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
《无知》是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中篇小说,与《慢》、《身份》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
小说讲述流亡二十年的女主人公重返祖国捷克,归国途中在巴黎机场邂逅旧相识,然而今非昔比,被中断的故事总难再续,回归总难踏实。
《无知》以大回归为背景,透过小说中人物失败的生活和生活的失败,昆德拉近乎冷酷地揭示了诸如“返乡”、“爱情”、“温暖的家庭”、“友情”等方面所存在的虚假及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尴尬,显露出了令人可怕的生存底色,从而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另一困境—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膜,进而警示世人关注日益丧失的存在的精神家园。
作品简介
约瑟夫是在1969年离开捷克去到丹麦的,与伊莱娜在同一时间返回布拉格。哥嫂对他的归来并不感到高兴,相反担心他回来是为了房产。而约瑟夫并不在意房产,特别想带走的只是他特别喜爱的一幅画。双方互不理解。作品还写了他和朋友不欢而散的约会,他对昔日日记的销毁。在和不知姓名的女人(其实就是伊莱娜)约会做爱后,他偷偷地离开了这个女人,离开了布拉格,返回丹麦。
米拉达的故事与伊莱娜、约瑟夫的返乡故事似乎不甚相干,但她的故事又与前两人的故事相交织,并在对存在主题的探究上相互呼应,相互阐释。在直接关系上,她与返乡的伊莱娜有过约会交谈,在间接关系上,她和流亡前的约瑟夫有过恋爱关系,而今只是从伊莱娜嘴里得知,这个以前和自己有过恋爱关系的男人回到了布拉格,伊莱娜正准备与之约会。米拉达一直保持着一种发型,保守着左耳的秘密。透过约瑟夫·艾兴多尔夫毁掉的日记明白,一场和约瑟夫刻骨铭心的失败恋爱,使得一个小姑娘悲壮地去殉情,到冰天雪地的山中自杀,结果人没死,但左耳给冻掉了。从此之后,她再没有恋爱过,一直独身生活。
古斯塔夫二世是瑞典人,他在法国和伊莱娜成了情人。他因为痛恨他出生的城市,发誓不再踏上那片土地。他和妻子的关系很糟糕,所以,他一直在逃避,用所谓的善良作掩护,躲到女人的怀抱中,但他从不把自己的爱无保留地给予他所爱的女人。
创作背景
1968年,俄国人兴兵五十万,入侵捷克,使捷克陷入了政治恐怖之中,告密、检举、大清洗、排斥异己,使众多的捷克有识之士遭到迫害,普通人的生活也同样陷入混乱、恐怖之中。于是,迫使许多人如小说的人物伊拉娜、约瑟夫等成了流亡者。流亡者面临着双重困境。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是异乡人,是“他者”(异类),是作为被贴了标签“流亡者”的符号而存在着,被人想象性地同情、把握、存在。周围的人既不知道他们的过去,也对他们内心的苦闷、痛苦和恐惧一无所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很难融入新的环境。当他们经过二十年的适应,与新的环境有所融合之后再返乡,又使家乡人与他们产生了严重的隔膜。家乡人对他们的流亡生活一无所知,而且也不愿意去了解、去理解。残酷的政治,导致了被迫流亡的孤独与隔膜,同样也导致了返乡的无奈和疏离。这样的恶果并不只是发生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也不只是发生在捷克人身上,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又是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悲剧。
角色介绍
伊莱娜
伊莱娜回归久别的祖国,正如当年跟随丈夫马克远离祖国一样,始终处于被动境地。当年为了逃避强势母亲所带来精神上的压迫感,无奈之下她选择自己并不爱的一个男人马克做丈夫,随之又踏上了离家之路。生活在异国他乡,不再有母亲的强势,她感到轻松与自在,眷念着巴黎的风景线,祖国渐渐在淡化之中变得模糊起来。但是在朋友眼中她始终是作为一个被祖国遗弃的流亡者身份而被关注与同情,一句“你还在这儿干什么”的质问,使得女主人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祖国之情顿然而起,于是一场“大回归”便在“一无所知”下拉开了自己的帷幕。小说中,可以看到伊莱娜的大回归是失败的,甚至将自己抛进了一次混乱、颠倒与迷失的尴尬处境当中。米兰·昆德拉在其中穿插进去了伊莱娜少女时期一段意犹未尽的恋情。回归途中偶遇昔日恋人约瑟夫,伊莱娜以为这段偶然邂逅便是自己选择回归之意义,哪里知道在自己记忆深处所保留的关好的往事,在约瑟夫那里却遭到最彻底的遗忘,误解由此而来。遭到回归重创之下,伊莱娜试图重燃与约瑟夫的旧情来弥补回归的无意义与内心的孤独;约瑟夫却把伊莱娜当作自己回归后一次记夫的救赎。结果两个人都无法根除那来自回归后精神上绝望的孤独感,致使一个喝得烂醉,另一个只想赶快逃离。
如果说伊莱娜在对故乡的恐惧中还有热切的期望的话,约瑟夫则是完全被动地踏上回乡路的。离开故乡是为了逃避(对动荡的政局的逃避),回到故乡也是为了逃避(对妻子的过世的逃避)。所有的记忆都在这流亡的路上丢失了。他对于回归没有激动,没有沮丧,甚至连冷漠都没有。父母、伯父、伯母这些值得留恋的称呼早已湮没在不起眼的墓群里,而自己以前用过的东西也早已成了哥嫂的财产。他感到自己是个死而复生的人,只能卑怯地看着这一切。同伊莱娜一样,他其实也不再属于这片土地了。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无知》中主要人物都是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流亡,接着历经波折后在1989年后共产党政权垮台后回到捷克,但是他们发现收留他们的西方社会对他们的同情随着社会主义的消失而同时消退,而家乡的人对他们在西方的经历也几乎毫无兴趣。他们进退维谷。作者对所谓乡愁,未来,性,爱情,甚至时间本身进行了无情的解剖,最后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无知取得了胜利而记忆却以失败告终。“无知”是愤怒的方式,是悲悯的一声叹息,是不可调和的压抑性沉默;然而,绝不是“难得糊涂”,它带有浓郁的自传色彩和去国怀乡的情绪,是米兰·昆德拉现实存在的刻意书写。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约瑟夫和伊莱娜时隔20年后回到祖国捷克,在布拉格机场巧遇,但最终却无法回归故土。
因为流亡者和移民者跨越了两种或多种文化,所以他们不但要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异质文化,同时又不能忽略自己的族裔文化。在此过程中,他们自身既接受了归化国的文化、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同化,又无法从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中与自身的族裔文化进行分离,这种矛盾情结使得他们在思想意识上经历了困惑。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而当二者产生冲突和矛盾时,流亡者就必然要经受某种程度的孤独和痛苦。当伊莱娜现在的瑞典男友古斯塔夫决定去她的城市—布拉格工作时,她“对此并不开心,反而感到一种隐隐的威胁”,她认为古斯塔夫想要了解并接触布拉格的想法实在是太疯狂了。古斯塔夫无法真正地了解伊莱娜,因为对伊莱娜来说,古斯塔夫心中的她的祖国山于她母亲的存在反而使自己的心理变得脆弱和不成熟。伊莱娜在自我定位情感上具有分离性,所以当他人与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产生分歧时会表不出困惑,甚至产生一种威胁感。
对于流亡者和移民者来说,身份认同危机一直困扰着他们,对身份问题的探寻也从未停比过。而流亡者不论是身处异质文化下的归化国,还是身处自己的祖国都不能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跨越不同的文化,却又不完全属于任何一种文化,摇摆于不同文化之间使得他们的身份变得模糊、不确定,所以流亡者对于自我身份的追寻始终处于一个矛盾的、动态的、可协商的探索过程。他们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却始终无法拥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身份,内心的矛盾与孤独、对身份的迷茫与错乱,始终伴随着他们的流亡生活。
如果遗忘摧毁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那些美好的东西,而对曾经犯下的错误又不反思,带来的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是精神家园的不可回归。返回家乡的伊莱娜、约瑟夫找不到曾经熟悉的故乡,就是在法国,伊莱娜也曾为那些破败的行将消失的美景(作为美好的历史见证)而哭泣。约瑟夫被人遗忘,但他也在遗忘,他忘记了伊莱娜,毁灭了与伊莱娜可能有的美好的爱情,他毁弃掉昔日的日记,彻底毁灭、埋葬了与米拉达那段初恋。阿诺尔德·勋伯格被人遗忘,真正的音乐被“收音机”这个“细菌”吞噬了。音乐牺牲在音乐的脏水里。遗忘无处不在,遗忘让人轻松得忘乎所以。但是,人类并没有因为遗忘,恶行就自行消失,不公不义就退场,悲苦与人祸就不发生。正是遗忘,让人逐渐失去了反思的能力,失去了质疑、批判的能力,失去了思考的勇气,失去了自省、自审、自纠、自救的沉重与庄严,失去了对真理、正义的坚守与追求,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仰。遗忘细菌的侵扰,损害的不只是个人健康的机体,也损害着人与人正常的人际关系,损害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让人更为孤立、孤独、无助,无家可归。
艺术特色
米兰·昆德拉是刻薄的,残忍的。他的残忍在于无情地剥去真理外面裹着的那些闪亮的、迷人的外衣,把真理赤裸裸地直陈你的眼前,直逼你的心底,刺激着你的神经。他的残忍更在于他善于调遣各种可能的小说手段,在对位与错位、变奏与暗示、反讽与反衬中让虚幻的景象与美丽的记忆精心维系着,一直持续着,但刹那间,笔锋一转,美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丑陋;幸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痛苦。读者自以为置身于天堂,转眼间发现自己明明是在地狱。这种一而再,再而三被巧妙地蒙骗的感觉,让读者在阅读中平添了一种紧张感,因紧张而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因害怕被欺骗,而又经常会重读已经读过的章节,生怕掉入叙述者设下的陷阱,落下无知、可笑的话柄。
作品影响
面对法国文学评论界的质疑,针对“语言疲劳”、“形式生硬”、“风格贫乏”等刺耳的批评,米兰·昆德拉把书稿交给西班牙,于2000年以西班牙语与读者见面。首印十万册,引起广泛的关注、强烈的反响和普遍的好评。
作品评价
作家毕飞宇:这本书可以取许许多多的书名,本真一点可以叫《流亡》,史诗一点可以叫《大回归》,青春一点可以叫《布拉格的森林》,老气横秋一点可以叫《就这么活了一辈子》,时尚一点可以叫《天还没黑就分手》,激情一点可以叫《革命,继续革命》,另类一点可以叫《我用幽把你默死》,下半身一点可以叫《把丈母娘睡了》,但是,米兰·昆德拉起了一个不着四六的名字:《无知》。
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
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米兰·昆德拉失去了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参考资料
流亡之梦与回归之幻——论昆德拉的新作《无知》.易文网.2017-06-12
毕飞宇妙语点评《无知》.易文网.2017-06-12
米兰.昆德拉:我为什么写小说.网易.2020-01-01
米兰·昆德拉重获捷克国籍,但他不会回家.中国新闻网.2020-01-01
米兰·昆德拉.易文网.201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