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秋村
平秋村位于锦屏县西北境,锦彦公路,平秋至磻溪的跨县公路通过其境,距县城的公路线长22公里。
村庄概况
东领桥问村,南界平略镇三板溪村,西抵石引、富库村,北接更我、更豆村。总面积为11平方公里,其中田面积938亩,熟土面积704亩,森林面积11849亩。该村住户聚居在狭长田坝两侧平缓的丘峦之间,村头寨尾和斗牛场等处保存有80余株古风景树。参天阴,蔚然壮观。其中有一株四人方可合抱的红豆杉,树龄已逾四百年。平秋村下辖平秋、大坪、归宿、大溪4个自然寨,17个村民小组。
按2005年年底的统计,全村共有540户,2145人,其中男1105人,女1040人。大学文化25人,中专、高中文化80余人,初中文化200余人,劳力1067人,外迁1户5人,外出打工500多人,参加国家工作105人,大中专毕业后自主择业10人。
村名由来
平秋村之名由,据该村首支龙姓族谱记述,其开寨始祖于明转正统四年(1439)由湖南绥宁东山迁来,因见此地平缓开阔,地处高原岭表,山柔水媚,冬无严寒,夏凉如秋,故名其寨日“平秋。”民间又传,古代有一支侗族祖先牵着牛群辗转迁徙,寻觅宝地而到达此地,因牛群入今大坪东侧的水塘中洗浴,乐不思归,终于隐没不现,众人惊异,确认此地为安居乐土,遂名其塘为“犀牛塘”,至今尚有存迹。侗族隐没消失叫“秋”,故汉泽称其寨日“平秋”。
村庄沿革
平秋是古“九寨沟县”(王寨、小江、魁胆、平秋、石引、黄门、瑶白、高坝、皮所)侗族大款组织的中心,更量平秋以上的“上九寨”的首寨。元明至清代,古九寨不属住何县、司管辖,至清代雍正年间,以平秋为首的古“九寨”始附籍纳粮于黎平府东北路,直属黎平府经历司经管。民国三年(1914),黎平府东北路划归锦屏县建时,平秋属九寨团防分局下设的第一保。至此时开始设有行政建置,并逐步发展成为九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国24年(1935),平秋为九寨联保驻地,民国31年(1942),平秋为九寨乡驻地,1958年为九寨公社平秋管理区驻地,1981年为九寨区公所驻地,1994年为平秋镇驻地至今。
村中姓氏
平秋有龙、刘、王、吴、罗、潘、宗、龚、陈、周、彭、谢、李等13姓,其中以龙、刘二姓人口居多。除首支龙姓从湖南绥宁东山迁入平秋开寨外,另有七支龙姓和刘、王、吴姓先人也在明代陆续从天柱县境迁入平秋,清代则有龚、宗、罗、潘、陈、彭等姓先人相继入住平秋。中华民国及解放后,又有周、谢、李等姓人定居平秋。此外,该村龙、刘、龚等姓后裔有迁到更我、富库、归宿、略威、小岸等地定居的,成为周边自然寨的开基者。
人文景观
平秋村西北溪口上的玉泉庵,始建于清朝中期,是杭州市灵隐寺的分寺,曾每四年一次派出有修为的尼姑赴杭州赶庙会。庵之左右,古树参天,浓荫匪地。“文革”破除迷信拆毁前,是集正殿、藏经阁、传教室、斋房为一体的建筑群,庵旁有座香老坡,坡上曾埋有数家“香老”和尚、尼姑的俗称)的坟墓。庵侧有一眼古井,至今仍清冽甘甜如故。
村庄集市
平秋场集,始由湘籍货郎定期相约乡民在玉泉庵附近高地进行简单交易而形成。后因商人争利,纠葛不断,遂于光绪年间,移到平秋、石引交界处,俗称“金貌捕鼠”的地方开场集,由两寨头人管理场集秩序,本地人也有4家开店经商。初则以物易物,上午做生意,下午开歌场。至民国31年(1942),由平秋乡长龙武良等作主,将场址移回平秋寨中,米盐、布料、肉类、猪牛等农贸交易著称于锦、天、剑北侗边境,外与天住石洞、剑河太广、广西富裕和县内三寨、平略等场集有密切联系。1986年迁到大坪开市,店面、摊点日渐增多,1990年建农贸市场,1992年建生牛市场,每月赶一、六,成为锦、天、剑北侗边境集贸垂镇。
村中企业
平秋村的金厂溪、十二盘碧泽、代偶等处盛产金矿。乾隆始开采,历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光绪诸代直至中华民国,平秋之金,或由官府招商开采,或被处省定豪聚众私开,采金规模逐代扩大。1976—1978年,贵州省地质队30余人驻扎平秋进行勘探。1980年以来直至2005年,平秋金矿的开采更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外省、外县及本县各地合股投资者达千余人,流入人口多达4千多,有的公司日进黄金1500克以上。
村中教育
平秋村教育始于清代。康熙帝末年,在“金碑腊”建有私塾馆,所出人才中有龙朝榜曾考中贡生。民国5年(1916)办“玉泉书馆”,所出人才有龙登权曾参加国民革命军任团部文书。民国6年(1917),校址迁到平秋、石引交界处的“旧场”,建九寨国民学校。民国30年(1941),国民学校迁回平秋寨中的的金殿坡。1951年改称“九寨中心完全小学”,偶里人王承晶首任校长。1984年,校址迁至“高金碑”,改称“平秋镇中心完小”。2005年底,有教师30人,学生648人,分设16个班,住校生达160多人。1970年始建平秋区级中学,1977至1981年发展为平秋完中,1979年始建区民族区院。1981年,九寨区公所从平略移驻平秋后、区公所、电影院、粮站、林业站、农牧站、供销社、文化站、邮电所、书店、电管所、信用社、工商所、税务所、照相馆等企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设施逐步完善,平秋村发展成为集镇中心地的规模已初步形成。
民俗风情
锦屏北侗看九寨沟县,九寨风情看平秋。以平秋为首的上九寨盛行“鞍瓦”、“借捐”(吃脏),每年轮一寨作东。作东的村寨在吃牯脏前,以牛腿作信物传知受邀的村寨。受邀的村寨从牛腿上割一片肉以示应邀。相传牛腿首次传到桥问村时即被割光,故魁胆村以下的“下九寨”不吃牯脏,只跳芦笙舞。平秋则是九寨北侗吃牯脏文化的中心。该村东北隅辟有一块古老的斗牛场,场周小山丘上可容万余名观众,历代“鞍瓦”、“借捐”活动兴而不衷。解放前和改革开放以后,每年重阳节都开展斗牛活动和男女歌手的寨歌活动。州、县、镇和各部门领导及锦、天、剑边境侗族、苗族群众汇集平秋,或看斗牛,或听寨歌,或应邀参寨,少则万余人,多则3万余人。村中人则家家待客,以拉得客多为荣。平秋村的民居风格、红白礼仪、男女服饰、节日禁忌、织编刺绣工艺等都极富北侗特色,包含北侗花歌、多声都大歌、酒歌在内的平秋婚俗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设施建设
今日之平秋,公益建设及民居建设大有改观。1990年,村集资5000元兴修平秋小学石拱桥;1994年投资8万元完成寨溪排污工程;1996年投入4.3万元兴修人畜饮水工程;1999年集资2万元硬化160米长的进寨大路;2000年,集资8千元建斗牛场主席台;2002年捐集3.5万元匹配资金投入由教育局拨款建设的平秋小学教学楼;2004年投资1.8万元修280米长邦雄的镶边进寨公路;2005年投资3.7万元修建综合会场;同年投资18万元修建村办公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