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丙森
陈丙森, 1933年7月生, 江苏扬州人, 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 3~19 56年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随苏联专家学习焊接,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生班。曾担任过清华大学焊接教研室副主任、机械工程系副主任、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党委委员等工作,为国家重点博士点--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科研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90年迄今被选为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1990~1995年期间还兼任'数值分析和CAD/CAM'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90 年代被劳动部聘为'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果
陈丙森从50年代初开始参与建立了清华大学焊接专业, 培养了大批焊接领域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40多年来,主要从事焊接工艺、焊接结构设计与制造、焊接接头强度与断裂及焊接专家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50~60年代陈丙森参与组织了大型轧机机架电渣焊、大型锻模堆焊、大型轧堆焊、火车轮堆焊、核反应堆铝池壳弧焊、电子束焊机研制、多层包扎式水压机高压蓄势器制造等项目。他在70年代参加进行的“大直径厚壁管全位置自动焊机”项目,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80年代以来,他主持了“9%Ni钢大型球罐应力分析与评定”、“焊接接头弹塑性条件下断裂参量的研究”、“焊接接头断裂行为的分形分析”、“焊接接头失效断口计算机辅助体视学研究”等项目。80年代初国外提出将能量回路积分J积分作为弹塑性断裂参量用于工程实际的方法,但在焊接结构安全评定中仍延续使用主要反映经验数据的裂纹张开位移COD参量。他的研究探讨了J积分断裂判据用于力学性能不均匀,并具有残余应力的焊接接头特定条件的可能性,提出只有将J积分原有定义加以修正才可以全面地用于焊接接头的缺陷评定。用分形几何方法对断口表面进行分析以研究断裂发展过程的规律是8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的新的研究方法。他将这一新方法用于焊接接头断裂问题的研究。此后,他进一步利用现代体视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焊接接头表面的三维几何形貌特征,并对其与断裂微观机理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已先后在“金属学报”、“机械工程学报”、“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等杂志上发表。近年来,鉴于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陈丙森致力于计算机在焊接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先后主持召开了“焊接专家系统专题学术会议”和“全国计算机在焊接生产中应用的学术与技术交流会”并作了题为“计算机的发展和在焊接中的应用”、“信息时代、先进制造技术与焊接生产”、“计算机辅助焊接技术(CAW)与焊接工程软件”等大会报告。他研制的“弧焊工艺专家系统”获得了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一系统现已在国内20余家企业应用。他领导的小组还开发了“焊接CCT图应用系统”、“焊工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焊材用量、工时及成本估算系统”、“有缺陷焊接结构安全评定系统”等焊接工程应用软件以及工程机械焊接结构装配焊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PP)。
学术荣誉
2009年,在哈尔滨市召开的"第十四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上,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陈丙森教授荣获"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潘际銮院士为他颁发了证书、奖牌和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