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道德金律

道德金律

道德金律,又称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理念由孔子提出,也被耶稣在《圣经》中阐述。然而,在中世纪时期,这两种思想分别在中国和欧洲发生了扭曲变形。西方宗教改革后,重新回归了耶稣的道德金律,从而摆脱了中世纪的影响。同样,中国的哲学改革也需要恢复孔子的道德金律,以便走出中世纪。

典籍记载

论语

孔子的著名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有两处记载。一次是在回答仲弓关于仁的问题时,孔子强调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另一次是在回答子贡关于终身可行的一句话的问题时,孔子再次提到了这一点。此外,《礼记》中也有关于孔子对于“道”的论述,其中包含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念。孔子认为这是一种“恕道”,并鼓励弟子将其视为终身实践的原则。

圣经

在《圣经》中,耶稣提出了类似的思想:“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么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理论联系

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儒家的“圣人”早在四五百年前就已经表达了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尽管这两段哲言的表述角度不同,但它们传达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因此有时被称为“道德黄金律”。然而,一些学者对此持保留态度,比如《论语》的研究家杨伯峻,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仅仅是“仁”的消极方面,真正的道德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原理分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种道德准则,需要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只有当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也是他人所厌恶的,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这种道德虽然可能不算崇高,但它适用于所有人,并且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中。

参考资料

道德金律、恕忠之道与儒家伦理.道德金律、恕忠之道与儒家伦理.2024-11-01

金律、银律、铜律、铁律——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在法政学院的演讲.上海师范大学.2024-11-0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道德黄金律.光明网.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