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植物抗病性

植物抗病性

植物抗病性是指植物抵御病原物侵害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的进化过程形成的。

形成原因

植物抗病性是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和危害的一种遗传性状。它的表现受到特定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基因和病原物的致病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的抗病性是一种相对概念,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植物的不同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病性,甚至在同一环境下,同种植物也可能有不同的抗病性表现。植物抗病性通常由多个综合特性组成,每个特性都有相应的基因控制。植物在面对病原物入侵时,会通过多种途径和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抗病性性质

植物抗病性是普遍存在于各种植物中的,且具有相对性。所有的植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抗病性,从完全免疫到高度感病,抗病性和感病性共同存在于同一个体中,并非互斥关系。抗病性不仅是一种相对现象,而且是可以遗传的。它由特异的基因控制,并遵循特定的遗传规律。有些抗病性由单一或少量主要基因决定,按照孟德尔定律传递,表现为质量性状;另一些则由多个微效基因决定,表现为数量性状。

环境影响

环境条件对植物抗病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不会遗传给后代。物理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都能影响植物的生理生化系统、组织和器官的发育以及产品的形成过程。例如,低温环境可能导致许多土传的幼苗疾病加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植物根部外皮层的形成、伤口愈合和组织木栓化的抗病反应都需要更高的温度。光照不足和较低的日均气温可能会降低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因为这会导致植株内的自由氮比例增加,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过量施肥可能会减弱小麦对白粉病的抵抗力,而氮肥不足则会影响水稻对胡麻斑病和玉米对大斑病的抵抗力。空气污染也可能影响植物的抗病性,例如在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地区,松树针叶枯病的发生率较高。生物因素中,土壤中的某些线虫能够破坏植物对根部疾病和维管束疾病的抵抗力。此外,农业管理措施如修剪、施肥等也会影响植物的抗病性。环境条件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既可以发生在病原物侵染期间,也可以发生在侵染之前,使得植物的生理状态更容易感染病原物,这种情况被称为诱病作用。

参考资料

掌握植物的抗病性的重要性.百度.2024-11-25

植物的抗病性.人人文库.2024-11-25

植物抗病刹车:如何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植物抗病刹车:如何提高植物的抗病性.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