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岩石鹦鹉

岩石鹦鹉

岩石鹦鹉(学名:Neophema petrophila)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为橄榄褐色;前额带有一块浅蓝滚边,鸟喙黑色,虹膜深棕色。雌鸟体色较深。

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和西南的海岸以及岩岸附近岛屿。

外形特征

岩石鹦形目体长22厘米,体重44-67克,这种鹦鹉鸟体为橄榄棕色;前额带有一块浅蓝滚边,深蓝底色的条状羽毛;鸟喙和眼睛之间、眼睛附近和脸颊上方为深蓝色;脸颊其余部分和胸部为深橄榄色;腹部为橄榄黄色,有些鸟带有点橙色;尾巴内侧覆羽和尾巴内侧为黄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外侧小覆羽和次要飞行羽为浅蓝;尾部上方为橄榄蓝色,外侧黄色;翅膀内侧带有些白色斑纹;鸟喙黑色,虹膜深棕色。

雌鸟体色较深,尤其是身上的蓝色部份;前额的蓝羽面积较小。幼鸟体色较深,且前额并无蓝色条状羽毛;非常年幼的鸟下鸟喙为黄色。幼鸟的雌雄性别很难用目测判断,幼鸟需要3到4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栖息环境

岩石鹦鹉主要栖息于沙丘、红树林区、咸水沼泽、荒凉多岩石的小岛;有时候会沿着河流或是水源迁移好几公里远,甚至到其他数百米外的岛上活动。

生活习性

在繁殖季大多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偶尔食物充足的时候,会聚集数以百计的族群;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地面上觅食,在清晨或是黄昏觅食的时候戒心并不重,可以在有限度的距离内接近,其他的时候他们大多在灌木丛或是岩石附近活动。由于身体的羽色提供了相当良好的掩蔽,因此并不容易被察觉;有时候会沿着海岸和沿海岛屿作季节性的迁移;如果受到惊扰,仅会飞行一段很低地短距离,到隔壁邻近的灌木丛或是岩石上,等到危险过去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它们的飞行速度相当快,并且以突然快速的动作著称;即使下着毛毛细雨,它们的羽毛也会变的凌乱不堪,因此比其他同属中的成员易于辨认。

岩石鹦鹉主要以各种草类植物种子和灌木丛中的浆果、植物嫩芽、野草、盐湖、岩石或是潮汐平地间所生长的草类和植物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洲南部和西南的海岸以及岩岸附近岛屿。

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可以采用任何大小鹦形目巢,通常每年两次(春季和秋季)。平均一窝产4到6枚卵。如果条件适宜,一年甚至可以产3窝。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