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鳍鱼
狼鳍鱼(英文:Lycoptera)属硬骨鱼纲、真骨鱼类,也叫狼翅鱼。体小,长纺锤形,椎体为脊索所洞穿。上、下颌骨上都有小而尖的牙齿。背鳍位置偏后,与臀鳍近于相对。有上神经棘。尾正型,最末尾椎骨向上扬。鳞片圆形。
狼鳍鱼生活在淡水中,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种类有很多,为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的特有鱼类。
狼鳍鱼化石是热河生物群中研究历史中最长,最有名气的一类,它被鱼类学家们认为是现存的舌齿鱼类的远古的祖先。
简介
狼鳍鱼,硬骨鱼纲、真骨下纲的一属。个体较小,椎体为脊索所洞穿。上、下颌骨上都有小而尖的牙齿。背鳍位置偏后,与臀鳍近于相对。有上神经棘。尾正型,最末尾椎骨向上扬。鳞片圆形。生活于淡水,主要产于中原地区北方,晚侏罗纪地层中化石甚多。
外形特征
鱼体小,呈纺锤形,身体最高位于胸鳍和腹部之间,体高约为全长1/4—1/5;头大,喙端圆钝,头长与头高几乎相等,都近于体高体高;眼大,口缘具大的锥形齿,上颌骨口缘平直,有别于戴氏狼鳍鱼,背椎42—45个,其中尾部椎体21—22枚,最末三个尾椎上扬。有肋骨18—21对。背鳍位置偏后,起点于臀鳍起点之前的1—2个背椎,此特点略同于室井氏狼鳍鱼,尾鳍分叉浅,分叉鳍条不多于15条。鳞片圆形,鳞焦近居中央,基区有较多辐射沟。
分布
距今约1.45亿-1.25亿年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北部,是中国北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鱼类,尤其是在辽宁省西部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有广泛分布,其中的数量难以计算。
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生活于淡水中。
生活习性:狼鳍鱼的多数种牙齿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为食,但中华狼鳍鱼(Lycopterasinensis),甘肃狼鳍鱼(Lycopteragansuens~)和室井氏狼鳍鱼(Lycopteramuroii)的牙齿略大,可以捕食小昆虫和昆虫卵。狼鳍鱼一般保存完好,属静水环境下的原地埋藏。从化石埋藏的密集情况看,该鱼似有群游的习性。
演化历程
狼鳍鱼是原始的真骨下纲,种类很多,为中生代后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地区的特有鱼类。现已绝灭。
狼鳍鱼最早发现于寒武纪,繁盛于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甲胄鱼几乎灭绝,软骨鱼和硬骨鱼兴起,中生代起,硬骨鱼逐渐较软骨鱼兴旺而直到现代。
在狼鳍鱼生活的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那时候,地球上的物种和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哺乳动物的类型很少,鸟类也是刚刚诞生,很多地方是海洋。不过,鱼类已经比较进化了,狼鳍鱼也是硬骨鱼,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鱼一样,骨骼已经是骨化成硬骨,植物中的被子植物门也是刚开始萌芽。确切的地质年代就是在侏罗纪的晚期,距今约有1.4亿年的历史。
种群分布
骨舌鱼类化石发现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大陆,从晚侏罗世到渐新世,但绝大多数早期骨舌鱼类化石发现于我国。自从英国学者格林伍德(P.H.Greenwood)将狼鳍鱼归入骨舌鱼类之后,狼鳍狼鳍鱼鱼成为已知最早的骨舌鱼类。其后我国境内中生代陆相地层中不断有新的骨舌鱼类化石发现。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报道的骨舌鱼类约有25属50种。广布于西伯利亚地区,蒙古,朝鲜和我国北部水域,为热河生物群的主要成员。该属最初由著名德国解剖学家米勒(J.Mfiller)根据采自西伯利亚外贝加尔地区的鱼化石建立。我国狼鳍鱼化石的科学研究开始于索瓦士对采自我国北方(凌源大新房子一带)的真骨鱼的研究。该化石被索瓦士命名为Prolebiasdavidi,以后英国学者伍德华(A.S.Woodward)将其归入狼鳍鱼属。此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狼鳍鱼进行过研究,并建立了约16个种。
狼鳍鱼还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真骨下纲。自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在我国一般把含狼鳍鱼的地层确定为晚侏罗世,以狼鳍鱼群的消失作为划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界线。但是,研究介形亚纲,古植物和一些其他门类的学者一直把狼鳍鱼层的时代看作早白垩世,争论持续了几十年。因此,狼鳍鱼备受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关注。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古鱼类学家认为狼鳍鱼的生存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自垩世,而最新的观点认为其时代为早白垩世。
拓展知识
狼鳍鱼是东亚地区有特色的一种鱼化石。在中国,尤其是在辽宁省以及河北省等地相当集中,其中的数量很难计算。当你到出产狼鳍鱼的地方看一看,你一定会很吃惊,一块块保存十分完整的狼鳍鱼化石在比较薄的岩石上面,安然地注视着远方。以前,在侏罗纪晚期,在辽宁的西部地区曾是一片海洋和湖泊,在那里出没很多的水生动物,像鱼类、两栖纲以及水生爬行动物等。有一天,突如其来的火山喷发惊动了水中的鱼儿,它们纷纷逃跑。但是为时已晚,强烈的火山爆发喷出的热焰烘焙的狼鳍鱼无处可逃,伴随着火山喷发飞射出来的火山灰降落在湖面上,鱼儿使尽浑身力气也没能逃脱,最后就被灼热火山灰覆盖起来。由于火山灰的细密,加上高温作用,鱼儿被紧紧地包裹起来,后来,随着地质变化,上面又盖上了时代较晚的地层,光阴消逝,被火山灰紧裹的鱼儿就形成了化石,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狼鳍鱼是一条挨着一条排列着,是自然界的一场灾害留给我们后人的一段远古精彩故事。
在狼鳍鱼化石的产地,科学家们在同一地层里,甚至和狼鳍鱼紧挨着找到了恐龙化石,既有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也有小巧玲珑的鹦鹉嘴龙化石,十分惊喜的是还有鸟类化石相伴。它们的尸体在同一时代、同一地方掩埋,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它们曾经是生活在一起,只不过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罢了。鱼儿生活在水中,而恐龙是生活在气候是温暖潮湿地区的陆地上,鸟儿悠闲地飞翔在空中,它们共同维系着侏罗纪晚期辽宁省西部的一片天地。
在众多的假化石中,相对来说,鱼化石的掺假比例要低一些。因为鱼化石发现的机会相对要多一些;其次,作假鱼化石的价值要便宜的多,而作假的难度又比较大,里面的许多软骨、鱼鳍仿真的技术难度较大,所以,真正完全的作假鱼化石是很少见到的。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挖空心思在琢磨这方面的事。最多见的是对不完整的鱼化石进行涂抹。做法是:自行配置颜色与鱼石骨骼相近的铁锈红的溶液,然后,根据化石中缺少的部位进行补充,一般最多见的是用笔描出鱼刺的形态以及鱼的轮廓,看上去十分完整,实际上在多处是用笔画的骨骼,所以,在区别真伪的时候,首先观察整块化石的颜色,经过处理的这类化石颜色前后都是一致的,往往颜色和化石所在石板的颜色相差比较大。再者,颜色特别突出、集中的地方观察骨骼一般都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线条是依据已经脱落骨骼的痕迹画上去的,所以看上去是一个没有丝毫突出和骨感的水平面。
新华网石家庄市10月26日电(记者马天云)记者从河北省平泉县委宣传部获悉,这个县平泉镇猴山沟村发现一处狼鳍鱼化石产地。专家认为,这个化石产地的发现对于研究热河生物群的分布、组成,探索某些门类生物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
据介绍,前些年猴山沟村的村民们就在这个村大王山附近发现过不少带有鱼、海螺、蚌、藻类植物等图案的石块,但并不知道是化石。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孙春林在当地考察,发现有狼鳍鱼类、腹足类动物和植物等化石。
孙春林介绍说,狼鳍鱼生存于距今约1.45亿-1.25亿年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时期,是我国北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鱼类,尤其是在辽宁省西部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有广泛分布,其中的数量难以计算。
孙春林认为,平泉县榆树林子镇、黄土梁子镇、平泉镇与辽西凌源地区相邻,基本属于同一地层单元,都属于热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
新华网:河北发现1亿年以上狼鳍鱼化石 数量难以计算,2012-10-28.hebei.hebnews.cn.201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