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谈话
炉边谈话是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任期间通过广播的形式向美国民众进行政策解读、宣传乃至社会动员的演讲方式。采用这种演讲方式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在不依赖当地报纸(当时大部分属于美国共和党)的情况下直接向选民发表讲话。
在第一次“百日新政”及其强化时期(1933年),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向公众解释了银行危机的根源,并介绍了政府为恢复银行系统信心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同年5月7日,他进一步阐述了新政的规划,强调政府与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合作而非控制,以促进经济复苏。进入第二次“百日新政”与克服阻力时期(1935年-1939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5年4月28日的谈话中提出了工程救济计划,旨在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失业问题。他还关注了1936年9月6日的干旱形势,以及1937年3月9日对司法机构重组的讨论,批评最高法院对新政的阻碍。随着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走向成熟(1940年-1944年),罗斯福在1940年5月26日的谈话中强调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在1941年12月9日,他宣布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将国家带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1942年2月23日,他通过炉边谈话向民众更新了战争的进展情况,保持了公众对战争努力的支持和参与。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至1944年间共进行了30次炉边谈话,其中大萧条时期谈话13次,二战时期进行17次。这些谈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社会经济问题,向公众传达了政府的政策意图和行动计划。炉边谈话成为了罗斯福与美国民众沟通的重要工具。这些谈话不仅塑造了罗斯福的领导形象,也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历史背景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广场塑像
在乔治·华盛顿的罗斯福广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塑像:一个穿着平常服装的平民,坐在房间一角,侧着脑袋,正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原来他是在听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四次谈话
第一次
拯救金融:第一次“炉边谈话”(罗斯福新政的开始)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前任总统赫伯特·胡佛,4年任期内正碰上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在短短几个月内几乎崩溃,至1932年冬天,全国至少有1300万人失业,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人们依靠私人施舍、市和州政府少得可怜的公共救济,以及自己微不足道的积蓄度日。
经济的萧条、信用的危机,终于导致1933年情人节晚上整个美国银行开始崩溃,各州的信托公司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银行成批地倒闭,全国银行库存黄金不到60亿元,却要应付410亿元的存款,银行门前人山人海,挤兑风潮遍及全国,就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就职的那一天,全国金融的心脏停止跳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正式关闭。
罗斯福临危受命,宣誓就职,发表了经过长时间思考的、充满自信与激情的、简洁缜密的就职演说。就职演说取得了巨大成功,仅周末就有50万封信飞向白宫。
人们热烈期待着新总统的“新政”。
罗斯福上任的第二天,发布了两条总统通令———要求国会于3月9日举行特别会议和宣布所有银行休假4天。国会特别会议赋予政府控制金融的权力和根据银行资产发行货币的权力,同时赋予政府对囤积和输出黄金的行为实施严惩的权力。银行休假则有助于打破充斥于金融界的恐慌和紧张状态,使政府扼制了挤兑风暴潮和有时间赶印货币。
为了争取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富兰克林·罗斯福举行了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就金融业中的诸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此举有助于在政府和新闻界之间架构一座沟通的桥梁,也达到了政府通过传媒稳定民心的功效。
白宫记者招待会从此成为惯例,每周两次,每次约120名记者参加。在罗斯福执政的12年里,共举行过998次记者招待会。
为了进一步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即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罗斯福对全国6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以亲切诚挚的声调、质朴实用的语句,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他说:“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简短的谈话,化解了长期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只过了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占全国总数的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
第二次
复兴工业:第二次“炉边谈话”。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的恶性竞争、极度贫困的劳工及劳资关系异常紧张,使美国犹如处在一个火山口上,随时都有被摧毁的可能。新政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工业的复兴是没有希望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制定相关的法规外,还必须取得企业和劳工的理解和支持。富兰克林·罗斯福为推行复兴计划,发布了第二次“炉边谈话”,要求“企业界和政府合作,共同拟订计划”,并强硬地指出,政府在各个工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协助下,“有权制止不公道的做法,并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所订立的协议”。罗斯福的目的是要消除你死我活的企业竞争和对女工、童工的残酷待遇。随之,《全国工业复兴法》 出炉,它是对大萧条中美国工业中明显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与此法规相配套的,有许多详细的行业法规,比如总统的再就业法规,该法规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0美分,每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愿意接受这项规定的,雇主将得到一个“蓝鹰”标志。许多小企业都自愿或被迫地接受了该法规,但是,绝大多数大企业在开始阶段都拒不加入“蓝鹰”行动。
第三次
为了彻底解决童工和劳动时间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发布了第三次“炉边谈话”。他说:“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他的意思很清楚,要么合作,要么挨揍。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劳动群众对此热烈响应,全国范围内支持复兴运动的游行接连不断。
工业复兴取得了一些成就,到1935年初“它使大约200万失业者有了工作;它帮助制止了通货膨胀的重新加剧;它有助于促进企业道德和提倡文明竞争;它建成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全国性样板;它部分地肯定了工人运动的斗争成果;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厂”。人们热情洋溢,连前总统赫伯特·胡佛都表示赞成。
实行新政的前半年里,富兰克林·罗斯福把美国的萧条局面扭转了。头4个月,工业生产指数由59上升到100。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声称“罗斯福已经挽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绝大危局”,“从来没有哪一个总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叫人觉得这样满怀希望”。
第四次
1933年10月22日晚,罗斯福向全国做了第四次“炉边谈话”,他回顾了3月份以来“足以自豪的事实和行动”,并高度概括了“第一次新政”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语言,人们怎么能不为之感召呢?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炉边谈话”(A Fireside Chat)
(A Fireside Chat)。
一位虽然肢体残疾但是精神坚毅的总统,在黑夜,在微弱的炉火边,透过无线电,娓娓地向自己的选民倾诉国家的艰难、需要和希望……。它透视了美国政府的亲和力与“惧内情结”,也使我们感觉到炉火温暖的不只是人的肌肤,还有人的心灵和眼睛。
著名的“炉边谈话”至少进行了二十一次。让我们倒转时光,在一个主体化的语境里,倾听异国他乡的声音,寻找历史的记忆,揣摩大人物的说话方式。
1933年3月12日,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一次“炉边谈话”,此时他并不轻松,因为经济危机正深深地困扰着这个国家及其人民。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他以兄弟姐妹般的语气平静地请求人民信任银行,他没有命令,只是轻轻地、富有感情地说:“伟大的全国性计划能不能完全得到成功,当然要靠大众的合作——要靠大众对这项可靠的制度给予明智的支持和妥善的利用。”
1933年5月7日,罗斯福第二次“炉边谈话”。这一个晚上,他“向大家汇报”政府对危机作了些什么以及还计划要做些什么。他的言行仍然体现了他对法治的尊重,他的行动都“已向国会申请并获同意”,他赞扬了正处于苦难之中的人们的顽强精神。“我们全体国会议员和政府成员对于你们大家——我国的人民——深表感激。在整个萧条时期,你们大家很有耐心。你们授予我们广泛的权力;你们对我们的目标的广泛支持,鼓舞了我们。”
1933年7月2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三次“炉边谈话”。他看到了复兴计划的坚实基础,这就是人民之间的“谅解与合作”、“共同的盟约”。在交谈中,他申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战争中,在夜战的朦胧中,战士们都在肩头儿戴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同志们自相射击。根据同一原则,在这项计划中合作的人,也必须随时都能互相识别。”“我们不拆伙”,“我正在要求工人们以谅解和协助的精神和我们同行”。就像每个中国人都曾经唱过但却早已忘却的歌声那样儿,罗斯福深深地知道:团结是民族复兴、崛起的伟大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1933年10月22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炉边谈话”。在闷热的、难熬的夏季之后,北美的上空并非天高云淡,凉爽宜人,甚至他能时刻感受到孤立主义带来的阵阵寒意。但是,他关注人们秋天的收成,所以今晚的主题就是“我国普通公民的福利”。他依然“感谢大家的耐心和信任”,也坦陈了对他人误解自己的看法,然后坚定地强调:“国家复兴局的秘诀就在于合作。这种合作是自愿的,……。”
1934年6月28日,罗斯福第五次“炉边谈话”。他称自己及政府是“受大家委托来负责的人”。这并不是谦虚,这是民主社会固有的原则,这是主权在民原则在政治精英心灵底蕴上深深嵌入的模板。在这块模板的塑造之下,富兰克林·罗斯福讲述了当晚的主题——救济·复兴·改革,简称三R。“我们今天所做的就是美国人一直在做的事情的必然归宿——古老的和经过考验的美国理想的归宿。”他说的是人权,他的心灵已经超越了命运带给他的不公,此时,这个残疾人的胸怀已经像海洋一样儿宽广,而他的语言更像是一片片儿涛声,拍打着我们的心口——“把权利法案的每一条款都读一读,问一问你自己是不是个人在这些伟大的保证上遭受了一丝一毫的损害?”几十年后,威廉·克林顿总统在竞选纲领中重复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这句名言,因为这是基本的政治道德。
1934年9月30日,罗斯福第六次“炉边谈话”。开场白与以往相似——“今天晚上我接着那次汇报”,谈的是社会、工业和劳工问题。政府责任是他回避不了也不想回避的话题,他说:“我相信亚伯拉罕·林肯的话”——“为人民群众去做他们需要做、但做不到、或者依靠他们分散的个别的力量所无法自己做好的事,这就是政府的合理的宗旨。”人们不会忘记罗斯福和他的“新政”,他开创了福利国家的先河,裨益的是地位卑微的民众,然而福利并不是国家的施舍。在其夫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免予匮乏的权利与言论、信仰和免予恐惧的自由,四者共同构成了世界人权条约的权利支柱。
1935年4月28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七次“炉边谈话”。上任以来,他一直在殚精竭虑,不断果敢地推进经济和社会改革目标,但是对他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的,他并没有居功自傲,表扬与自我表扬,他依然恪守民主社会的基本规则——“大家和我一样,都不想听到出于吹毛求或党派偏见的批评,但是,我坚决维护一切公民的这项权利:随时提醒自己的政府怎样可以把公款更有效地用之于美国人民。”我们不知道罗斯福的人性之中是否含藏了至高至善的圣人秉性,但是他知道,权利和善是两回事,国民不能因为政府作了好事而被剥夺了监督权和基本权利。
1937年10月12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八次“炉边谈话”。国内的危难已经渐渐远去,而世界性的灾难正笼罩着东亚和欧罗巴的上空。“对总统来讲,从全国角度考虑问题乃是一项职责。”今晚,他讨论将向国会特别会议提出的立法。虽然他的视线仍局限于国内问题,但是,他意识到:“文明社会和人类幸福的发展是基于个人之间在互相关系上接受某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世界和平的发展同样依靠国家之间在互相关系上接受某些基本的行为准则。”
1938年4月14日,罗斯福第九次“炉边谈话”。主题是国内的经济状况和改进措施。在美国饱受经济危机折磨、励精图治、劫难余生之后,他并没有被成就弄得浑头浑脑,“我从来不忘记:我住在为全体美国人民所有的一幢房子里,我受到了他们的委托。”“独裁不产生于坚强有效的政府,而产生于软弱无效的政府”;“自由得以继续存在的唯一屏障就是一个坚强得足以保卫人民利益的政府,以及坚强而又充分了解情况足以对政府保持至高无上统治的人民。”在南北战争时,亚伯拉罕·林肯在国会咨询报告里说了类似的话:一个国家不能强大到剥夺人民的权利,也不能弱小到无法保护人民的权利!然而,我们深知这一切并非简单,幸运的美国人不但有好的制度可资利用,更难得的是他们的精英政治家们具备了超常的民主思维和法律思维,他们的总统也并没有要求民众不停地感恩戴德。
1939年9月3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十次“炉边谈话”。欧洲战争爆发了,为中原地区又恨又爱的“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也开始一点点地变成具体的行为准则。此时此刻,罗斯福号召自己的政府和人民“暂时停止派性和自私;把国家统一的念头作为一切其他想法的基础。”
1940年5月26日,罗斯福第十一次“炉边谈话”。此时,国防早已取代经济成为头号话语对象,但是,他并没有像统帅命令三军将士那样儿到处充斥着咄咄逼人的架势。他平静地开始了今晚的并不平静的谈话,今晚与美国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历史密不可分。在那样的一个时刻,他说,“咱们——你们和我——再一次一道坐下来”,战争与安全,“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你们和我本人的任务。” “我们保卫的是我们先人打下的基础。我们在为还没有出世的多少代人建立着一种生活。我们在保卫一种生活方式,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为了美国,而是为了整个的人类。”
1940年12月29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十二次“炉边谈话”。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上,美国已经成为和平世界的重要力量。面对国家安全,我们不知道当时的无线电是怎样传递着他的声音,是否有愤怒,是否有颤抖和紧张,不得而知。只知道他说过:“作为你们政府官员的我们全体”,“不能姑息残忍的行为”;“强制的和平绝不是什么和平”;“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加工厂”
1941年9月11日。罗斯福第十三次“炉边谈话”。今天,美国的驱逐舰遭到德国攻击!他感到自己“作为总统的义务是历史性的;它是明确的。它是不能逃避的。”他愤怒了,“在响尾蛇摆开架式要咬你的时候,你不会等它咬了你才把它踩死。”德国人“攻击悬挂美国旗帜——我们独立,我们自由,我们生活本身的象征——的船只时,就是在敲打着我们最宝贵的权利。”这样的话,在半个世纪之后,小布什斩钉截铁地说过。是的,五十年前的“9-11”是不该忘记的,因为美国从此彻底走出了孤立主义,但是,从此他们也走得过于遥远和迅速。没有人怀疑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灭亡与美国息息相关,就像没有人怀疑2001年“9-11”那一天的悲剧其实早就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1941年12月9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十四次“炉边谈话”。是在刚刚对日本宣战之后,“偷袭珍珠港”的惨状仍历历在目。作为总统,他明白——“在强盗行径畅行的世界里,就谈不上什么家国——或者任何个人——的安全。” “本政府将信赖美国人民的耐力,并把事实向公众宣布。”美国人从没有在本土上制造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但是,美国政治家的聪明之处在于:以公开国情资讯的方式赢得民众与政府达到共识以至同甘苦共患难,这样的政府轻易不会为人民制造战争。
1942年2月23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十五次“炉边谈话”。今天是乔治·华盛顿诞辰纪念日,他认为“美国人民想要了解,也会被告诉,战争进行的总的趋向。”因此,今晚的谈话主题是战事进展,他以这样一种平静的对话方式来纪念美国独立战争的卓越领导人。他也重述了“开国之父”们的建国、治国理念——“没有自由和自由的制度,任何人的生命或财产都是没有保障的。”“在民主制度之下,政府和人民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庄严的互相讲真话的契约的。”在重温这些伟大的信仰之后,他发誓——“不论何时何地能够接触到敌人,我们都必须不断予以打击。”我记得,著名传记作家桑德堡在《林肯传》里,高度地评价了葛提斯堡演说:“林肯谈的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一种理想,一种宗旨,一种观念。……。他说民主值得人们用战斗去争取,自由值得人们用生命去换取。”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精英与大众之间自由与民主的理念是一脉相承而且源远流长的,这才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根本力量。
1942年4月28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十六次“炉边谈话”。主题仍然是与战事有关的,因为战争不仅无法让男人和女人走开,而且它也无法让语言走开。罗斯福的话语结构里肯定显露着坚定和铿锵之势,但是未必含藏着命令与威胁。他“将竭尽…所有的行政权力去贯彻已经制订的政策”,“为了文明必须付出艰苦工作、悲伤和流血的代价”。战争让人悲惨也让理想变得崇高——“如果在这场伟大的斗争结束时我们挽救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方式,我们就将算不上做了什么‘牺牲’。”这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1942年9月7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十七次“炉边谈话”。也许是外在的压力,也许是成熟的法治环境使然,极其能干的总统始终不敢忘却自己的法律地位。他说:“美国人民可以肯定的是,我在行使我的权力时将会怀着对于宪法和对于我的国家的充分责任感。美国人民还可以肯定,如果我们自己的安全要求在世界任何地方打败敌人,我将毫不迟疑地运用被赋予我的一切权力去打败敌人。”在三权分立与制约的宪政体制下,罗斯福深知自己的角色——“我还是决定在这一关系重大的事情上要同国会磋商。”
1942年10月12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十八次“炉边谈话”。主题是“大后方的情况”。“国家应该感激自己受惠于选征兵役委员会”,“我们联合起来所争取的和平,务期保证我们的孩子一辈能够成长,并且在上帝的指引下终其天年而不受侵略、破坏、奴役和死于非命的不断威胁。”
1943年7月28日,罗斯福第十九次“炉边谈话”。他说出了美国人久居心中的民主“野心”——“我们的决心是要使被征服的人民恢复人的尊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享受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和不虞恐惧的自由。”但是,美国人慷慨或者居心测地救济世界难民时,不忘了节约的重要性。富兰克林·罗斯福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一个富国——但是,我们没有大到、富到可以掉以轻心,乃至浪费我们的财富和人民生命的程度。”
1943年12月24日,罗斯福第二十次“炉边谈话”。他在谈到德黑兰和开罗会议时说:“在世界各地,……有着一种自童年起就温暖着我们心田的特殊精神,……‘世上太平,与人为善’的圣诞节精神。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精神。” “强者统治弱者的理论是我们敌人的理论——我们摒弃这种理论。”
1944年6月12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二十一次“炉边谈话”。主题是第五次认购战时公债运动。罗斯福的公债观与中原地区领导人国库券发行政治化观点截然相反。他正确地指出,纳税“原本是美国公民的义务”,而认购战时公债,“却是每个公民根据自己良心指引所必须自己做出的自由选择”;“美国人通力合作才使今天得以到来”;“你们的公债和今天这场全球战争各个部分之间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历史影响
罗斯福被公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会利用新闻媒介的政治家之一,进行初次炉边谈话的背景,正值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罗斯福也利用刚刚兴起的广播媒介,用“谈话”而非“讲话”的形式将自己自信宏亮的声音传遍全国,带进千家万户,一下子就将总统与民众的感情拉近了,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休戚与共的神圣感。每当听到炉边谈话,人们就仿佛看见脸上挂满笑容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所以有人说,“罗斯福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甚至有民众将他的照片剪下来,贴在收音机上。炉边谈话取得的巨大影响,成为了广播史上的一个传奇。此后罗斯福将这种形式延续下来,一直到他去世。
罗斯福对于广播的偏好使得很多报刊记者感到不平,正如后来约翰·肯尼迪对电视的热衷,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也因此成为政府公关的范例之一。
参考资料
炉边谈话.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2024-08-09
特朗普推文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www.xinhuanet.com.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