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
稷山佛阁寺,位于稷山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距今已逾800年历史。
寺名由来
稷山佛阁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故俗称"大佛寺"。
始建年代
该寺始建于金朝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战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正殿,系楼阁式建筑,殿内有一尊高20余米,宽6.7米,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顶层,不仅可瞻仰佛之整体,整个县城全景均历历在目。
在华夏大佛的范畴里,尽管有驰名的乐山市和强巴大佛,可它们分别 为石质和铜质,而稷山大佛独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谓出类拔萃。
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为基,更显其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稷山大佛,实堪称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文物保护
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96)7号]文件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同治《稷山县志》及寺内所存在碑碣记载,该寺自兴建后,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000佘平方米。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下班,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兵 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下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
布局结构
正殿,系楼阁式建筑,依崖而造。前的抱厦三间。面阔三部,进深三部悬山顶。其一楼斗拱系典型的金朝构件。单昂五铺作。该殿原为重楼三层,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年)楼阁倾,至咸丰九年(1859年)建翅墙,“自下而上砌以砖,上建大厦三间”。现二层为咸丰九年所建。正殿左右各地垛殿一间,为元时所建。
殿内存有释加牟尼坐佛一尊。该佛像依崖 雕塑,高20米,宽6.7米,气魄雄伟,保存完好。佛身串通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楼顶,不仅可瞻仰佛之全身,稷城全景历历在目。
保存完好
正殿两侧,尚存有十王洞和十六罗汉洞。该洞系人工凿成,深9米,宽3米,正面塑地藏王坐像,高1。55米,两侧侍童高1.23米,十王雕像分立洞之左右两侧,高0.69米,栩栩如生,保存完好,为元代雕塑之精品。
十六罗汉洞,保存有十六尊塑像,亦为土元时所塑。
土雕佛像
大佛寺处高崖之上,气势雄伟,其土雕大佛及众多佛像,在华北地区极为罕见。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稷山大佛寺—运城市—山西寺院.佛教导航.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