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偷蛋龙属

偷蛋龙属

偷蛋龙属(Oviraptor),科学名称为Oviraptor philoceraptops(蒙古疾走龙),由拉丁文的ovum(蛋)和raptor(贼)组成,是一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身长1.8到2.5米。

1920年,在中国内蒙古地区南部戈壁沙漠中考察的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在第三次中亚考察探险中,最初是由罗伊·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所发现,并由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24年所叙述,首次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批恐龙蛋,是人类所不知的恐龙,状似鸟类。研究中,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奥斯本认为该恐龙是在一次胆大妄为的偷窃活动中死亡的。因为它的名字有如永远的诅咒,拉丁文“偷蛋龙”的意思是“偷蛋的贼”。在1976年,瑞钦·巴思钵建立偷蛋龙科,而模式属为偷蛋龙。偷蛋龙生活于晚白垩纪的坎潘阶晚期,约为7500万年前。偷蛋龙的属名在拉丁语中意为“偷蛋的贼”,因为首次发现的偷蛋龙标本正位在一群恐龙蛋的上方,而这些恐龙蛋在当时被认为属于原角龙。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偷蛋龙并非以偷蛋为生,而是保护、孵化自己的蛋。偷蛋龙可能是杂食性恐龙,食物包括肉类、蛋、种子、昆虫和植物等。

生活习性

偷蛋龙喜欢群体生活,成年偷蛋龙把卵产在用泥土筑成的圆锥形巢穴中,有时会把植物的叶子覆盖在巢穴上,利用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自然孵化。偷蛋龙的后腿细长,善奔跑,主要以肉类、蛋、种子、昆虫和植物等为食。

外形特征

偷蛋龙是最像鸟类的恐龙之一,具有许多典型的鸟类特征。尤其是它们的胸腔拥有数个典型的鸟类特征,包含每个肋骨上都有一个突起物,可使胸腔更坚牢。偷蛋龙的一个近亲天青石龙,曾发现具有尾综骨,尾综骨是种愈合脊椎,可协助固定鸟类尾巴的羽毛。更原始的偷蛋龙类身上曾发现羽毛压痕,例如尾羽龙属原始祖鸟,显示它们身体上覆盖者大范围的羽毛,以及有羽毛的翅膀与尾巴的羽毛丛。偷蛋龙可能也有冠饰,但因为头颅骨标本被压碎过,所以无法得知冠饰的正确大小与形状。

分类地位

偷蛋龙起初被奥斯本分类于似鸟龙科,因为它们的缺乏牙齿喙状嘴。奥斯本也发现偷蛋龙与纤手龙属之间的相似处,纤手龙被认为是偷蛋龙的近亲。在1976年,瑞钦·巴思钵(Rinchen Barsbold)建立偷蛋龙科,包含偷蛋龙与它们的近亲,而模式属为偷蛋龙。

科考研究

1923年,纽约自然史博物馆的考察队在蒙古高原发现了偷蛋龙化石。当时,考察队的领导者奥斯本认为这只恐龙在临死时,正在偷窃原角龙的蛋,故命名为窃蛋龙。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发现偷蛋龙被冤枉,偷蛋龙并不以“偷蛋”为生,而是一种“妈妈下蛋爸爸孵”的恐龙。但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已命名的物种必须以其最早的有效命名为准,哪怕名字对它造成误会,也没法更改。

参考资料

窃蛋龙不是“贼”,“偷蛋罪”不成立——科学家破解百年“悬案”.新华社新闻.2024-08-24

[科普中国]-窃蛋龙.科普中国网.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