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城
周谷城(1898年~1996年),男,1921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自1942年秋起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主席。早年学习世界语,热心世界语的宣传、推广。
人物经历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以卖文和翻译作为谋生手段。发表过多篇讨论中国农村和改造中国教育方面的论文,出版了《农村社会新论》(上海远东图书馆1939年)和《中国教育小史》(泰东图书局1929年)等书。并译有《文化之出路》《苏联的新教育》等。
1927~1930年在上海暨南大学附中、中国公学任教。
1930~1933年周谷城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期间撰写了若干探讨中国社会的著作,如《中国社会之结构》(1930年)《中国社会之变化》(新生命书店1931年)《中国社会之现状》(1933年)等。
1932~1942年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此后至民国30年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其间撰写了《中国通史》上下两册,开明书店民国28年出版,书中首次提出并运用“历史完形论”的理论,意在指出历史事件的有机组织和必然规律。《中国政治史》民国3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再版。
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
自1942年秋起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曾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后为该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发表大量政论文章,如《论中国之现代化》(1943年)《论民主趋势之不可抗拒》(1944年)《论民主政治之建立与官僚主义之肃清》(1945年)《人民时代之中国农民》(1946年)、《近五十年来中国之政治》(1947年)、《中国之独立地位》(1947年)《彻底肃清封建势力》(1949年)等。
执教于复旦大学以后,从事民主进步活动,受聘为民主政团同盟顾问,与陶行知等人发表拥护中国共产党组建联合政府主张的共同宣言,与张志让等组织大学教授联谊会;和翦伯赞等一起起草反蒋宣言。由于经常支持学生反迫害、反扶日、反饥饿等活动,被撤去系主任职务,并遭逮捕。民国35年他还与张志让、潘震亚等组织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
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史框框
社会活动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周谷城撰写的《世界通史》出版,该书采取诸区并立、同时叙述,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史框框,曾多次再版。由此周谷城成为当代史学家中仅有的两部通史的著者。
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一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创建上海历史学会,曾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主席团成员以及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
1988年11月22日邓小平同出席第五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周谷城亲切握手。
个人生活
1996年11月1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主要成就
除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课程外,并于建国后首先开设《世界文化史》课程。讲授《中国通史》时,强调“历史完形论”,着意阐明各个历史事件组成为整体历史过程的必要性,提出了见解独特的中国历史分期法;讲授《世界通史》时,主张着眼全局、统一整体,反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并相继发表过《史学上的全局观念》(1959)、《论西亚古史的重要性》(1960)、《评没有世界性的世界史》(1961)、《迷惑人们的“欧洲中心论”》(1961)等论文,对推动国内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影响深远。他视野宽阔,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对比中外,撰文《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1981),对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看法。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涉及史学、哲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纵述古今、横论中外。六十多年来,著述数百万字,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如:《生活系统》(1924)《农村社会新论》(1927)《中国社会史论》三卷(1931)《中国通史》两卷(1939)《中国政治史》(1940)《中国史学之进化》(1947)《世界通史》三卷(1949)《黑格尔逻辑大纲》(1951年译)《古史零证》(1956)《形式逻辑与辩证法》(1960)《史学与美学》(1980)《诗词小集》(1985)等。
史学方面的论文已汇编出版了《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1983)。在年已九旬时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世界文化丛书》,于80年代末期陆续出版。
人物评价
周谷城是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他早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6年投身湖南农民运动,发表《论租谷》、《农村社会新论》等文章,用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农村中的阶级剥削,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193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在上海创办《正理报》(周刊),著文批判买办哲学。抗日战争期间,他创办社会科学讲习所,向沦陷区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被敌伪势力监视。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潜赴大后方时,遭日伪逮捕,在杭州拘禁37天后被保释。在重庆复旦大学教书时曾被聘为民主政团同盟顾问。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起草宣言,鼓励学生参加革命,成为当时上海著名的民主教授之一。他参与发起成立“上海大学教师联谊会”,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为反对国民党独裁政治,争取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而奋斗。上海解放前夕,他被捕关押于国民党上海警备局令部,后由于复旦大学师生的罢教罢课,国民党被迫将他释放交学校管束。周谷城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以心血谱写了自己闪光的历史篇章。
周谷城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几十年来,他与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有密切交往,且忠诚合作。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与毛泽东、何叔衡、徐特立、夏明翰等往来密切,心心相通。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接到毛泽东的来信,坚决赞成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愿为此效力。全国解放后,他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四人帮”的长期迫害,但始终没有动摇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他衷心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拥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他以渊博的学识、坦诚的态度、诤友的胸怀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充分表现了一个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战友的高贵品质。
周谷城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卓越领导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早年结识邓演达,1930年曾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解放后,历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他为农工民主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和农工民主党其他领导人一起,带领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呕心沥血,努力工作,为加快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他积极参政议政。
在上海市人大工作期间,周谷城积极提议,制订上海市文物保护法规,主张加强上海市的基础教育,为推进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立法和监督,提出许多意见,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在担任全国人大领导职务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为推进国家的法制建设,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领域的立法和执法检查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积极向有关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还为推进我国与各国议会间的交往做了大量工作。他在会见外宾中,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和国家法制建设情况,为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周谷城始终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他筹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担任第一任会长,还担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他为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而殚精竭虑,直到病重期间,仍然关心该会工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周谷城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他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70多年,硕果累累。早年出版了《中国社会之变化》、《中国政治史》等著作。1939年出版的《中国通史》,是他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著而成的产生了很大影响。1949年出版的《世界通史》,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史框框。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纵论古今,评说中外。从历史学到政治学,从哲学到社会学,从美学到教育学,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勇于创新,尤喜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为学界尊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周谷城以80高龄登坛授课,为国家培养了“文革”后第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他在学术研究中,注重联系实际,坚持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晚年,他特别关注环太平洋地区研究和文化史研究。他提出环太平洋地区的发展将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区域,并主持创立了“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亲自担任会长,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周谷城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秉性忠厚,识大体,顾大局,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朴素。他生前立下遗嘱,身后不要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不留骨灰,表达了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倡的移风易俗、丧事从简号召的决心。周谷城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德,以及他在学术上的精深造诣和杰出成就,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参考资料
桑国卫出席周谷城诞辰110周年座谈会_要闻动态_.中国农工民主党.202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