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江经济带
湖北长江经济带,处于长江流域中心位置,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城镇体系完备,是湖北省东、西两大区域联系的天然纽带。但是,这一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整合不充分,产业竞争力不强,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主题,以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带的新一轮开放开发,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轴。
内容概括
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1公里,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人口达2750.1万。农业以优质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以汽车、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水电、建材和食品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按照规划,湖北计划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
现代产业密集带。到2015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万元,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6∶49∶45,工业和服务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地位逐步提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2000亿元左右,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产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新型城镇连绵带。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9%。以武汉市为龙头,以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为支点的东部城市群,通过开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以宜昌市、荆州市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初步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东部、西部两大城市群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打造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
生态文明示范带。到2015年,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和省的要求,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两型”社会。
按照《规划》要求,坚持交通先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坚持以“水”兴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城市带动,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坚持“两型”开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开放先导智能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六大重点。
针对这六大重点,湖北将全面建设阳逻武汉新港,打造长江中游水运枢纽,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涉水产业,形成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同时,破除传统体制机制束缚,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拓展资源整合空间,促进与上中下游各省市更紧密的合作,加强跨地区的横向联合。
协调发展
作为国家“两纵两横”开发线中的一条主轴,长江经济带是国家未来十年战略部署的集中体现。充分发挥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湖北相关产业的辐射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工业。湖北自建国以来以重工业为主,其中不少为高耗水产业,比如钢铁、造船、化工等。在长江经济带兴起后,沿江的“水优势”将得到集中体现。秦尊文介绍说,《规划》将全省高耗水的产业集中在沿江产业带,能减轻其他区域的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环境友好型发展的体现。在保持以往优势的同时,通过产业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
高新产业。长江经济带目前最大的机遇就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包括“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常贤波表示,长江经济带的优势首先在于水资源,即岸线资源优势。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辐射功能优势将得到集中体现。同时湖北还有劳动力优势,宜昌市已经规划修建了深圳工业园。产业转移在湖北布局已初县端倪。
农业。沿江的水产业以及相关配套的加工产业将促进湖北农业从初级农产品向更高附加值的方向进行升级。江汉平原小龙虾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都给湖北作了一个很好的样板,目前湖北产的小龙虾依托长江,已远销海外。与之类似,如秭归县的柑橘、宜昌的茶叶等,都可以伴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此外,长江经济带加速长江航道建设,影响最大的还是第三产业,尤其是物流和旅游两方面。就物流而言,湖北东部的武汉市将被构建成现代服务业核心区,而西部的宜昌市则力争成为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在旅游业跨江合作方面,湖北也将借鉴江苏省跨江联合开发模式,先行选择黄石市与对岸的浠水县,按照市县协商、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跨江联合开发试点;积极推进赤壁市、洪湖市跨江协作,以兴建赤壁乌林长江大桥为突破口,以三国文化旅游、温泉休闲疗养合作为重点,共建长江中游新兴旅游目的地,推动经济融合发展。
专家表示,解读《规划》不难发现,整个经济带通过长江串联,交通运输的方便与否成为经济带能否兴起的重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一是经济带中纵向将大力发展航运。重点在港口的开发以及“以港兴城”模式的落实。彭智敏强调,港口并不是孤立的,港口建成后附近会带动产业的兴起,大量的产业园区将依托港口而建,方便原材料及成品的运输。
二是为了配合长江经济带建设,湖北将加大对汉江、江汉运河、清江、三峡库区,以及连江大型湖泊航道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如宜昌三峡大坝的“翻坝物流”,重点推进“长江江汉运河-汉江”高等级航道网。
三是与长江垂直的交通网络也是重点,如规划中所提到的,“开展过江通道建设。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为重点开通十余座跨江大桥和隧道。”“增加过江通道密度,将两岸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增强对腹地的经济辐射能力。”武汉市到荆州市400多公里没有长江大桥的局面将得到改观。随着纵横两向的交通疏通,立体的交通网络将在长江经济带延展开。
积极应对挑战
专家指出,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对于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湖北沿江地区加快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技资源,其开放开发能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有利于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界限,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湖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联动,缩小湖北东西部差距;有利于发挥沿江大中型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能充分发挥湖北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科教、产业、市场、区位优势,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点,实现中部地区的联动发展、整体崛起。
但在这份规划中,也看到湖北长江经济带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规划中列举出“以长江干流为主轴的综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水运优势未能充分显现;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体制机制性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不充分”等。
彭智敏表示,湖北的地缘优势也面临着极大的竞争。湖北是国内少数不靠边境不靠海的省份。在某种程度上,承接产业转移不一定有优势。
同时,湖北省经济的外向性不够,其外贸总量和沿海省份如广东省完全无法相比。规划中提出了“积极引导资产重组或改组,促进各种形式的联营和联合,加强工贸、农贸、科贸、贸贸结合,加快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培植外向型龙头企业,着力培育能够进入全球跨国采购体系的经营主体。”
面对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的十年,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在着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对自身创新发展也不能松懈。专家建议,湖北应利用长江经济带所带来的便利,尽快促进产业升级,而不是一味承接先进地区淘汰的产业。据记者了解,湖北省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耗能较大,排放较多,并不利于长期科学的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初具规模后,着重产业升级以及结构调整应该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开发长江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大作水文章,大手笔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通道,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江的综合运输效益。根据规划,未来10年内,湖北省将立足于长江港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干线,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促进长江水道与纵向、横向出省快速通道相连接。
根据规划,湖北省将打造“一主四辅”5个综合交通枢纽,即在武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同时,在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建成一个组合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将 宜昌市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将荆州市和咸宁市分别建成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黄金水道”需要公路、铁路、航空等多方支撑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规划指出,公路方面,将建成上海市至成都市(湖北段)和湖北江南高速公路,形成连通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高等级公路骨架,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到东部沿海地区当日到达。
此外,在铁路方面,将继续推进石家庄市至武汉市客运专线、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武汉经荆州至沿江高速铁路、宜昌至万州铁路建设,构筑进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十”字快速铁路通道,水陆无缝对接,振兴“黄金水道”。
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观点: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最核心的就是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做好‘水’文章。”规划专家组负责人、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说,“水”文章是贯穿长江经济带规划的一条主线。
他分析,总体规划中,“水”文章可以分为3部分。一是化“水害”为“水利”,主要体现在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第二部分,是发挥“黄金水道”优势。秦尊文指出,规划立足于长江港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出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全方位运输网络,鼓励和支持江海直达运输,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江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益。
第三,是利用水资源的优势布局沿线产业。“无疑,这是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和各种要素向沿江聚集,加快沿江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信号。”秦尊文说。
经济一体化
规划说明
根据规划,未来10年,将强化与“邻居”的合作。打造中游地区港口群,建设以阳逻武汉新港为主体,以宜昌市、荆州市、黄石市、长沙市、岳阳市、九江、南昌市为综合运输主骨架,以中部地区重要岗口为补充的国内综合运输中转集散基地。
加强与下游地区合作。充分利用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优势,主动接受辐射,接轨长三角,配套大上海。
与上游地区更加紧密。积极推动与重庆市、四川省沿江县市的合作,共同抓住“后三峡时代”新机遇。
规划提出,促进全流域的联动发展,上中下游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建设。建立起以上海市为龙头、武汉市为龙身、重庆为龙尾,自东向西传导辐射众多大中小城市的长江沿岸经济一体化体系,形成国内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带。
亮点介绍
●亮点1
探索港口资源整合
规划统筹湖北长江经济带港口发展,鼓励打破行政界限,组建大型港务集团。
●亮点2
试点跨江联合开发
选择黄石市与对岸的水县,进行跨江联合开发试点。同时,积极推进赤壁市、洪湖市跨江协作,共建长江中游新兴旅游目的地。
●亮点3
用于支持长江航道治理等。
对比情况
莱茵河是德国的“黄金水道”,货动量居世界各河首位。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莱茵河只有1320公里;长江河口航道水深10米,莱茵河只有3至3.3米深。可以说,上天给了长江无比优越的水运条件,长江开发潜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