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与缘情
“言志与缘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和术语,是对诗歌基本性能与特点的两种概括。“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而“缘情”则是随着文学进入自觉时代而提出的概念。
简介
“诗言志”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随后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多种文献中得到广泛引用。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将此视为中原地区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关于“诗言志”中的“志”,在现代学者中存在不同的理解。朱自清认为“志”指的是志向怀抱,而周作人则将其解读为“言情”。闻一多通过研究发现,“志”在早期包含了记事、记诵和抒情三种含义。
随着文学的独立和发展,特别是在魏晋,文学作品开始注重情感的表达。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强调诗歌应着重体现情感之美。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情感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情感是创作的基础和动力。
除了“言志”和“缘情”,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两个相关的论点:发愤说和境界说。前者强调情感的激发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后者则关注作品的情景交融及其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对于情感的强调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尽管有时会出现情感低下的作品,但总体来说,这种强调情感的态度有助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促进个性和情感的自由表达。
参考资料
言志与缘情辨 【杨 明】.个人图书馆.2024-11-02
“诗言志”与“诗缘情”杂谈.百家号.2024-11-02
“言志”与“缘情”间的桥梁.光明网.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