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为山东省莒县刘家官庄镇下辖村,总人口980人。该村地处莒中平原地带,东西最大距离0.6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2公里。

基本概况

高家庄初名木原乡,清代建村,来历无考。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毁村。嘉庆二十年(1815年),慧贤皇贵妃大公迁此重建村庄,改名高家庄。后有张姓陈姓迁此定居。高家庄村隶属莒县刘家官庄镇。位于莒县城南5公里处,刘家官庄镇政府东北2公里,柳清河北岸,东与前于家庄村接壤,北与李家念头村交界,西与东李家楼村相连,南与黄花沟村隔河相望。

全村占地面积5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公顷,企业占地10公顷。

境内交通便利,206国道纵贯南北;016省道在村北1公里处与206国道交错相汇,境内驻有莒县烟叶复烤厂、莒县丝毯厂等企业,是投资建厂的黄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286户,总人口9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5‰,现有高、张、陈、李、潘、朱、房、王、孟、程、孙等11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朱姓最多。

高家庄村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及各类蔬菜。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1亿元,人均纯收入5960元,连续6年居全县第一。2000年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60万元。

该村是日照市经济强村、小康村、明星村。1995年2月被日照市政府授予“经济强村、小康村”称号,1996年4月被日照市政府授予“乡镇企业示范小区”称号,同年7月被日照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7年4月被日照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安全文明村”称号。1998年12月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省人事厅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1999年3月和2000年1月分别被日照市人民政府授予“乡镇企业工作强村”称号。

发展事记

1938年3月,村民房永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6月,成立中共高家庄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高连珠任书记。

1955年4月,高连珠组织村民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走互助合作道路。同年10月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3月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朱洪任社长。

1962年7月13日,暴雨成灾,河堤决口,全村房屋十户九塌。上级派来工作组,带来救济物和救济款,并派来30人的义务帮工队。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用了3个月的时间建起了房屋,恢复了生产。

1965年3月,建织布厂,为该村第一个工副业项目。

是年,全村首次插水稻,单产高达400公斤。

1972年3月,集体建砖厂一座。

1973年4月,在支部书记陈淑桂的带领下,投资1万元,建电灌站一座。

1985年4月,本村首次建起小型吹塑厂,压制塑料袋

1986年5月,村民陈长青、孟凡江、陈明龙等6人投资12万元,合伙建起吹塑厂,年收入8万元。

1991年,投资5.5万元,对村办小学重新扩建,从此,本村学生告别了黑房子,搬进了窗明几净的砖瓦房教室。

1993年,投资30万元,架设高压线路,新安装一台315千伏安变压器。沿206国道,规划建设一处占地3.33公顷的塑料工业园。

1994年4月,山东省副省长张瑞凤到高家庄视察工作。

是年5月,成立“高家庄塑料制品集团公司”,村党支部书记张兴兼任董事长、总经理。

是年6月,副省长吴爱英到高家庄视察工作。

是年7月,投资12万元,架设渡槽400米,修建扬水站一座。

是年8月,投资30万元,架设工业用电专线。

1995年6月1日,成立高家庄党总支,张兴任书记,下设村党支部和塑料制品集团公司党支部。

1996年7月,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副书记韩喜凯、李文全分别来村视察个体私营经济工作。

是年8月,实行旧村改造,建成二层楼(俗称“小康楼”) 41栋。至2000年底,全村共建二层楼156栋。

1997年4月,扩建塑料工业园区2公顷。

1998年5月,投资20万元,扩建文化大院,绿化了主街道,并安装了路灯。

是年8月,投资2万元,制作永久性大型标语18条,法制宣传版面25处,建成普法宣传一条街。

是年9月,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高家庄召开。

1999年3月,村民陈明升首先购置了电脑。至2000底,全村有25户村民购置了电脑,并上网交易。

是年5月,新修环村路500米。

是年10月,全村统一安装闭路电视接收线。

2000年10月,新建渡槽300米,渠道300米,新建配电室,全村进行了农网改造。

是年底,扩建塑料工业园2.33公顷。至此,工业园区占地10公顷,区内实现水、电、路、电话四通。

经济状况

第一产业 新中国成立前,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1955年4月,高连珠组织村民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走互助合作道路。1965年6月,全村首次试插水稻,当年喜获丰收,产量高达400公斤,保障了群众生活。1973年4月,在支部书记陈淑桂、副书记高连江的带领下,修建电灌站和水渠,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全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2年,粮食亩产740公斤,比1978年增长235公斤。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村里立足紧靠柳青河的优势,分别于1994年、2000年修建渡槽700米、扬水站一座、渠道300米,完善各项水利建设配套设施,农业生产实现了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浇水,使农民有充足的时间抓二、三产业,水稻亩产量在日照市位居前列。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5万元。

第二产业 1965年3月,该村建织布厂,成为第一个工副业项目,从业人员15人。1972年3月建砖厂,从业人员30人,收入8000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抓住机遇,立足紧靠206国道这一交通运输方便的优势,大力发展塑料制品加工业,使之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2000年底,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00人(含外来打工人员),实现总产值1.8亿元。

特色产业 1986年以来,高家庄村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围绕市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引导、培育支柱产业,使塑料制品加工业由“点点星火”形成燎原之势,走上了“一村一品、一业富民”的产业化发展新路子。近年来,全村累计投资3300万元,沿206国道两侧,规划建设了占地10公顷、厂房1200余间、配套设施齐全的塑料工业园,形成了集生产、销售、生活于一体的市场格局,并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1994年经上级批准成立“高家庄塑料制品集团公司”,在董事长、总经理张兴的带领下,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了对生产经营的调度指标。先后试制成功了脚踏式、手摇式、自动计量式等多种式样的制袋机,为村民节省资金3 0多万元,目前,该村已沿206国道两侧建起一条长0.5公里的塑料工业长廊。全村共有吹塑机160台,彩印机125台,造粒机30台、制袋机2500余台,产品由过去的单一包装袋、食品袋等发展到现在的农用地膜、防渗膜、无滴膜等55个系列、160多个花色品种,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地,年销售塑料制品1.8万吨。与全国6000多个厂家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协作和供货关系,年接待外来客户5万多人次。塑料制品加工业的兴盛同时也带动了电业的发展。目前,全村共有变压器36台,计3950千伏安,月供电量106万千瓦,为日照市用电量最多的行政村之一。2000年全村仅塑料制品加工一项,实现产值1.8亿元,利税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被誉为“江北吹塑第一村”,成为全国塑料制品四大产销基地之一。

第三产业 1952年,高家庄村成立第一个由村民入股的合作社。后又陆续办起木业社、磨坊、染坊等,经济收入微薄。这些业务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方便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该村塑料制品加工业的兴起,带动起第三产业的发展。到2000年,该村有饮食业4处,小百货6处,长途货运车10辆,其他四轮车8辆,车辆机器维修店6处。主要经营食品、粮油、大宗商品、农药、种子、车辆维修等业务,从业人员100人,实现总产值150万元,年收入25万元。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该村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活力。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1949年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30%。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1986年以来,村里逐渐富裕后,逐步加强了对教育的投入。 1991年,投资5.5万元,建起各项设施齐全、高标准的高家庄小学,后多次对学校进行了绿化,使本村的孩子在窗明几净的花园式校园里接受现代教育。近年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38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12名。为加强文化建设, 1998年5月,投资20万元,扩建了村文化大院,绿化了村主要街道,并安装了路灯,1998年10月被莒县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授予“示范文化大院”称号。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大多数村民生活饥迫,年人均粮食不足50公斤,收入不足30元,逃荒、要饭者达30%。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5960元,全村村民固定资产达百万元的有20户,固定资产达50万元的有50户,90%以上的户固定资产达到10万元。家家户户看上了彩电,用上了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拥有电话和手机336部,数量居全县行政村中第一。25户购置了微机并上因特网,70%以上的户住上了二层小康楼,接收电视实现了闭路化。

村庄建设 1949年前,村内街道狭窄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低矮,多以土石结构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逐渐以砖石结构代替。70年代后,大多利用砖瓦、生石灰、水泥及水泥预制件为主建房。1996年,为适应经济发展,村里实行旧村改造,把平房改建为小康楼,对住宅区统一进行了规划,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拆旧房建楼房。开通了村内2条大街,硬化了主街道300米,使之与206国道相连,安装了路灯,并逐步实现了美化和绿化。有专职环卫人员负责街道卫生,配备了垃圾箱。 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1996年和1998年分别建2个居民住宅楼区,均为二层楼,共156栋。

集体福利 随着改革开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0年以来,幼儿免费入园,小学生免交学费。实行统一机耕、播种、浇水。鼓励村民拆旧房建楼房,每户补助1600元。村里成立了义务帮工队,农忙季节,帮工队义务帮助贫困户、五保户及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对全村70岁以上老人实行了养老补助金制度。全村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和各项统筹提留均由集体承担。建有设施齐全的村卫生室一处,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全村村民享受合作医疗补助。村里对发展经济困难户,承担电力设施费用,帮助村民发展经济。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8年3月村民房永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 1946年6月,成立了第一届村党支部,高连珠任书记。从此,高家庄村有了完整的党的领导 组织机构。解放战争时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村有20多名青年应征入伍参战,有60多名民工参加了支前队伍,在济南市、四平等战役中有5人壮烈牺牲。1955年成立了互助组。1957年~1966年,潘兆成任支部书记,朱洪任支部副书记,高连江任支部委员,全村共有党员11名。1971年~1988年,陈淑桂任支部书记,高连江任支部副书记,李泰福、王永年任支部委员,全村共有党员15名。1988年~1993年,陈明义任支部书记。1993年6月,张兴任支部书记。1995年6月1日,成立高家庄党总支,张兴任总支书记,成员有潘维和、李任予、朱安华。总支下设村党支部和塑料集团公司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由张兴担任,塑料集团公司党支部先后由朱安宝、高德乐任书记,成员有王安文、张增。从此,全村实行党员吹塑户挂牌制度,突出体现了党组织在领导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中的作用。2000年底,全村共有5个党小组,有党员34名。1994年至1999年连续被日照市委授予“先进党组织”、“红旗党组织”、“五好村党总支”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3年,高坊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建立高家庄村农民协会,并建立了村农救会、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会长分别由陈明年、高凤明、高连江、杨佃全担任。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朱洪任社长。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设立高家庄生产大队,朱洪任大队长,下设5个生产队。1966年7月,成立高家庄大队革命委员会,陈竹任主任。1971年,高连江任主任。1984年底,改队建村,建立高家庄村民委员会,高连江任主任,设委员5人,下设6个村民小组。1988年,王安文任主任。1 996年3月,潘维合任主任。2000年,村委会由3人组成,潘维合任主任,陈明川、朱安芳任委员,村文书为高长生。 1999年5月,村民兵连被日照市人民政府、日照军分区授予“基层建设先进民兵连”称号。

人物简介

张兴 1953年生,中共党员,1970年入伍,曾任班长。1975年4月退伍,在莒县刘家官庄公社拖拉机站工作, 1992年受聘在莒县龙山镇政府开车。1993年6月,被全村28名党员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张兴不负众望,毅然舍弃了转为正式国家工作人员的机遇,回村拾起了乱摊子。他上任后,整顿了支部班子,并大胆决策:在206国道两侧规划建设塑料工业园区。他领导村两委“一班人”,为群众发展塑料制品加工业提供房屋和用电建设及产前、产后服务,使塑料制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1994年5月,成立“高家庄村塑料制品集团公司”,张兴兼任董事长、总经理。1995年6月,成立高家庄党总支,张兴任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以来,高家庄的总体经济实力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创造了“四个第一”的奇迹,即:江北吹塑第一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莒县第一,农村用电量居莒县第一,电话总数在莒县同类村中位居第一。1994年7月张兴被中共日照市委授予“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1996年4月被日照市府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1998年出席了日照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2000年1月被日照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十佳建功立业退伍军人”称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