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法螺
白法螺(黑云芋螺:Charonia lampas sauliae)是中腹足目嵌线螺科法螺属的一种。
形态特征
白法螺贝壳大型,体长126-245mm。 体壳呈现白色,壳表通常有淡褐色或深褐色的斑点及条纹,在壳口外唇边缘有一白色及深褐色相间的色带;而在其每一螺层亦均有这种色带。壳口大,其内唇有轴,口盖为角质。
神经系统相当集中,没有唇神经连索。平衡器1个,仅仅有1枚耳石。唾液腺位于食道神经节的后方;通常没有食道附属腺、吻和水管。排泄和呼吸系统没有对称的痕迹,右侧相应器官退化。心脏只有1个心耳,不被直肠穿过。鳃1枚,栉状,通过全表面附在外套膜上。肾直接开口在身体外面,有的具有一条输尿管。具有生殖孔。雄性个体具有交接器。齿式通常为2-1-1-1-2。
分布范围
中国台湾分布:太平岛、兰屿岛、绿岛、澎湖、新北市贡乡澳底、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县东港、屏东县恒春半岛、恒春半岛、金门县、中国台湾东北角及东岸的海底。
习性环境
这类动物为暖海产,生活在水深200米到300米的深海中,属于砂泥质的底栖性肉食性腹足纲。常以海星纲、瓣鳃纲如珠母贝幼贝等为食。足富有肌肉质,适合于在各种条件下运动,但常与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相关。这些在水底爬行的种类,是以足部肌肉的收缩来推动身体前进。运动时是先由足部的纵肌收缩,收缩到最高峰时,足底局部抬起离开地面,随后纵肌松弛,抬起的部分落回地面,这样便前进一步,如此的收缩波可以在足的局部范围内进行,也可在足的全长内发生,也可以左右交替收缩前进。纵肌的收缩由后向前推动身体前进,所以伸缩波与运动波方向一致。
属于前鳃亚纲中肉食性腹足纲。其消化道的前端常形成吻,周围包有吻鞘,吻中含有口腔、齿舌。取食时是由于头部充血而将吻伸出,缩回时是受肌肉控制,由缩吻肌将吻鞘拉回。肉食性种类的齿舌上细齿的数目减少,但硬度增加,齿舌末端有倒勾、棘等,适合于切割及撕裂食物,有时齿上还有毒腺。肉食性种类口腔中常有颚,消化道一般较植食性的短,消化腺分泌的酶主要是Caspase-3。通常可由底拖网渔船捕获。
繁殖方式
雌雄异体,雄性个体包括精巢与输精管,输精管的后端有前列腺以产生授精液,输精管的末端形成交配器官阴茎(penis),前列腺开口在阴茎内,其授精液帮助交配。雌性个体有卵巢、输卵管,输卵管可膨大形成蛋白腺(albumin gland)、受精卵囊(seminal receptacle)及粘液腺(mucous gland)。蛋白腺及粘液腺可分泌营养物及粘液,以形成卵膜及卵囊,输卵管的末端还伸出一交配囊以贮存交配后的精子。雌雄性需交配后方能使卵受精。卵多形成卵囊,产卵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
腹足类动物均为螺旋卵裂,经内陷法与外包法形成原肠胚,没有独立生活的担轮美国白灯蛾期,在卵内已渡过担轮幼虫期。有自由游泳的面盘幼虫期,它具有两个大的纤毛叶,是来自担轮幼虫期的口纤毛环,具有运动与取食的作用。面盘幼虫期已出现了足、触手、眼及壳,在面盘幼虫后期出现了扭转,这一过程可能在数分钟内或数日内完成。足生长迅速,用以爬行,以后用足附着在底部变态成成体。
贝壳功能
白法螺的外壳体螺层非常膨胀。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文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主要价值
白法螺的壳体大,壳厚,一般壳层表装饰性极丰富。可供赏玩和装饰,大型体层的螺壳可当乐器。在新石器时代时期,白法螺的壳被广泛作为项链使用,到现代也可被作为装饰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