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的故事》是一部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传记类电影,由韩三平执导和编剧,孙敏和古月等主演。该片于1992年上映,讲述了毛泽东同志从解放战争到“文化大革命”各时期与卫士、士兵、农民、亲人、列车员等许多普通人之间发生的感人事迹。影片回忆了毛泽东从抗战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各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以及他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
剧情简介
1975年末的一个夜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丈夫戴维带着尼克松的信件来中南海拜访毛泽东。谈话轻松愉快,笑声阵阵。长年跟随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钟二牛,望着年迈而不失幽默的毛泽东,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1947年,毛泽东来到佳县农村,乡亲们无比高兴,合计着为毛泽东看戏筹粮的事。毛泽东满怀感激之情收取了认交粮食的清单,谢绝了乡亲们的厚意。部队要走了,乡亲们提出让毛泽东写几个大字作为镇山之宝。毛泽东欣然落笔,写下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战士张二顺是当地人,割舍不下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想开小差离开部队,正遭受批评。毛泽东碰巧赶到看见了这一幕。他嘱咐张二顺留在家乡照顾老母,种好庄稼。
中共中央转战河北西柏坡,前线将士将缴获的战利品美国卡其布送给毛泽东,还请来了裁缝为他制作新衣。忽然,女儿李讷跑进来,毛泽东快步上前抱起女儿,顾不上量衣,与女儿说亲道热。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时,苏联特使米高场来到西柏坡。在宴请米高扬时,米高扬对中国汾酒赞不绝口,频频举杯酣饮。毛泽东不胜酒力,用辣椒将米高扬的军。面对痛苦不堪、连喊“上当”的米高扬,毛泽东幽默地说:“你有你的高招,我会我的绝活,中苏两党取长补短才能无敌天下。”并托米高扬带一串红辣椒送给约瑟夫·斯大林。为取得全中国的胜利,党中央决定进驻北京城,数万农民前来送行。
进京后不久,毛泽东亲自处理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并告诫钟二牛,共产党人永远不能贪污,要艰苦奋斗。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消息刚刚传来,钟二牛尚不知情,他举杯邀毛泽东为他喜得贵子干杯。毛泽东心情异常悲痛,将噩耗告知,钟二牛大惊失色收回酒杯。毛泽东压住悲痛与中央领导一起听取东北三省的灾情报告。
大跃进时期,毛泽东十分关心农民的吃饭问题。他亲自去农村视察,在韶山市看到了吃不饱饭的农民,用自己的稿费请他们吃了顿饱饭。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女儿李讷回来了。她同样饥饿不堪,毛泽东这才真正认识到大跃进的错误。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老态龙钟,却对美国友人说:“我还要去游美国密西西比河。”毛泽东的个性深深吸引了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戴维说毛泽东是伟人,是一个极有魅力的伟人。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幕后花絮
1,为了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形象,作者曾三次到北京听取有关部门意见,经过一年的反复修改,剧本才定稿通过。
2,影片开机前,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吴宝文亲自到摄制组蹲点一个多月,在佳县实地考察拍摄情况,后来又到西柏坡镇,直到第一、二批样片得到电影局比较满意的反馈后,他才返回厂里。
3,在主演该片之前,古月已经在28部影视作品中扮演毛泽东,但他丝毫没有懈怠。因为角色年龄跨度大,他按照导演要求,演中年戏时就少吃减肥,演老年戏则多吃长胖。
4,为了加强剧组人员的思想管理,统一认识,峨眉厂派了专职支部书记,党委把拍片的过程作为学习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伟大精神的过程。因为外景地大多是毛泽东居住和到过的地方,党支部在拍摄过程中组织剧组参观中南海故居、西析坡、韶山等地的纪念馆,访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他接触过他的群众,加深了大家对毛主席的热爱。
5,为了拍摄群众送别毛主席的戏,该片需要在农村组织一万多名群众演员,为了取得当地政府支持,古月特意以毛主席的造型陪导演一起到乡政府做工作。后来,当地政府动员了三十九个村的村民协助拍摄。为了保证准时到拍摄现场,这些村民有的需要凌晨四五点钟就出门。然而,拍摄当天下起了大雪,因为是晴天的戏,导演只得决定推迟拍摄。但是,雪一下就是几天,导演只好因地制宜把送别的戏改为雪景。为了抢时间,摄制组分成几十个小组,分头走乡串户,到农民家中进行劝说工作,仅用了一天半,就重新落实了一万多人的群众演员。拍摄时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摄制组准备的几卡车面包都冻成了石头。村民们见状便在休息时给摄制组送去了蛋花汤和油条。
6,该片原本准备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以前公映,为此,各部门昼夜苦干,仅用了32天就完成了双片。不过,为了让影片更加完善,制片厂听取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影片公映时间推迟到“七一”前。为了让影片准时上映,他们打破常规,奋战6天5夜,完成了本来需要32天的拷贝洗印加工。
创作动机
韩三平认为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因此强烈地希望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表现毛泽东,在银幕上再现毛泽东的个性魅力,展示伟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情绪。这既是他的创作动机也是他从构思剧本开始就确定的目标。
投拍过程
1989年,韩三平与茅毛、罗星合作开始创作《毛泽东的故事》的剧本。半年后,他们完成了文学剧本初稿,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查,获得投拍许可。经过对剧本进行较大修改后,1990年的年初,摄制组正式成立。韩三平带着创作人员沿毛泽东从解放战争到三年困难时期这段历史的足迹,从陕北地区到河北省、北京、韶山市,进行实地考察,体验生活,搜集素材,选择外景地。通过几个月实地考察的体验,以及与相关人士的座谈交流,韩三平几易其稿,拿出了修改后的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同年5月,时任电影局局长的滕进贤带领工作小组专程前往峨眉电影制片厂,与厂领导、创作人员反复研究剧本的修改方案,中央文献研究室亦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结构设计
设计影片的总结构时,韩三平在研究了同类题材影片的结构后,决定抛弃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贯穿线索、在事件中写人的编年史式结构,因为这类结构容易使人物淹没于事件中。他的考虑是,在自己执导的影片中毛泽东的内心情感世界才是要着力表现的,所以把自己影片的结构确定为“情绪结构”,由四个情绪块组成。
摄影构思
由于影片结构是以人物情感表现来联接的,所以摄影师罗逊和导演韩三平确定影片的影调是由呈块状的情绪色彩来决定。他们把影片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1947-1949)摄影基调以暖色调构成,以此来完成对毛泽东1949年以前辉煌成就的赞颂;第二段(从毛泽东进中南海到回韶山冲),摄影基调以清新、明快为主,反映毛泽东看到突飞猛进的社会变革,看到人民当家作主后欢快的面貌,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第三段(毛泽东回韶山冲到大阅兵),毛泽东的情绪特点是沉郁、压抑、愤懑的,阅兵又刻画了毛泽东在人民军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摄影基调由低沉而又冷峻向威武雄壮过渡;第四段(毛泽东晚年),由于毛泽东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孤独悲凉的情绪色彩,因此摄影基调也是设计为冷峻中透出悲壮。
为了更好地表现影片主题,摄影师罗逊在摄影画幅中,尝试通过毛泽东与周围环境、人群所形成的空间构成形式的变化来表现毛泽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由水乳交融式到封闭式的走向。例如在第一段中,他有意识地去人群中寻找视角,烘托毛泽东的胸怀和表现毛泽东与人民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而第二段中,他利用空旷而不完整的环境关系以及分离、对跳的镜头处理来暗示由于所处的地位毛泽东离人民越来越远。此外,他对一些场景、镜头在光、色方面进行强化处理,以求刻画毛泽东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例如,陕北地区老乡凑粮请毛主席看戏的夜景戏,罗逊把红灯笼作为光源道个,借以强调暖融融的气氛,在照明灯具上也用了大量的橙红纸,表现毛泽东和陕北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而同样是夜景戏,毛泽东回老家请乡亲吃饭的戏,他以100瓦的白炽灯为光源依据,使灯丝部分产生刺眼的白光,为作为环境照明的灯具加上蓝纸,以此营造青灰冷浸的氛围,以烘托毛泽沉重的内心感受。
角色塑造
在人物方面,因为影片没有正面写一些历史事件,再加上“情绪结构”,所以,韩三平没有采用领袖题材中在毛泽东周围设定众多领袖作为陪衬的处理方法,而是只表现毛泽东一个人,并在他身边设计了虚构人物——卫士长钟二牛,把钟二牛作为千百万求翻身、寻解放的人民的代表,作为毛泽东广大追随者的缩影,集中笔墨只写这一对人物关系。在演员表演方面,他要求扮演毛泽东的古月尽力去表现人物性格和情绪上的变化,而且从剧本入手,有意识地压缩台词甚至不要台词,给演员用神态表现人物的空间。
获得荣誉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毛泽东的故事》在艺术上不落陈套,独辟蹊径,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深化,为领袖人物形象的丰满,作出了具突破性意义的可喜贡献。该片为了表现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在题材的开拓和结构的处理上别具匠心。该片着重在历史巨画的细部上精雕细刻,在对毛泽东情感世界的开掘中,重点突出了毛泽东与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通过描写毛泽东与普通劳动群众的关系,展示出毛泽东伟大的人格魅力。(新浪娱乐评)
该片是有别于《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等同题材影片的又一异峰突现。它打破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结构的常规,采用与众不同的情感汇融式结构。该片里的毛泽东处于一个顺时空结构之中,在他与警卫长、下级领导、部队指战员的广泛而深入的接触中,结构起多向性的人际关系网络,以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结构的情感链条展现毛泽东的欢笑与悲痛、成功与挫败、反思与展望,如一幅幅重彩浓抹的油画,一首首意象深的抒情诗,催人泪下,促人深思。它着意于情感的汇融,又让观众有“戏”可看。在表现毛泽东情感起伏的流程间,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把毛泽东数十年中闪光的生活事件、闪光的人格本质,富于情感地汇融贯通起来,从结构上固定作品内涵,提供人物造型、动作、语言、时空等视听形象系统地合情合理的蓝图,使影片展现得事入其人,颇见神韵。影片善于抓生活内核,用确凿的历史事实和感人的生活真貌为依据,精心构思,精辟处理,以现代人的思维观照,多角度地塑造了毛泽东血肉丰满、自然真切、生动鲜明的性格多棱角结构,让观众从一个情感汇融的新视角,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的全貌。(《当代电影》评)
负面评价
该片在题材开拓、结构处理、意旨确定上均有一定特色,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但严格来讲,该片仍有几点不足。一是头绪过于纷繁。影片跨越数个历史阶段,包容了二十几个故事,由于过分的罗列和堆砌,以致造成形满神散,冲淡了题旨,使一些原本充满张力的情境归于疲软和无力。二是主观意念过分强烈。影片的四大板块基本独立成篇,尽管采用了复调结构,由于创作者的主观叙述态度过分强烈而显得生硬,不自然。(《电影评介》)
参考资料
毛泽东的故事_剧情.1905电影网.2021-12-30
毛泽东的故事_幕后花絮.1905电影网.2021-12-30
毛泽东的故事获奖.Mtime时光网.2021-12-30
古月主要影视作品-《毛泽东的故事》_影音娱乐.新浪网.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