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水库
黑龙潭水库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的一座水库,建于1966年,属于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水库位于县城东部巴江水源头的黑龙潭泉水出露处,正常库容为230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为199平方千米,海拔为1717.8米。
简介
石林县黑龙潭水库距县城3公里。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明代,解放初期仅能灌溉农田5000余亩。从1966年开始多次组织扩建,现坝高为34.1米,总库容2434万立方米,年调节水量50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0.12%,是目前石林喀斯特岩溶地区最大的一座以灌溉为主,具有供水、调洪、发电、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水库工程
1992年3月8日,水库主坝左侧出现坝体开裂、沉陷变形、层面渗水等险情,引起了省、市党政领导和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的高度重视,水利部周文智副部长作了重要批示,珠江水利委员会、省政府、省水利厅、市政府等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到水库检查险情,研究布署抢险工作。县财政及时划拨专项经费30万元,水利部下达了特大防汛经费50万元。省、市水利主管部门领导、县五套班子坐阵水库指挥抢险,采取放水保坝、控制险情等果断措施,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昼夜奋战,全力以赴投放水库抢险工作。险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保住了大坝,县城及下游44个村庄、福州—昆明公路过境公路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水土流失
水库尾部有植被的地方水土流失基本呈点状或线状分布。因为植被退化严重,整体性较差,结构简单,残存的绿地被地表径流切割、分解,形成许多斑状绿块,绿块之间的小冲沟正进一步发展,是线状侵蚀的通道。在水库中下游部,在裸露的岗、岭顶、坡面上,降雨时,雨点击溅,破坏出露的土壤,地表径流冲刷土壤表面引起较均匀的侵蚀,水土流失已成全面流失的面状分布。总体上,小流域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形式以面蚀为主。
根据水利部制定的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核定指标和水电部天津勘测设计院应用遥感技术调查昆明市土壤侵蚀报告,参照黄河水利出版社《水土保持勘测工》,并结合实地踏勘、调查研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如下:黑龙潭水库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500亩,其中无明显流失634亩,流失面积866亩,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表现形式以面蚀为主。疏幼林地、荒山荒坡是导致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水土保持
根据该区域的地质特点,结合一些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经反复研究探索,从1996年起加大了绿化力度,开始实施“克土造林”。在每年的冬春季节,抽调人员组成临时突击队,首先对较为突出的局部地段进行爆破清塘,让其风化一年后,隔年再从其他地方拉运种植土进行填塘栽树,经过实践,采用“克土造林”的办法后,其所栽树成活率及长势较为明显,为逐年绿化库岸找到了一些成功经验,达到了实施一片成功一片,逐年扩大连片面积的方式,最终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延长水库使用寿命的目的。十余年来,通过水库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努力,一方面在水库周边种植了水保林、果木林,使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另一方面加强了水利水保预防监督工作,控制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总之,通过积极治理,预防监督,本区水保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缓解了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加剧,为防治水土流失积累了经验.
工程加固
同年3月14日,昆明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技术人员进驻工地,通过综合勘探勘察,查清了大坝存在的主要病患:一是大坝渗漏失稳;二是大坝静力失稳;三是若发生地震,坝基易于液化。拟定了采取加固措施以砼防渗墙为主,截断坝体和坝基渗漏通道,下游坝脚振冲排水减压病、反压坝脚、东西副坝与主坝辅之以帷幕灌浆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案,并通过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及省、市水利部门专家论证。经省水利厅批准,于1993年2月1日开始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工程投资
工程总投资2898万元,其中水利部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其余资金由省、市、县三级投入。受益乡镇群众也积极投工投劳,1996年10月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同时完善了管理设施,使下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水库作用
今天,固定资产达7300万元的黑龙潭水库又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在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灌溉两乡一镇水田6.26万亩,水浇地4.0万亩;年供给县城工业及生活用水800万立方米;对下游六级水电站(总装机4110千瓦)提供95%以上调节水量;调洪限峰,减轻巴江洪水对县城及沿岸的危害;水库灌溉、供水、多种经营年收入150万元以上;灌区粮烟产量占全县的40%以上,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资料
黑龙潭水库.www.mwr.gov.cn.201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