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位于高明区更合镇(原合水镇)。纪念馆建筑面积为1,033.57平方米,由粤中纵队原副司令兼参谋长欧初题字。自2005年11月建成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公众免费开放。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成立于1949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粤中地区人民革命武装队伍。粤中区地处广东省中部,濒临海洋,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相邻,辖区包括新会区、高明、高要区(南部)、鹤山市、台山市、赤溪镇、开平市等14个县。该区域总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人口约468万人。粤中人民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这里是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支部的地方之一,工农运动如火如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工农暴动波澜壮阔,尽管地方党组织一度遭受重创。抗日战争爆发后,粤中党组织得到重建,推动了全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增强了人民革命的力量。1945年1月,粤中区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掀起抗日武装斗争的热潮。抗战胜利后,为维护国家和平,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粤中人民抗日武装的部分成员随东江纵队北上山东省,其他约1,000名干部和士兵复员,只留下140名武装骨干继续进行保护群众利益的秘密斗争。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底,根据党中央和广东区党委的指示,粤中党组织利用秘密斗争的武装人员为核心,依靠和动员群众重新组建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粤中人民武装迅速发展。至1949年7月,粤中纵队正式成立,下辖四个支队和两个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总兵力达到16,000人以上。在为期四年的游击战争中,粤中纵队进行了360多次战斗,击毙、打伤并俘虏敌人3,000多人,瓦解和迫使投降的敌军人数超过5,000人。他们成功抵御了中国国民党的多次“围剿”,控制和解放了粤中地区的广大农村。最终,配合南下野战军解放了整个粤中地区。高明是早期著名革命活动家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俗称“三谭”)的故乡,合水地区是粤中纵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49年8月1日,粤中纵队在此召开了军民大会,正式宣布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
建筑布局
为了传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展现粤中纵队的辉煌事迹,2004年3月,粤中纵队的老同志们提议在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圩建立纪念馆。在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中共江门市委、市政府、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以及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原粤中党史部门的帮助下,纪念馆于2004年上半年开始施工,2005年11月竣工。纪念馆分为两层,一层设有序幕厅、展厅和投影厅,二层为史迹陈列厅,展示了粤中纵队及其下属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物、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共计600余件,生动再现了粤中纵队从1946年至1949年间英勇战斗的历史。
主要功能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保存宝贵的革命史料,彰显粤中军民的历史贡献,还为高明区革命老区提供了另一个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场所。此外,纪念馆对于推进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机制
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有组织的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是向社会提供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平台。纪念馆的主题内容明确,围绕国防教育展开,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展馆内的展品涵盖了粤中纵队在不同历史阶段坚持粤中解放斗争的相关文物、图片、文字介绍等,总计约600件,系统且直观地展现了粤中纵队在解放战争中的艰辛奋斗历程。纪念馆的管理机制完备,由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和镇文化站共同管理和指导,配备两名专职管理员和一批高素质的讲解员志愿者,同时还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日常运营规范有序。教育设施齐全,水电、交通、通信、建筑等基础设施齐备,文物、图片、文字、电子影像等教育资源丰富详实,不断根据时代和历史需求更新和完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资金保障到位,纪念馆由镇政府全额资助,实行全天候免费对外开放,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能保证长期稳定运行。社会效益显著,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机构、企业单位和中小学经常到纪念馆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活动,在广东省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广东党史网.2024-08-16
学党史·参观学习点️⑪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纪念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佛山市人民政府.2024-08-16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不忘革命初心牢记奋斗使命.佛山在线.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