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埃及十字架之谜

埃及十字架之谜

《埃及十字架之谜》是著名推理小说家埃勒里·奎恩(英语:Ellery Queen),又译艾勒里·奎恩、艾勒里·昆恩的同名推理小说系列中的一种。通俗一点来说,《埃及十字架之谜》有着曲折的情节,离奇的诡计,意外的结局,而且三种手法完美合,使该书具有了别具一格的魅力,一些类似卡尔的气氛描写和耶稣殉道般的杀人手法,为小说增添了恐怖的哥特式色彩,是一部气氛、谜团和结局比较完美的 哥特式推理小说。

作者

埃勒里·奎恩(英语:Ellery Queen),又译艾勒里·奎恩、艾勒里·昆恩,是同名推理小说系列中的侦

探,同时也是该系列推理小说的作者之笔名。

作者埃勒里·奎恩是由一对来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表兄弟:佛德列克·丹奈(Frederic Dannay, 1905-1982)与曼佛雷德·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 1905-1971)。其实,他们的本名分别是丹尼尔·内森(Daniel Nathan)以及曼福德·勒波夫斯基(Manford Lepofski),他们在年轻时自行改了名字,并同时求学于布鲁克林高中。丹奈与李为了参与《麦克鲁杂志》与利普平科特出版社(Lippincott)合办的推理征文比赛;由于比赛规定报名者必须以笔名参赛,他们就想出埃勒里·奎恩此一笔名,并以此作为小说中侦探的名字。

身为一个成功的系列推理小说作家,埃勒里·奎恩不只是一个笔名,他已然成为推理小说中的英雄。埃勒里·奎恩的作品含跨了电影、广播节目、电视节目。作者之一的丹奈甚至创办并担任《埃勒里·奎恩推理杂志》的主编,这部杂志被认为过去6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英语系推理小说杂志。作者也是卓越的推理小说历史学者,并编辑数本短篇故事选集,如《福尔摩斯的恶运》。他们在《现代图书馆丛书》里994页的选集里所作的《101年的娱乐,优秀的推理故事,1841-1941》,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许多年来被不断重复印制。这对表兄弟对推理小说的贡戏也借由他们共有的笔名,在1961年得到美国推理小说作家协会颁发的大师奖殊荣。

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麦可·康纳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迪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成就了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

情节

埃勒里因为一件奇怪的命案而来到一个偏僻的小 村庄。村里一名深居简出很少与人打交道的老师被钉死

在“T”字形路口的路标上,他的头 被残忍的割去。在被害人的家门上也有血迹大大的书写着“T”字。六个月后,一处鹰图腾 柱上沓垂着一名头颅不见的百万富翁,验尸结果和上一宗命案完全一样,现场也遗留着“ T”字的痕迹。不久是一具尸体被吊在桅杆上,依然是谜一般的“T”字,最后是在小屋内 发现了第四具无头尸体,凶手仓惶而逃,尸体依旧被绑在十字架上。这些奇怪的“T”字标 记,到底代表了什么意味?是宗教迫害狂?是埃及十字架的标志?还是精神异常的犯罪?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最终,埃勒里凭借自己严密的推理和老师的帮助,终于将真正的凶手抓住!而凶手居然是……

开局于一宗奇怪的命案。一个很少与人交流的外国教师莫名其妙的被钉死在路口的路标上,有人省称目睹了一个奇怪的跛脚人在案发时去了命案现场。这个不久在法庭上被称 为“克洛沙克”的嫌疑犯,从此成为警方寻找的焦点。

按照埃勒里后来的说法,对于第一宗命案,他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样多。就这样毫无 收获的他返回了纽约继续随父亲调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案件,直到六个月后的一天,他的大学老师的一封信,拉开了第二件命案的序幕。

死者是亚力克教授的邻居,一个爱下西洋棋的百万富翁。他被钉死在图腾柱上,构成 了一幅惊骇惨烈的画面。死者的家庭却是秘密重重,上至夫人女儿,下至园丁邻居,每个人都隐藏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秘密,而这而的过程就像极了《希腊棺材》的情节,搞的你晕 头转向毫无逻辑。这家不远处的一个岛屿,是归一种奇怪的宗教“太阳教”所用,而嫌疑 犯“克洛沙克”就是这个奇怪宗教的大弟子,但是他早已消失不见。两个案件必有联系,这个点在哪呢?埃勒里通过地图,解开了这个奇怪的谜语。

第三起案件发生在海上。也算是警方或埃勒里的一次失误,而第四件命案的发生则是个无法避免的必然。埃勒里不停感叹着线索太少,而边进行着逻辑构建。但是他总是觉得茫然中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在漂浮在心 头,但是他却总也抓不住。

结尾是一段追捕戏,老师和埃勒里两个人心照不宣的分两路前进,彼此互留信件,仿 佛打哑谜一般,吊起读者的胃口来。这几章的主要内容,按照埃勒里的说法,就是疲惫的 人和汽车交织着几封信件。最终真正的凶手在逃离前几小时,在旅馆里被抓住。

这次扮演埃勒里搭档的,是他大学里的老师,亚力克教授。亚力克教授年纪虽然不小,但是身体硬朗,头脑清醒,爱好古代文明之类的知识。他经常与埃勒里讨论案情,并由 此做出过许多很有意义的推理,并给出了一些好意见。他又是少数了解包容埃勒里的人,这一点上他了理查德没有区别。同样的是他们两也会像父子两闹点小小的别扭。看到最后那一段追捕,埃勒里也不禁感叹,这么偏僻的地方,居然还隐藏着 这么聪明的人。而他给埃勒里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却让埃勒里永远都无法忘记。看到两个 人心有灵犀的行动,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英雄识英雄的感动。

人物

安都鲁·庞 小学校长

汤玛斯·布拉特 地毯进口商

史蒂芬·梅加拉 航海家

威鲁亚·克罗沙克 发誓报仇的男人

马格利特·布拉特 布拉特之妻

黑林·布拉特 马格利特与前夫之女

约那·林肯 布拉特公司经理

海丝·林肯 约那之妹

维克多·邓保罗 医生,布拉特家的邻人

帕西·林 布拉特家的邻人,英国人

伊丽莎白 帕西·林之妻

哈拉克特 自称是太阳神的男子

保罗·洛敏 裸体主义者

斯威特船长 梅加拉游艇的船长

福克斯 布拉特的司机兼园丁

亚多力教授 考古学家

艾勒里·昆恩 业余侦探

里查·昆恩 警官

目录

第一部 钉在十字架上的小学校长

第一章 卡洛斯·阿罗约圣诞节

第二章 威尔顿的新年

第二部 钉在十字架上的百万富翁

第三章 亚德利教授

第四章 布雷德伍德

第五章 内部事务

第六章 跳棋和烟斗

第七章 福特福克斯英国夫妇

第八章 牡蛎科

第九章 一百元定金

第十章 坦普尔医生的冒险

第十一章 唷克斯!

第十二章 教授一席话

第三部 钉在十字架上的绅士

第十三章 海神的秘密

第十四章 象牙键盘

第十五章 拉撒路

第十六章 使者

第十七章 山上的老人

第十八章 福克斯一席话

第十九章 T

第二十章 两个三角关系

第二十一章 情人间的争吵

第二十二章 国外来的消息

第二十三章 紧急会议

第四部 钉在十字架上的死人

第二十四章 又是T

第二十五章 跛腿的男人

第二十六章 埃勒里一席话

第二十七章 潜逃

第二十八章 死了两次的人

第二十九章 一个地理问题

第三十章 埃勒里又一席话

特色

题目:奎因的另一张面孔

在一系列的奎因作品中,《埃及十字架之谜》是很另类的一部。

无论是国名系列的其他作品,还是雷恩悲剧系列,几乎都难以看到《埃及十字架》这一风格的作品。

雷恩的悲剧系列姑且不论,在《埃及十字架》成书前的国名系列的其余作品——《罗马帽子之谜》《法国香粉之谜》《荷兰鞋之谜》《希腊棺材之谜》《中国橘子之谜》的风格都是死者都不多,手法也不残忍,作品注重的是严密的逻辑与反复的推敲论证。

即使是雷恩先生的《Y的悲剧》,风格开始有所转变,但同样是以严密的推理为重头。

但是,《埃及十字架》的风格呢?被割去头颅的死者被钉在T字型的十字架上,死亡现场也留下T字型标记,三起凄惨血腥的谋杀,四个无头的死者。

这样残忍的手法由始及终。这样的作品不似奎因作品一贯的平和悠然之风,却与同时代的卡尔的一些作品中的氛围近似。

再来看看诡计与推理吧。

在过往的作品中,除了《Y的悲剧》那样紊乱的线索源于非诡计纯意外之外,也几乎都是有诡计存在的。只是,在那些作品中,诡计的设置并非奎因所侧重的,奎因之所以与同期的那些大家们有异而成为推理界独一无二的一位,正在于在黄金时代的本格解谜类推理作家中,他的逻辑推理,他的演绎法之美,无人可出其右,这也是喜欢奎因的读者之所以会喜欢他的原因。

至于诡计,以艾玛·奥希兹的《角落里的老人》为蓝本,经过G.K切斯达顿的《布朗神父》发扬光大,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直至卡尔那样的异人,有太多人在创作,在改良,在嫁接。喜欢本格类推理小说之人在阅读一部作品时公平持正的态度是30%是喜欢诡计,30%是推理,25%是结构与语境,剩下25%是结局的逆转。

也许在威拉德·范·奥曼·蒯因的绝大多数作品里,除却30%的推理美伦美涣之外,另70%未必够吸引人,特别是一些初窥推理殿堂的读者更会有些不奈,但是作为恰恰被他这30%打中的读者来说,那70%并不是十分重要的,重要的是30%的部分。

虽然《Y的悲剧》中奎因在结局的出乎意料上有很大的突破(当然之前的其他作品,凶手也是没有一次能猜得到,但都没有《Y的悲剧》那样震惊哑然的)

,但是其用来推理的部分依然是中轨中矩,于之前作品不相上下的。

但是,就是这部《埃及十字架》中,让氛围与诡计占据了蛮多篇幅的这一部作品,其标志性的逻辑推理被放到了从属之地,诚然,那一段棋子与血迹的状态分析与最终凶手身份的揭露的讲解都是十分精彩奎因味十足的,但是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而凶手采用的那一掩饰身份的诡计,在《角落里的老人》,在《布朗神父》,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卡尔或者其他的推理小说家手中(以日系的如鲇川哲也岛田庄司等更为擅长)也是常见的手法,这间接影响到了最终艾勒里报出凶手之名时读者的惊异度,因为这样的模式是似曾相识甚至满老套的。

平心而论,奎因的作品是很早期的作品,采用这样的手段在当时应该也算蛮罕见的,而阅读推理小说的读者可能是读了满多后期的其他作者的相似作品,才回过头来读《埃》,有些作品的诡计有意无意被拿来用过了,故此影响了阅读《埃》的美感其咎也不在奎因。这也是诡计类作品发展常常面临会被后者借鉴的尴尬之常态。但奎因的逻辑之美在于其难以被借鉴抄袭,故后世尽管有有栖川有栖等一批致敬者的模仿却依然难以写出类似奎因的作品,至多是有其形而无其神,故此,我的感觉在这部里奎因放松了其标志性的法宝(逻辑),抓紧了另一端(诡计)是一件蛮不智之事。

当然,联想到范·达因改变风格创作《格林家》而获得的成功,成熟的作家需要求新求变,威拉德·范·奥曼·蒯因改变风格是无可厚非的。作为奎因书迷在此吹毛求也许是要求太苛刻了些。也许对于一些推迷来说《埃及十字架之迷》是要远比他之前的国名系列更好看好读的作品也说不定。这样想想,这篇评论就算自己对奎因作品瑕不掩瑜的评论吧。

论成就,《埃及》也许不如《希腊》《X》《Y》,但是论可读性和精彩性,《埃及》 却是一点也不逊色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