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季家庄
清顺治(1644-1661年),季姓建村,以姓命村名季家庄。后有一部分村民东迁5公里,另建村落,称东季家庄,为相区别,原村庄改称西季家庄。西季家庄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2′,北纬37°07′。周围有野堡、核桃树、下吼山、蒿夼、岚店等村,蓝烟铁路从村后通过,隶属徐家店镇。
基本概况
全村有耕地134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番薯、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330户,866人。有季、刘、吕、孙、王等5姓,全为汉族,以季姓、刘姓人口居多。
大事记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61年在村南建成占地面积为0.4公顷的水库。
1971─1972年规划并开垦荒地14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进行首次村民委员会直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92公斤,总产4.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55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8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548公斤,总产32.9万公斤。 1987年,村里大面积栽植苹果。至2000年,果树面积达到24.3公顷。主要有红富士、新乔纳金等优良品种,果品总收入80万元。 20世纪80年代末,村开始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2000年,有蛋鸡专业户1个,肉食鸡养殖大棚7个,年产肉食鸡5万只以上,猪、奶牛、羊养殖也颇具规模。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24万元,其中农业156万元,畜牧养殖业150万元,林业8万元,其它10万元。
第二产业1907-1922年,本村的蚕丝生产极为昌盛,先后建起信成号、顺和成号、仁德恒号、信成利号、双和德号、双和成号、仁兴德号、仁聚兴号等8处坊,纩192支,织机94张,工人500多名。至1947年,相继停业。 20世纪70年代,建成了橡胶厂、粉条加工厂、面粉厂,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90年代后,村里又发展起油坊及石材加工、石碑雕刻等行业。2002年,第二产业总收入700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建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数十年来一直兴盛不衰。1980年以来,大批村民外出从事商业活动,出了不少布匹贩、菜贩等。村里有多处商店、批发店。2002年,第三产业总收入174万元,其中运输业100万元,商饮业7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建国前,村有小学1处。建国后,小学规模得到扩大。1968年,成立西季家庄联办中学,教师有10余人,学生人数稳定在150─200人之间。1990年,进行学区调整,村学校撤销。自建国到2002年,有60人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 1978年,村幼儿园被省托幼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省先进幼儿园称号。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仅有80公斤左右,村民只能忍饥挨饿,勉强度日。1978年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30余辆,摩托车80余辆,电话110部,彩电170多台,冰箱18台。村庄建设建国前后,村民住房多为草房。20世纪80年代后,多数村民陆续建起了新房,村里也对道路进行了规划,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集体福利20世纪70年代初,村建立合作医疗站。1982年,用上了电网供电。1990年,建起了自来水。20世纪末以来,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给予200元奖励;考上中专的学生,每人100元。对老党员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给予一定的物质照顾。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刘伟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2年1月,成立村党支部,刘伟海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孙发春、季忠团、季忠章、孙永贤、季作贤、孙兆玉、吕广起、季作成、季作波。2002年,全村有4个党小组,55名党员。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1月,设村公所,刘伟海任首任村长。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10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刘伟海、季忠团、孙永合、吕贻爽、孙相朋、刘忠振、孙永太、季作贤、吕广臣、吕广起、季作成、孙相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