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客

李客

李客,是李白的父亲,曾在巴蜀绵州彰明县李隆基即位后,改名为昌明县,在今江油市)居住。

人物生平

李白的父亲领着一家终于在巴蜀绵州昌隆县(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改名为昌明县,在今四川江油)的青莲场住了下来。李白的父亲初来此地,人们只知道他家姓李,又是从远方来此落户,因之以“李客”称之。李白的父亲也不在乎,于是“李客”便成了他的名字。来到青莲场安家之后,李客便将同西域来往的生意交给管家去做,自己落得一身清闲。平时,除了与当地的名流士绅结交之外,李客自己便逍遥林泉,甘心做一名隐士。每日早上除了课子读书外,闲来便与友人对弈,比枪弄剑,谈论诗书。

名字来源

李白好友的儿子范传正为他写的碑文,却透露出李白的父亲叫李客,遗憾的是语焉不详。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里说李白的父亲叫李客,称:客以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人物争议

逃归于蜀

有人考证,李白的父亲李客究竟因何“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市”,如果是国破家亡,出奔异域,那么早就应该返回原籍;假如是因为触犯刑律,流放远方,时隔百余年,也用不着“潜还广汉”。这就使人猜测,或许是什么更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亲“逃归”、“潜还”,跑到大巴山脉中去,进而也使李白对自己的家世一直闪烁其辞,以致后人无法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的身世了。

身世之谜

陈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中认为,范传正所说“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的说法不令人信服。陈先生说,李白父亲之所以名客,是因为“西域人其名字不通于中原地区,因以胡客呼之”。在这里,陈先生是以李白祖上系西域胡人为立足点而发覆的。陈先生还说,李白先人是因罪而窜至西域的。

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不赞同陈先生之说。他认为,细检有关李白家世的文字(如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其实并无李的祖上曾因罪窜谪西域的事实。尽管《草堂集序》中有“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的话,但古代(这里指上古至中古)“凡由汉族居地移往外域”,都可以说成是“窜谪或降居”;再说唐朝并没有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附近作为“窜谪罪人之地”(唐代窜谪之地主要在岭南或贵州省、四川)。因此李白的先人移居碎叶并非“因罪窜谪”,而是“被某种社会环境所迫,自行流亡”。

避世之人

对前引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并序》里的“逋”字如何解?今人有不同的看法。通常按字面上的意思,“逋”当作“逃亡”解。所谓“逋客”就是“逃亡的人”。孔稚珪《北山移文》说:“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即此。不过,“逋”也可引申为“隐避”,这样,“逋客”释为“避世之人”或“隐士”,如耿湋《赠韦山人》诗曰:“失意成逋客,终年独掩扉。”

蒋志先生的《李白家世诸说评议》一文,就是按“逋”的引申义来解释范传正在《李公新墓碑并序》里的那一段话的。他认为“李白出身寒微,其父是陶渊明式的隐士”。

蒋先生说,尽管李白祖上在西域已住了几代,但华夏的文化传统并未丢掉,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隐士。其于神龙初(公元705年)潜还广汉市,“因家于绵”,“高卧云林,不求仕禄”,所表现出的“放形”作风,并不是“任侠”,而是看破红尘,纵情于山水。李客后来自西域举家迁回四川省,也是出于这种原因。李客在隐居中对子女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从后来李白自述可见,李客是一位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对子女教育严格的人。

因罪窜谪

陈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里虽说李白的先人“因罪窜谪”,但又说他们是“胡商”。而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尽管批驳陈寅恪关于李白先人是“西域胡人”的说法,却又认定“李客必然是一位富商”;而且还是“一个商人地主”。

郭沫若先生讲,李家的商业规模相当大,它在长江上游和中游分设有两个庄口,一方面把巴蜀的产物运销吴楚,另一方面又把吴楚的产物运销巴蜀;又说,李白名叫“李十二”,说明李白兄弟辈,有一大家子人,由此证明“李客必然是一位富商,不然他不能够携带着那么多的人作长途羁旅”;还说李白的家在经营商业,这在李白作品中也有痕迹可寻。郭沫若先生写道:……可见李白的家世,同中国唯一的女帝武则天的家世,有点相仿佛。……正由于有这样类似的家境,便赋予李白以双重的性格。一方面他想提高自己的门第以获得一定的权势,这一意识便结想而为凉武昭王九世孙的传说。另一方面又使他能保持着一定的平民性,能和中下层的民众接近,有时仿佛还能浮云富贵而粪土王侯。又庸俗而又洒脱,这就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

与郭沫若先生这一观点相似的著名学者,还有王瑶、詹瑛、麦朝枢等。

避居侠客

清代学者王琦《李太白年谱》上有这样一条记述:

《杜诗补遗》曰:范传正《李白新墓碑序》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

安旗先生在所著《李白纵横探》一书据上述材料,断定李白父亲是一位“侠士”。安先生还将此说与李客于神龙初年(公元705年)逃归于蜀的有关问题相联系而作论说,认为李客不是“正大光明回到故乡”,而是“逃归”、“潜还”,是因为“任侠杀人”而“避仇”,“其仇家属于可畏的豪门权贵”,所以他才讳莫如深,在他的诗文里只字不提父亲李客,其亲友介绍他的家世亦不得不用曲笔。安先生写道:李客任侠杀人的详情虽不得而知,但从他避居穷乡僻壤,隐姓埋名,终其一生看来,绝不属于欺压贫贱,侵凌孤弱是可以断定的。……李客的任侠杀人是属于扶危济困或伸冤雪仇,而不是仗势欺人。

比较上述李客“窜谪”说、“隐士”说、“商人地主”说,我们认为,安旗先生提出的李客“侠士”说较为符合有关李白的身世记载与李白本人的性情言行。第一,李白诗文中多次热情讴歌历史上的侠客义行。我们看他在《侠客行》里所歌吟的: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诗中的赵客,实际就是李白的父亲李客。李白托名于赵客而行歌颂李客之实,对父亲充满了深情的怀念和热烈的崇敬。

第二,李白本人也是率性任侠,曾在青年时代修纵横术与兵法;又曾“学剑来山东”,一生都以侠客自居,以好剑任侠自许。他的学生魏在为他的诗文集所作《李翰林集序》里对李白形象作有下列刻画: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杀没杀过人,这里姑且存疑;但是,李白的侠客风度,在魏颢心中一定是印象极深的。所以在他的笔下,才会有如此生动的叙述和几近夸张的描绘。可以想见,李白的好侠行侠,除了当时世风的影响之外,也跟他的侠客父亲有着密切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