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哲俊
袁哲俊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刀具和超精密加工领域专家,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他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教研室副主任、切削刀具教研室主任、精加工教研室主任,是机械制造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也是哈工大机械制造学科的创始人之一。袁哲俊教授于2022年5月10日去世,享年96岁。
人物生平
袁哲俊(1926— )教授。宝山区(今属上海市)人。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机械工业部工具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致力于金属切削、刀具、精密加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0年研制成功新型测力仪。主编有《金属切削刀具》、《齿轮刀具设计》等,撰有《一种新的临界稳定公式及其绝对稳定切削判据》、《一种具有高刚度和高自振频率的新型三向测力仪》等论文。
艰苦岁月,苏联经验学为己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我国机械制造业在艰苦的境况中蹒跚起步。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当时重要的工科院校,义不容辞地接过了培养国家重工业人才的重任。1948年,袁哲俊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留在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工作。1 949年上海解放,为响应党和国家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号召,他毅然辞去了在上海的工作,随冯仲云为团长的东北招聘团来到哈尔滨市,起初先在哈工大研究班随苏联专家学习,后留校任教。期间,他有幸见证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从创建、成长、壮大直至成为全国重点学科的全过程。作为学科创始人之一,他的奋斗征程,同时也是我国机械制造专业的一个发展缩影。
解放初期,由苏联派来的专家分布在我国各行各业施以援助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现象,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就是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建立的。1952年2月,第一批苏联专家进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校将正在研究班学俄文的袁哲俊等人调出,随苏联刀具专家古林学习。同年3月,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哈工大成立了机械制造工艺专业和机械制造工艺教研室,这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机械制造专业和机械制造教研室,而袁哲俊此时被委以重任—— 被任命为教研室代理副主任。从此,袁哲俊开始了对机械工业半个世纪的漫漫探索征程。
1952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机床刀具专业和机床刀具教研室,袁哲俊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机床刀具教研室主任。1954年,在他的努力下,机床刀具教研室被进一步进行细分,分为机床教研室和切削刀具教研室,袁哲俊凭借其专业所长,担任切削刀具教研室主任。
特定时期特定方式,这一时期的袁哲俊虽年轻,却全然接受了学校委以他的重任。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状况,他一方面虚心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学习苏联的专业设置;一方面在思索着如何将苏联经验学为己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他紧跟学科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充实教学新内容、增设新课程等。期间,他还发起组织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开展学术活动等,为发展符合我国特色的机械制造专业埋下了伏笔。1988年,在袁哲俊及其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该校机械制造专业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位居全国前三名。
“机械制造专业的创建和前期的发展,苏联专家是做出很大贡献的。”袁哲俊对此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特定的状况下,袁哲俊及其团队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依赖的心理,也不墨守成规,在吸收他人所长的同时,逐渐丰满了自己的羽翼,为“自给自足”地发展我国工具产业奠定了基础。
奋斗时期, “大刀阔斧"志在强国
“在学习掌握苏联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习采纳英美教育的长处,结合中国国情,走有自己中国特色的道路” ,这是专业发展初期,袁哲俊及一代人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文革后,经过近十年的磨练,他带领下的教研室和专业逐步成长壮大,形成了以推广先进刀具,提倡刀具革新,加强科技创新把中国早日建成制造强国为发展目标的特色教研室。
这一时期,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以袁哲俊教授主要进行的刀具工业研究为例:近年来,我国工具工业虽也有不小发展,但较机床业的飞速发展,仍显落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高效先进刀具,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虽然我国也出口不少刀具,但主要是低档廉价品。针对这一窘况,袁哲俊带领他的科研室深入研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对我国刀具工业的研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他们喊出了要大力发展高效先进刀具的口号,呼吁工具企业改变理念,生产高效先进刀具;同时提出“组织联合体、实行三结合、振兴我国工具工业”的建议。他们呼吁刀具企业和刀具材料企业联合,刀具生产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和刀具使用单位“三结合” ,以此发展现代高效先进刀具,振兴我国工具工业。得益于这样的观点,他们联合哈尔滨市汽轮机厂、哈尔滨理工大学、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等合作进行了切削和高效刀具的研究,取得多项有实用意义的成果。
为配合国家工业的发展需求,使得国家的强国之路走得更为顺畅,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袁哲俊首先倡议为研究生新开设涉及学科前沿的两门课程: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和《机械制造实验技术》,同时还讲授《自动化现代技术》(部分)。由于这三门课程对机械专业极为重要,故课程开设后不久都被确定为学位课。因为这三门课程内容新颖、多变,又都没有教材,直到袁哲俊退休时还无人可接替讲授。如何“创建新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这一时期,袁哲俊考虑得最多的,也是做得最多的事情。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最终的出发点都是帮助我国尽快完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今后,原材料生产与刀具生产之间的关系必须打通,中国也必须大力打造自己的、包含刀具材料生产的大型刀具企业集团。未来的刀具行业将是少数大型刀具企业和较多的专业厂并存的局面,大型刀具企业应能真正发展形成中国刀具业的核心航母,带动整个刀具行业水平的提高,振兴我国的工具工业。”袁哲俊如是建议。奋斗时期,作为哈尔滨市工大机械专业令人尊敬的学科创始元老,或许人们关注的多是他在教学上的成就,而教研背后,更多的是经过多年实践沉淀下来的真知灼见。
个人专著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第一版,第二版)
纳米科学与技术(第一版,第二版)
1.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第一版,第二版)
2.
纳米科学与技术(第一版,第二版)
人物评价
“教书解惑奋竭力,传道育才更尽心;益智立德薪火继,革命喜有后来人。”从事高等教育5O余载,袁哲俊教授如今早已是桃李满天下,学生分布在专业领域成为中流砥柱。长江后浪推前浪,刀具工业乃至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延续,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挺进的日子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