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歧视评论
《反歧视评论》的立场:平等的立场,这是本书立基的方向,平等是人们应当致力追求的重要价值,也是保持人们尊严的必要条件。学术的立场,这是本书坚持的原则,学术性是保证论述客观公正的基本标准,丧失了学术性也就失去了学人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技术的立场,这是本书致力的特色,在常识已然普及的年代,需要更加细致的技术方案将平等权落到实处。主题研讨:残障歧视《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的不歧视原则:起源、含义、适用和挑战 李敬“福利的客体”还是“权利的主体”?梁土坤 傅高山实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12条中的“法律能力” Robert D. Dinerstein学术专论德国法中针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反歧视禁令 Astrid Lipinsky平等视域下的“两少一宽”刑事政策研究 杨芳评论不受歧视权及其法院的实践 周伟国际人权公约中平等受教育权在我国的实施 王慧 贾密反性别歧视的价值观评议 李思案例研读存在与尊严——从薛某案看当代中国同性恋相关法律的变迁 贾平霍默诉西约克郡警察局局长高龄劳动者间接年龄歧视案 张韵调研报告分离但平等?一项关于残障人高等教育和残障人教育体系的研究 倪震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反歧视评论(第1辑)》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小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政研究所负责人,法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访问学习,并获耶鲁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曾多次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士、挪威、芬兰、韩国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考察性别平等及反歧视问题。主要从事理论法学、反歧视及性别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国际研究项目,并撰写或主编了《港台地区性别平等立法及案例研究》《反就业歧视的案例与评析》《反就业歧视的策略与方法》《反就业歧视的理论与实践》《反就业歧视的机制与原理》《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及海外经验》《追问政府的钱袋子——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每个人都是改革的缔造者》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图书目录
主题研讨:残障歧视
透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的不歧视原则李敬
合理便利概念的浅析黄裔
“福利的客体”还是“权利的主体”?——“国际残疾人日”与“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折射出的社会残障意识梁土坤傅高山
实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12条中的“法律能力”
主题研讨:残障歧视
透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的不歧视原则李敬
合理便利概念的浅析黄裔
“福利的客体”还是“权利的主体”?——“国际残疾人日”与“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折射出的社会残障意识梁土坤傅高山
实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12条中的“法律能力”——从监护制度到协助决策制度的艰难转型Robert D. Dinerstein陈博译
反就业残障歧视应从消除其制度本源入手杨世建
学术专论
德国法中针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反歧视禁令Astrid Lipinsky
平等视域下的“两少一宽”刑事政策研究杨芳
评论
不受歧视权及其法院的实践周伟
国际人权公约中平等受教育权在我国的实施——以农村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为切入点王慧贾密
反性别歧视的价值观评议李思
案例研读
存在与尊严——从薛某案看当代中国同性恋相关法律的变迁贾平
霍默诉西约克郡警察局局长高龄劳动者间接年龄歧视案张韵译李海明校
调研报告
分离但平等?一项关于残障人高等教育和残障人教育体系的研究倪震
《反歧视评论》征稿启事
序言
我们的立场,我们的声音
——《反歧视评论》卷首语
在各种学术出版物雨后春笋般问世的时代,一册以平等权与反歧视为主旨的学术文集似乎无足轻重——这并非我们妄自菲薄,而是相比日渐涌现的宏大词汇和新异论域而言,有关平等的言说往往只是在重申常识而已。但是,愈发朴素的常识在现实中却难以尽数落实,其中既有支配人们思想的刻板观念,更有着无法忽视的“既得利益”。这些促使我们去反思已经习以为常的成例,也对于那些勇于向成例发起挑战的人们多了一些敬意。
事实上,很多时候当我们将“弱势群体”一词脱口而出时,其中不仅有我们的同情与关怀,或许也可能有着些许的优越感。我们所处的文化与制度建构出了多种区分和对立:男人和女人,健全人士与残障人士,宗教人士与无神论者,城市人与农村人,汉族与少数民族等——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着形形色色的标签,提示着身份、地位与利益的差异。所以,在以往关于反歧视的研究中,很多以平等为名的观点和论述,却诡异地包含着许多“居高临下”的姿态。这也提醒我们,虽然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但是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代入感”,就意味着无法真正体察受歧视者的好恶,也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反歧视评论》作为反思和重新出发的起点,一方面坚持重申常识,另一方面致力于研究方法的创新。我们希望《反歧视评论》应该成为具有立场的学术文集:其一是平等的立场,这是本书立基的方向,我们认为平等是人们应当致力追求的重要价值,也是保持人们尊严的必要条件;其二是学术的立场,这是本书坚持的原则,我们认为学术性是保证论述客观公正的基本标准,丧失了学术性也就失去了学人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其三是技术的立场,这是本书致力的特色,在常识已然普及的年代,需要更加细致的技术方案将平等权落到实处。
虽然本书以“反”歧视作为名称,但是我们并不以反对和批评作为主要内容,而是希望所刊发的文章能够具有理性和建设性,积极汲取国外反歧视的经验,总结自身在实现平等权方面的智慧,勾画能够切合中国实际的制度建议。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从2011年以来我们陆续编辑出版了《反就业歧视的策略与方法》《反就业歧视的理论与实践》《反就业歧视的机制与原理》等系列书籍。《反歧视评论》在以前系列书籍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反歧视和平等权的研究,旨在汇集反歧视研究的前沿理论,展现反歧视实践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推动反歧视的法律和制度变革。
作为国内首个以平等权利和反歧视为主题的文集,《反歧视评论》虽不敢奢望引领相关学术研究,但是希望可以博采众长,为多元理论提供展示的平台,以实现人们在反歧视和平等权研究的“知识增量”。凡是有关反歧视与平等权的论文、评论、书评、调研报告、案例研究,只要文章具有真知灼见,均是本书的采稿对象。作为以反歧视为主旨的文集,我们也必以此自律,在文章的审稿和编辑中务求平等,不会因作者身份而区别对待。
希望《反歧视评论》能与中国平等权的实现一道,共同进步与成长。
编者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