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吉林大学博物馆

吉林大学博物馆

吉林大学博物馆是学校直属业务单位,始建于1952年,下设两个分馆(地质博物馆、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和一个依托博物馆建立的“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博物馆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享誉中外,是中国乃至亚洲著名的高等院校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集科研、教学和科普于一体,岩矿化石标本门类齐全、文物及考古标本典藏丰富,有关的地球科学考古学资料积累也相当雄厚。馆内拥有采自全国各地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品两万余件,其中不乏东北地区最完整的始鸭嘴龙化石———嘉荫卡龙、吉林省出土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长春龙、商代的甲骨和青铜器、南宋岳飞印等传世珍品。博物馆内还建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修复实验室,化石修护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作为依托高校建设的专业性场馆,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相当频繁,尤其近年来开展的“吉林中部白垩纪脊椎动物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吉林大学博物馆坚持“科研、教学、科普”并重的方针,除完成藏品的征集、研究和展示工作外,还承担了大量科研、育人和对外交流任务。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目前,博物馆已与国外10余所博物馆和国内百余所博物馆及高校博物馆建立了联系,并在博物馆建设、学术研究、科学普及和展品交换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历史沿革

吉林大学博物馆又名地质宫,位于“八大部”建筑中心区——新民大街北端,地质宫曾为日伪新宫内府所在地。起初是作为溥仪的正式“皇宫”来修建的。1938年9月动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财力紧张而停工,只完成地下部分。

1953年,在原来基础上修建了这座绿色瓦顶的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三万平方米。因为是吉林大学(今吉林大学)教学楼故名“地质宫”。殿前的草坪广场可容50多万人集会。站在宫殿的中轴线上向南眺望,一条宽60米的笔直的新民大街直向南湖公园延伸,中线花坛为松、柏、丁香树风景带和两侧的高可钻天的杨属,形成1500米的绿色长廊,伪满国务院及下属“八大部”的办公室全部坐落大街两侧,形成一个菱形景区,建筑各具特色,绝无雷同。

195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来馆视察;1959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来馆视察;1959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馆视察,原地矿部部长、国际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来馆视察。

1955年,吕乃开和孙耀慈在博物馆展厅整理标本原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来该馆参观建馆初期,在穆克敏教授带领下,学院师生对藏品进行了全面恢复和整理1986年,法国地球物理研究中心G.Clerc教授参观博物馆。

1992年,恐龙装架成功剪裁议式,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参观博物馆;1990年,学校校友李平先生为该馆提供了挖掘嘉荫卡龙的专项资助;1998年5月,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景东出席“国际博物馆日”庆祝活动

1998年该馆与长春市伪满博物院、省革命博物馆及省自然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国际博物馆日”大型宣传活动;1985年学校张川波教授向该馆捐赠了珍贵的蜻蜓化石,该化石被誉为“镇馆之宝”1998年8月,中科院院士董申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原吉林大学院长张贻侠同馆长淑芹商讨博物馆发展问题;1999年4月,吉林省副省长刘淑莹、原长春科技大学校长孙运生、副校长马志红、科技处处长张兴洲参观博物馆1999年4月,刘淑莹副省长、原长春科技大学校长孙运生为奇石展揭幕;1999年7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参观博物馆;2000年4月,张普林捐赠恐龙化石仪式2000年,长春市副市长安莉为“长春市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基地”揭牌。

2001年5月,吉林大学校长刘中树视察博物馆;2001年7月,国际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参观博物馆2001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参观博物馆;2001年9月,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图宾根大学、副校长莫斯布鲁格教授地质古生物学院院长、学校古生物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参观博物馆。

2002年2月,吉林大学校长刘中树、副校长孙春林听取博物馆工作汇报;2002年10月,博物馆创建50周年之际,原吉林大学校长吴博达参观博物馆;2002年4月,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视察博物馆“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2002年5月,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吉林省副省长刘淑莹参观该馆在文化广场举办的大型科普展。

2002年10月,博物馆创建50周年之际,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参观博物馆;2002年6月,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守实陪同台湾中山大学刘校长参观博物馆;2002年12月,吉林大学宫志忠副书记参观该馆;2002年10月,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晓峰参观博物馆。

2002年,吉林大学副校长马飞参观博物馆;2004年9月2日,李玉林副校长参观该馆奇石展区。

现状

1953年,在原来基础上修建了这座绿色瓦顶,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三万平方米。因为是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故名“地质宫”。地质宫是典型中原地区古代建筑风格门前广场有18万平米,称文化广场。地质宫内设有中国地质博物馆,从各种珍贵钻石,矿产直到各种古生物化石标本,恐龙化石等应有尽有,是六大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胜地。

殿前的草坪广场可容50多万人集会。站在宫殿的中轴线上向南眺望,一条宽80米的笔直的新民大街直向南湖公园延伸,中线花坛为松、柏、丁香树风景带和两侧的高可钻天的杨属,形成1500米的绿色长廊,伪国务院及下属“八大部”的办公室全部坐落大街两侧,形成一个菱形景区,建筑各具特色,绝无雷同。

主要展览

奇石展区

奇石亦称观赏石,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的岩石或矿物。该馆的奇石展分为造型石、画面石、化石、晶体矿物及事件石等。

造型石有红柱石灵璧石黄蜡石钟乳石吕梁石等,画面石有浪花石、枣花石、柳条玉、倒影石、五彩石等,化石奇石有三叶虫、鱼、菊石化石等,晶体矿物奇石有辉锑矿雌黄朱砂石天河石等,事件石有石陨石、火山弹等。该展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奇石展,其融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

恐龙厅

恐龙是繁盛于中生代的爬行纲。本区展有三具恐龙骨架化石和模型及山东棘鼻青岛龙的部分化石及恐龙蛋、恐龙脚印等化石。其中云南禄丰龙(模型)为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期的恐龙化石(早侏罗世,距今1.9亿年);嘉荫卡龙(晚白垩世,距今6500--7000万年)是恐龙家族的晚辈,生活在恐龙濒临灭绝时期。

展出的两具嘉荫卡龙骨架化石是在学校校友李萍先生的资助下,于1990--1991年间,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内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地层中发掘的。该恐龙化石为鸭嘴龙科满洲龙属。其中大龙骨架长11米,高6米,真骨化石达70%,属珍贵文物,于1992年10月装架落成。小龙骨架长5米,高2米,真骨化石40%,于1999年4月装架落成。这是吉林省仅有的真恐龙骨架化石。

嘉荫卡龙,出土于黑龙江省嘉荫县龙骨山,时代为晚白垩世(k2)。1990年,由博物馆刘翰教授组织发掘队,爱国华侨李萍夫妇赞助经费,野外发掘历时49天,发掘面积160平房米,土石方560立方米。1991年,又在当地发掘到一些幼年恐龙化石,共计获得化石427件。1990年11月,开始室内修复和装架工作。1992年8月,装架完成博物馆第一具恐龙化石,其高6米,长11米,真骨比例70%。1999年,由金利勇副研究员主持装架完成第二具幼年恐龙化石,其高2米,长4.5米,真骨比例40%。两具恐龙一大一小,被称为一对“母子龙”。

嘉荫卡龙曾经被分类到鸭嘴龙亚科(头顶平直,无头饰),命名为黑龙江满洲龙。2000年,比利时恐龙专家p.博士和博物馆馆长昝淑芹博士、金利勇副研究员等对头部化石进行了重新详细研究,发现其头顶骨骼向上隆起,具有头饰,应分类到兰伯龙亚科,是新属、新种。

古生物展区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各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和遗物。本展区分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及脊椎动物化石。在植物化石中展有蕨类、鳞木属芦木、羽羊齿等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展有古生代的三叶虫、笔石,头足、腕足、棘皮、珊瑚,腹足纲等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展有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纲及大型哺乳类动物化石。

展出的化石保存完好,极其珍贵,如罕见的蝌蚪、变态蛙及成体蛙化石,鸟化石,凌原潜龙化石等,特别是镇馆之宝—蜻蜒化石,堪称全国之最。这些化石反映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宝玉石展区

天然宝石是指自然界中色彩艳丽、透明、硬度大、耐磨蚀,经琢磨可制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和岩石。本区展有丰富多彩的天然宝玉石原料及加工制成的半成品。宝石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宝石展有钻石、红宝石蓝宝石金绿宝石猫眼石、变石)。中-低档宝石展有坦桑石(蓝色黝帘石)、欧泊海蓝宝石水晶日长石等。还有具很高观赏价值的鹰眼石虎睛石。玉石展有翡翠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绿松石孔雀石玛瑙等。化石宝石展有琥珀等,其中含有昆虫的琥珀最为珍贵。这些宝玉石直观地反映出三大特性,即美观、耐久、稀少。

地球科学科普展区

本区展有动力地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构造地质的典型地质标本及矿物、岩石。动力地质展区展有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吉林省长白山天池的各种火山熔岩标本,国内各省区的洞穴堆积、风蚀洞、冰碛石波痕等,构造地质展区展有褶皱、断裂等,矿物展区展有各种天然晶体标本及种类齐全的矿物标本,岩石展区展有类型齐全的三大岩类,矿产区展有黑色、有色、稀有和分散金属、非金属等。

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

地学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主要是恐龙研究、哺乳动物研究和三叶虫研究。

博物馆学研究

研究方向主要是高校博物馆研究、馆藏研究、陈列设计研究。

国际合作研究

自2000年以来,该馆以昝淑芹教授为首的项目组同美国普罗维登斯学院(ProvidenceCollege)生物系教授Craig.B.Wood博士共同开展了关于早期哺乳动物起源与演化的研究项目。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该项合作计划在野外工作、化石修复与研究、科研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raig.B.Wood博士是著名古哺乳动物学专家。1966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1967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恐龙及早期哺乳动物的研究工作。其对古哺乳动物的研究在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有重要影响,曾对北美、墨西哥、非洲、韩国等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进行过专门研究,在国际权威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多篇,并著有相关专著多部。自2000年以来,Wood教授曾多次访问学校,与学校博物馆就长春市地区白垩纪哺乳动物及恐龙化石开展了合作研究,并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等,为学校的古生物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2002年6月,Wood博士被聘为学校客座教授。

科研外事活动

古生物研究室

研究室简介:吉林大学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建立于2002年6月,主要用于古脊椎动物化石的修复和研究。实验室配备有立体显微镜、空气压缩机、电动和气动化石修复工具,电脑图象采集系统等先进的化石修复设备,具备了小型脊椎动物化石修复的完善条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古生物教学

该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开设了东北地区白垩纪古脊椎动物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学,以及古生物与博物馆、古生物应用技术等本科生课程。此外该馆还承担有学校地球科学专业的部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教学任务。由该馆教师指导的地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001年、2003年均获得了学校地学部毕业设计一等奖,2002年获得学院优秀论文奖。

价值意义

吉林大学博物馆博物馆还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先进集体”及“国家AA级旅游景点”,是面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

旅游信息

开馆时间:每周周二至周日8:30——16:00(15:5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地址:长春西民主大街938号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4-01-24

不必出长春!“十一”来场博物馆奇妙之旅!.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4

长春市西民主大街上的历史建筑.吉林日报.2024-01-24

吉林大学博物馆.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2024-01-24

留存地质印迹 探索地球记忆——欢迎走进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2024-01-24

能“穿越”长春的地方?位置就在....澎湃新闻.2024-01-24

吉林大学博物馆发挥特色优势 助力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吉林大学新闻中心.2024-01-24

吉林大学博物馆获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吉林大学新闻中心.2024-01-24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将于明日正式面向校内开放.吉林大学新闻中心.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