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世文
辛世文,1942年9月15日出生于广东湛江,农业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及农业科技研究所主任,善衡书院创院院长及荣休生物讲座教授。1954年随父母到香港,入协同中学就读,继而考入香港中文大学。1966年毕业后教了一年中学,再进香港大学读硕士学位,随即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197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受聘担任威斯康辛大学助理研究教授和美国ARCO植物细胞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和分子生物研究室主任。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6年辛世文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学士;1970年获得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得威斯康星学院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80年至1987年在美国ARCO植物细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高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及分子生物部门主任;1987年至1995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植物分子生理系工作;1996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2000年担任香港政府教育研究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中心主任;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院长。
辛世文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1980年他成功克隆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基因及发现植物基因插入序列
人物经历
1942年9月,辛世文出生于广东湛江赤坎区,原籍雷州市附城镇芙蓉村,童年居住在赤坎新华路,并在附近的学校读了两年小学。辛世文的家景十分贫寒,全家靠父亲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清苦,常常忍着饥饿上学。为养活一家人,父亲离乡背井到香港谋生。
辛世文8岁时,与弟弟随母亲到香港投靠父亲,当时生活仍非常贫困。因无钱按时缴交学费,很多时候只能站在课堂窗外旁听,凭着坚毅的意志,辛世文在逆境中完成中小学学业。继而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
1974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学院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ARCO植物细胞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分子生物部主任及夏威夷大学植物分子生理系正教授。
1942年9月15日,辛世文出生于赤坎区,原籍广东省雷州市,童年居住在赤坎新华路,并在附近的学校读了两年小学。
1954年,随父母到香港,进入协同中学就读。
1962年1月至1966年1月,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
1967年1月至1970年1月,就读于香港大学植物生物化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70年1月至1974年1月,就读于威斯康星学院大学(麦逊主校)植物生物化学专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70年1月至1980年1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廸逊主校工作。
1980年1月至1987年1月,在美国ARCO植物细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高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及分子生物部门主任。
1987年1月至1995年1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植物分子生理系工作,担任植物分子生理系正教授。
2000年1月,担任香港政府教育研究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中心主任。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院长。
2011年9月,被聘请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水稻分子生物学首席科学家
人物评价
辛世文是著名农业生物技术专家和全球首位复制植物基因的科学家,生物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领域的世界级杰出科学家,被誉为“植物基因复制之父”。他积极投入祖国的生物科研事业,给中国生物制药学界带来了生气。(吉首大学评)
辛世文教授不仅在研究基因改造水稻和大豆方面成就卓越,更透过书院工作以生命影响生命。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辛世文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取得开拓性成就:1980年成功克隆菜豆储藏蛋白phaseolin基因并发现其含有内含子(Nature,1981)。1989年通过基因导入技术,把种子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含量显着提高30%,这是运用生物技术提升植物必须氨基酸含量第一个成功例子。1988年与研究组成员克隆出与Bttoxin有不同抗虫机制的基因Arcelin,为植物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抗虫基因。利用粘叶豆蛋白基因提高植物甲硫氨基酸含量的研究,被运用到大豆中而带来的致敏风险,引起了世界对转基因食物致敏的认识及关切,从而确立转基因食物致敏性测试和安全的管理。主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个科学卓越领域项目。领导一支拥有20个实验室的队伍,获选为香港特区政府第一个科学卓越学科领域,其后获国家科学技术部支持,成立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业大学结伴。研究及发展包括碳四杂交水稻,种子生物反应器,及获盖茨基金会资助的高赖氨酸水稻。
辛世文担任威斯康星大学助理研究教授和美国ARCO植物细胞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首席研究员和分子生物研究室主任期间,曾深入巴西热带雨林,采集了富含甲硫氨酸的典型植物标本———粘叶豆。回到美国的研究室里,他深入研究,并在1980年提取、并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基因,同时第一个发现植物基因亦含插入顺序;他还将克隆出来的巴西豆高甲硫氨酸基因成功地转移到其它植物,从而在全球首次证实转基因可增加植物甲硫氨酸含量及营养。
1996年辛世文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后,获香港特区政府教资会卓越学科领域与国际盖茨基金(Bill\u0026MelindaGatesFoundation)资助,集中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通过遗传工程,改进水稻的品质及产量及研发种子作为高效生物反应器。
学术论著
LamHon-Ming,RemaisJustin,FungMing-Chiu,XuL,SunSS*.FoodsupplyandfoodsafetyissuesinChina.[J].Lancet,2013,381(9882):2044-53.
OsborniTC,AlexanderDC,SunSS*etal.Insecticidalactivityandlectinhomologyofarcelinseedprotein.[J].Science,1988,240(4849):207-10.
LamHon-Ming,XuXun,LiuXin,,ChenW,YangG,WongFL,LiMW,HeW,QinN,WangB,LiJ,JianM,WangJ,ShaoG,WangJ,SunSS*etal.Resequencingof31wildandcultivatedsoybeangenomesidentifiespatternsofgeneticdiversityandselection.[J].Nat.獛属,2010,42(12):1053-9.
学术交流
1980年,辛世文应邀担任中国国家蔬菜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顾问和客座教授,后来成为该中心的蔬菜种质课题副主任。
1990年之后,辛世文先后应聘担任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以及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科技顾问,并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众多单位开展着双边或多边的分子生物工程学技术合作研究。
1992年,辛世文代表夏威夷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中国北京蔬菜中心合作的高赖氨酸蛋白改进谷物营养课题研究获得成功,致使3个单位共同获得一项美国专利。
1998年,辛世文与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协调,合作建立了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基因工程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研究,交流互动,共同开发生物技术产品,共同培养研究生等等。稍后,他又与袁隆平院士、陈章良和常镇汝教授联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科学资助基金(简称中港基金),以开展水稻和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
1999年,辛世文再次与袁隆平院士合作,用分子遗传技术开展杂交水稻品质改良和用分子标志技术改进水稻形态、增进抗病能力的研究。
2000年,辛世文参与创办了由中国科学院、香港特别行政区中文大学及安信公司共同集资1亿元成立的“上海市—香港—安信研究基金会”,并担任理事。他还与上海植物生理所合作开展了水稻抗逆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
人才培养
讲座报告
2013年4月24日,辛世文应邀参加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学术报告厅举行的第十一届“陈焕镛讲座系列”学术报告会,做了题为《科海拾贝——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的学术报告。
2017年5月17日—20日,辛世文访问扬州大学期间,为师生作了主题为《科学研究的动力与创新源头》和《书院制度与学生全人教育》的报告。
2018年5月31日,辛世文应邀在湖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楼国际学术报告厅进行学术交流,并带来题为《高效种子生物反应器的基因工程》的学术讲座。
2018年6月4日,辛世文应邀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第三会议室,作题为《Engineeringplantseedsasanefficientbioreactor》的专题学术报告。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辛世文出生时家景十分贫寒,一家分居三地,他的夫人梁淑庄在夏威夷大学研究生物神经,儿子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医学博士。
参考资料
辛世文.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2024-03-25
【绿谷讲坛第八期】中国工程院院士辛世文— 科海拾贝半世纪: 科学研究的动力与创新源头.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024-03-25
“植物基因复制之父”、香港中文大学辛世文院士来吉首大学考察交流.吉首大学.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