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兵
周立兵,男,1973年出生,博士,神经科学、解剖学教授。自2009年起担任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教授,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专注于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探究关键基因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针对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和修复机制的研究。周立兵教授已在多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资助。
人物经历
周立兵于2003年获得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硕士学位,随后在2006年获得天主教鲁汶大学第二医学硕士学位,并于2008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他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7月,周立兵被作为“特需人才”引进至暨南大学香港大学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
研究方向
周立兵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应用转基因、分子生物学、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等技术,深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轴突生长导向和神经元迁移机制。
主要贡献
周立兵教授的研究成果丰富,他通过转基因动物技术首次证实了介导细胞在神经纤维投射中的重要性,并建立了多种神经传导通路先天性剥夺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此外,他还成功地构建了上、下行神经纤维完全缺失的小鼠模型,为研究大脑皮质发育的影响提供了基础。周立兵教授还使用体外脑组织切片培养技术,筛选出了影响神经元迁移的小分子化合物,为探索细胞迁移机制提供了新的工具。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并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计划。
学术成就
周立兵教授在学术上的成就显著,他通过转基因技术首次证明了介导细胞在神经纤维投射中的必要性,并发现这一过程需要Celsr3在介导细胞中的表达。他还建立了上、下行神经纤维完全缺失的小鼠模型,为研究外来信息对大脑皮质发育的影响以及缺失皮质控制后,皮质下神经结构对信息处理和运动控制的代偿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他通过体外脑组织切片培养技术,筛选出了1992种新型小分子化合物中的11种,这些化合物会影响神经元的迁移,有望成为探索细胞迁移机制的新工具。
科研项目
周立兵教授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金、暨南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暨南大学引进优秀人才科研启动金、暨大创新团队项目等。这些项目涵盖了轴突再生与髓鞘修复、介导细胞与Celsr3导向神经元轴突生长、Celsr3调控脊髓神经上行投射机制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主要论文
周立兵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等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包含对Celsr3在海马成熟和连接中的作用、Celsr1-3在神经发育中的不同调节作用、Celsr2和Celsr3缺乏导致的致命性水脑症等方面的详细阐述。
参考资料
周立兵.X·MOL学术平台.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