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沧江墓

陈沧江墓

在五显镇后烧村境内。古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坐北朝南。前有墓道坊,石构,三间四柱,宽6.64米,高5米。坊南面中间横梁镌“嘉靖丙辰阳月吉日立”,上额镌“锡恩褒劝”,两次间左镌“进阶大夫”,右镌“出守三郡”;北面额镌“厥绩益,令誉孔昭”,两次间左镌“司寇正郎”,右镌“荣登甲科”。坊后旁列两组虎、马石雕。供桌后有石构九脊重檐方形亭,中有龟石碑,上镌“皇明赐进士第,历守三郡,进阶中宪大夫,前刑部郎中沧江陈公暨配封宜人慈济宋氏墓道”。

概况

亭后穴壁镌江天道人草书《次成韵作沧江寿域》律诗一首。封穴三合土,宫墙及两旁翼墙,均大块板石叠砌,墙上石狮一对。墓屡窃屡修,1991年1月族裔捐资,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一新。

其人其事

陈沧江,名健,字时乾,福建金门阳翟人,后迁居同安区,明嘉靖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平生多行义事,曾在同安莲花石佛口开筑“沧江坝”引水灌溉,明朝廷曾为其立牌坊,以表彰其政绩。

文物保护

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厦门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因为有着后人的就近看守,陈沧江墓保存得较好,史料上记载的石坊、方形石亭、三合土封穴都很完整,只可惜坊前原本有石虎、石马各一对,现在只能看到一只石马。方亭内石碑上所刻“皇明赐进士第历守三郡进阶中宪大夫前刑部郎中沧江陈东暨配诰封宜人慈济宋氏墓道”,以及亭后穴壁石刻《次成韵作沧江寿域》律诗一首,字迹清晰,描红鲜艳。

据介绍,每年清明节时节,几乎全厦门姓陈的人都来祭拜,最多同时有上百人在烧香,每年清明,这些石碑上的字都会重新再用红笔描过。

陈沧江家族留存在同安区的文物古迹主要有沧江水坝、莲山坝、古桥梁、99间闽南古、进士第以及陈沧江墓等,其中一些已经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些则损毁严重。

历史意义

两岸后人共编家谱,府和墓见证两岸同宗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家谱,它是已知的全国第一部两岸共编的族谱,再现了金门县和同安特殊历史渊源的家史——《阳陈氏家谱》,这亦是两岸同根同源的又一铁证,于2003年9月编撰完成。

据同安陈氏宗亲会副会长陈文力介绍,这部家谱由同安大同街道田洋村和金门庵前村陈氏宗亲联谊会共同编,记载了1000多年来陈氏家族“谱系”及其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古代金门和同安之间三次移民互迁等重要史实,全书共10章、20多万字。

这部陈氏家谱的诞生,还有一个故事。2001年4月和2002年9月,金门日报记者、陈氏宗亲后代陈国兴先生两度携母赴同安区寻根访祖,结果在同安田洋陈氏族谱中发现了庵前陈氏开基祖先的名字。当时陈金城先生等人正在为编纂陈氏家谱做准备,陈国兴先生等宗亲惊喜不已,两岸同胞决定一起出钱、出人、出力,共同编纂这部陈氏家谱,金门庵前与同安田洋两地陈氏宗亲成立了一个家谱修撰委员会,重修《浯阳陈氏家谱》,正式将金门庵前陈氏纳入家谱中。1年后,家谱正式问世,金门庵前村特地组织了一个14人的寻亲团,在同安田洋村举办了简朴的家谱问世仪式。

有资料记载,作为目前厦门市最大姓氏的陈氏(全市现有21万人姓陈),自古至今其族人广布同安区金门县、澎湖、台湾地区、马来西亚及东南亚一带,金门陈氏和同安陈氏更是一脉相承。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