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即泛指在学校教育中,在学业评价上能够获得高分数,但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却表现较差,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学生在情绪控制方面的弱点,也是错误、欠缺成效的教育制度所引致的结果。高分低能现象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应试教育中尤为突出,而素质教育制度被认为是消除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
原因
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教育制度的错误导向,特别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记忆和重复性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象
高分低能一词大多数用于形容中国大陆和香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生即使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也不一定在其他技能上有显著成效。例如,资优学生可能在填鸭式教育下表现出色,但在综合能力上的缺乏并不会反映在学业成绩中,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应试教育制度也曾过分强调考生对科目的熟悉和背诵,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2009年推行的三三四学制,考试模式开始转变,更加重视学生的分析能力。
后果
高分低能的现象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埋没天才和社会资源浪费。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认可,而那些在综合能力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可能会被忽视。这种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公平,也阻碍了多元智能的发展和认可。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学生欠缺交际、人际、语言能力(非形式化的语言考核)能力,欠缺体育、艺术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培育,欠缺对社会的融入能力,欠缺非学习科目的身心发展。
对应措施
强化实践能力
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香港大学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加速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覆盖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除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外,其余省份都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但是,高考传导的升学压力依然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表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也就是要以德树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坚持能力为重,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但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我们要求的人才最终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会解决实际问题、会做事的人才,是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做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克服所谓“高分低能”的缺陷。坚持全面发展,既要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还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