小松树、小柳树和其他一些枝叶茂密的林缘小树上营巢,筑巢由雌雄鸟共同进行。距地高0.5-3米。巢呈杯状,用细枝、草叶、草茎、树的韧皮纤维、荨麻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草茎,有的还垫有少许兽毛和鸟羽,个别还缠有蛛丝,小巧玲珑,较为精致。巢的大小为外径6.6-9.5厘米,内径4.4-6.0厘米,高6-8.6厘米,深3.9-4厘米,7-10天筑好巢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8枚,多为5枚。卵椭圆形,翠绿色或蓝绿色、被有黑色斑点或斑纹,卵有大小为16.0-20.6mm×11-14.7mm。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4-15天,早成雏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Carpodacus sibiricus.The IUCN Red List.20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