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唐内典录

大唐内典录

本书为道宣所撰之佛教目录学书。第三部份为历代众经总撮入藏录,一卷,即卷八。第四部份为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一卷,即卷九。

基本介绍

十卷。唐·道宣撰。又作《内典录》。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本书为道宣所撰之佛教目录学书。道宣在该书卷十〈自序〉一文内,曾叙及撰述该书之旨趣,谓前人目录多不详备,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虽较详赡,但又有真伪混淆之失。故此书之撰,乃志在改革前代书之弊病。其文云(大正55·338a)︰‘(前人之佛录)缀撰笔削,不至详密者,非为才不足而智不周也。直以宅身所遇,天下分崩,疆场关艰,莫阅经部。虽闻彼有,终身不窥。今则九围静谧,八表通同。(中略)上集群目,取讯僧传等文勘阅详定。更参房等录。祐录征据,文义可观。然大小雷同,三藏杂,抄集参正,传记乱经,考括始终,莫能通决。房录后出,该赡前闻。然三宝共部,伪真淆乱,自余诸录,胡可胜言。今余所撰,望革前弊。’全书收录东汉至唐初译者二二○人,经典二四八七部八四七六卷。麟德元年(664)成书。分为十部份。第一部份为历代佛教三藏目录,原题为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始自卷一,终于卷五。所载起自东汉,至于唐初。每代先有叙论,次列佛书目录。每一译本或著作列出之后,辄叙作者之生平大略。此一部分与《出三藏记集》及《历代三宝纪》之目录部份略同,为本书之核心内容。其中隋唐部份,史料价值最高。第二部份为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有二卷,卷六为大乘三藏,收四九八部,卷七为小乘三藏,收三七二部。系自后汉李治时翻译佛书之简明目录。此部份之重点,在显示同一佛书翻译之次数(有仅一译本者,有数种不同异译者,有数种译本皆仅译原本之一部份者)。此部份除书名、卷数及译者之外,最重要者,即在注明那些书为同本异译。后人可藉此查知某一佛书同本异译之次数。第三部份为历代众经总撮入藏录,一卷,即卷八。系唐朝尚存之翻译佛书之入藏者,乃根据西明寺现藏入藏目录所著录。计收八百部。此部份卷首有当代所存大小乘佛书及传记之统计数字。其余皆为书名、卷数而已。可由此而查知唐初之入藏佛书。第四部份为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一卷,即卷九。此部份系为欲转读佛经之佛徒所设。此录序(大正55·312c)︰‘西明寺真懿律师,(中略)欲兴法藏,岁别转持。然以重译广文,多生倦怠,告余此致,因而演之。(中略)举大部而摄小经,撮本根而舍枝叶。’其用意在选择当时同本异译佛书中之主要译本,以供佛徒转读。例如《华严经》,在道宣以前有十四种译本(多为抽译其中一部份者),而道宣此录,则选东晋·佛陀跋陀罗之六十卷译本以供转读。并列出其他异译本之译名。此卷后代人除可作诵读佛经之参考外,亦可藉此查知各‘同本异译佛书’之大略。其余六部份,即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历代众经录目终始序、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皆涵括于卷十。其中,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系搜罗初唐(高宗)以前中国人之佛教著述目录(含书名、作者、卷数);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乃搜集初唐以前之疑伪佛书;历代众经录目〈终始序〉则含初唐以前中国佛书目录之书名、卷段、作者;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内含历代诵经之感应故事。本书在佛典目录学上,地位颇高。近人姚名达谓︰‘大唐内典录体例之完善,内容之精详,称空前绝后。’(《中国目录学史》〈宗教目录篇〉),梁启超则谓‘其书集法经、长房两派之所长而去其所短,更为有系统的,且合理的组织,殆经录中之极轨矣。’(《佛学研究十八篇》卷十七)然其书亦有某些枝节上之小错误,唐·智升曾在其所撰《开元释教录》(卷十)中指摘评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