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鱼
蓝星鱼的学名为丝足鲈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Pallas,1770),隶属于归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丝足鲈科(Osphronemidae)。原产云南省,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湄公河流域。该鱼腹鳍已退化为长丝状物,故又名丝足鲈。其体侧有三块极其鲜明的黑色圆斑,一个在鳃盖后,一个在躯部中央,一个在尾柄基部,把鱼体装饰得非常俏丽。三块圆斑就像三颗黑色的星星,镶嵌在蓝色的天空中,故被赞为三星鱼、蓝星鱼或蓝三星。常见的蓝曼龙是三星鱼(蓝星鱼)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Pallas,1770)的人工变种品种。
形态特征
体形和习性:体长可达10——15厘米,体高、侧扁,胸腹部至尾柄末端呈长弧形。腹鳍长丝䰶体胸位,臀鳍相应前位,鳍基延长直达尾鳍基部,尾鳍短,略分叉。
通体蓝灰色,在鳃盖后、躯干中部和尾柄处有三块大黑斑。各鳍淡黄色。繁殖期臀鳍出现橙红色宽边。蓝星鱼最适宜生活的水温是22——26℃,对水质没有特殊的要求。有褶鳃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不愁水中缺氧。杂食性,鱼虫、水蚯蚓、干饲料、虾蟹籽粒都摄食。蓝星鱼爱静,不爱动。因此,不宜与好动的鱼类混养,例如:斑马鱼等。
繁殖特点
4~5月龄性成熟,雌雄鱼较难区分,仔细观察,可见鱼色较雌鱼艳丽,背鳍较尖长。繁殖繁殖水温应达27——28℃,其余条件与饲养期相同。当雌雄鱼配对人箱后,雄鱼吐泡沫筑浮巢,至浮巢达一定幅度后,雄鱼开始追逐雌鱼,雌鱼游到浮巢下,雄鱼弯体拥抱雌鱼,几次拥抱翻滚后,完成产卵、排精过程,此时应捞出雌鱼,留下雄鱼守巢护幼。通常,受精卵在浮巢内经24小时孵出小鱼,但应注意小鱼应尽快捞起。
生活习性
1、对溶氧的要求:蓝星鱼和丽丽鱼、珍珠毛足鲈一样有褶鳃的辅助呼吸器官,位于鳃腔上方,由粘膜状的复杂皱褶组成,可以在含氧量较少的水中生活,并且当水体缺氧时还可以浮到水面吞咽空气,所以它们对水中缺氧不会犯愁。
2、温度要求这种鱼喜欢栖息于不太流动或完全静止的天然水域中,对水质没有特殊的要求。需要的水温比较高,但耐低温的能力却较强,有时偶尔也在低温处(14℃)生存,致死的下限温度为11.5℃。一般养殖此鱼最适宜的水温为23~26℃。
3、食性;属杂食性鱼类,可以接受孑孓、线丝虫病、水蚯蚓、水蚤等多种活饵;也吃人工饵料,甚至吃活的小鱼苗,连虾蟹籽粒也摄食,但不会追逐吞不下的小鱼。不过蓝星鱼还是最喜欢浮在水面上的饲料。
4、饲养:由于蓝星鱼躯体较大,且爱幽静,所以饲养水族箱宜大些,同时箱内最好种植一些水草,如能同时用美丽的石块堆成假山,既可供蓝星鱼藏匿,又能引起“以景衬鱼”的作用。蓝星鱼适应能力强,性情温和,常有规律的游到水面。因其常欺负体型比自己小的鱼儿,所以不能和个体特别小的鱼如宝莲灯、红绿灯、绿莲灯等在同一个水族箱混养,但可以和体型大小一致的其它品种的热带观赏鱼混养。
蓝星鱼体长可达10——15厘米,体高、侧扁,胸腹部至尾柄尾端呈长弧形。对水质没有特殊的要求。
体呈椭圆形,侧扁,头中等大,眼大,位于头侧中央,胸腹部至尾柄末端呈长弧形。腹鳍胸位,已退化为丝达尾部,起触觉器官的作用。成鱼体长约在10~15厘米。其通体为蓝灰色,腹部为浅黄色,在弱光的照射下身体发出绮丽多彩的紫罗兰色,其体侧有3个黑色的斑点,背鳍、臀鳍和尾鳍灰色,各鳍上有白色珍珠𫚉状的斑点。背鳍短而高,略带黄色,展开时飘飘如一面小旗。臀鳍很长,自胸部往后一直延伸到尾鳍基部,淡黄色,有鲜丽的橙红色宽边,游动时酷似柔软的裙边在迎风飘动。尾鳍浅叉状,基色浅黄而透明。鳃盖部闪烁蓝色绮丽的光辉。
简介
又名“蓝三星”、“丝足鲈”。热带观赏鱼。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蓝星鱼的外形体长可达10—15厘米,卵圆形,侧扁,眼较大,背鳍短而高,腹鳍长丝䰶体达尾鳍,鳍基起自胸下至尾鳍基部,尾柄很短,尾鳍分叉。蓝星鱼遍体蓝灰色,在躯干中部和尾柄处各有一块深蓝色圆斑,与黑眼珠形成等距离的三个斑点,各鳍淡黄色,有小点。蓝星鱼杂食性,鱼虫、丝蚓、孑和干饲料都可摄食,性情内向爱静,喜栖息于水草多的静水或缓流水中。蓝三星4—5月龄性成熟,雌性鱼鳍短而钝,腹部膨大,雄性鱼色泽艳丽,背鳍较尖长。雄鱼与雌鱼配对入箱后,雄鱼吐泡沫筑浮巢,浮巢达一定幅度后,雄鱼开始追逐雌鱼。雌鱼游到浮巢下,雄鱼弯体拥抱雌鱼,几次拥抱翻滚后,完成产卵、排精。捞出雌鱼,留下雄鱼守巢护幼,24小时后仔鱼孵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