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社

上社

上社是天河区棠下街道所辖的一个城中村。南临中山大道西天河公园北门、北靠广九铁路,比邻东接棠西荣(今东棠下)、棠东华(今棠东)、姓氏同宗同源,同根连枝。西临华景新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网交错,土地肥沃,祖辈以农业耕种为主,少部分人经商,极少数人海外谋生。上社村民风淳朴崇尚礼仪文化,人勤劳、爱国、爱家园,上社解放前是一条独立小村,解放后入棠下村。上社村民姓氏和棠下大社(今棠东丰乐)潘姓中原人后裔,先后由异地迁入,团结协力,和睦相处。为谋求生存,抵御外海。

棠下范围东起车陂路,西至华师大东围墙,北至北环高速路,南临与珠江紧靠。东棠下东南涌、棠下涌从珠江流过棠下,村庄分东、西村,两河景色秀美。据(天河区区志)的记载,天河所在地区为古百越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南海郡,郡治在番禺区,棠下属番禺管辖,古史记:棠人不是寻常部族,棠人先祖祭祀之神,护佑之神便是水月宫庙堂,甘棠树便是棠人灵魂树,他们赖以生存在珠江母亲河周围,棠人以农业耕种为主,棠人穷都是在粗衣简食中磨出来,他们在纪念甘棠树下的经历形成,便在棠人长期勤劳世代相传的传统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

棠下春秋

鹿步司东棠下南宋初年开村,“棠下”这个名古已有之(亦称棠溪)。“棠下”的得名,取自“甘棠树下”之意,其源自一美丽的传说《棠下开村的故事》。而“棠溪”的得名,则是源于它有三条小河叫棠下涌、棠下新涌、棠下东南涌(古时“涌”、“溪”都是小河的意思),这是棠人赖以生存的珠江母亲河。目前广州市东部面积最大的棠下街道,这片土地饱受古典乡村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勤劳世代相传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广州农业生产运动发祥地,以农业和生产量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以水月宫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的策源地,以惊人的士气发起冲锋,一举击溃敌军。捍卫了民国时期政权,也成就了自己在旧社会时期著名的五虎村,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地方强大的集体力量,在近六十多年来,棠下美丽与曲折历程中这片一再让世人惊叹的土地上,曾经上演了怎样的各阶段历史剧

东棠下水月宫,棠下中心的灵魂风物,它见证了甘棠树下的经历和棠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在水月宫的神灵,棠下人称她为水月观音菩萨,棠下两街以水月宫为界,东村棠东华、西村棠西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古代的棠下隶属番禺区鹿步司车陂堡,1952年棠下脱离车陂堡,独立设乡。1953年6月广州市设立黄埔区,由番禺县划归黄埔区管辖,棠下乡被划入黄埔区,成为广州市的一部分,1953年9月土改棠下乡被一分为二,被拆分为棠西乡、棠东乡。

1957年棠西乡恢复原名东棠下,棠东乡启用棠东,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广州棠下,成为棠下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一笔。1973年8月成立东圃人民公社,棠下、棠东随东圃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84年2月白云区撤销全区15个公社,东圃公社改称东圃镇。1985年5月24日,天河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从广州市郊区分出,成为广州市辖行政区。棠下由广州郊区划归天河区管辖。棠下脱离东圃镇,1997年12月获广州市文明单位称号棠下街道成立,棠下划入棠下街,2002年9月3日东圃镇撤销解散,东棠下划归棠下街,水月宫的观音菩萨又一次显灵见证了棠下命运,被拆分半个世纪的棠下再次统一,棠下、东、西村范围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六十多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中,棠下人兴建工业区,建大量标准厂房、仓库,搞生产队分红股份制造福村民,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分分离离合合的棠下,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搞经济联社发展来壮大自己的富强之路。完整的棠下在哪里,也许近半个世纪执着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成为棠下人的集体记忆,也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甘棠树下

棠下村的开村有一个十分美丽的传说,水月宫一带绿草如茵,溪水晶莹,花香鸟语,翠竹横斜,杨柳依依,还有一株高大的甘棠树,一天一位衣衫褴褛、憨厚诚实的青年大汉路经此地,坐在甘棠树下,顿觉得沁人心扉,不知不觉就睡着,梦中一位白发老翁告诉他这是块风水宝地,是个好有发展前途的地方,如今赠给你,你就做这里的主人吧!”说完,跨上丹顶鹤,腾云而去,青年一觉醒来,举目四望,发现此地果然是个好地方,便决定扎根于此。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辟出一块块良田。此后不懈努力,世代相传,这里就成了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村庄。为纪念甘棠树下的经历,人们把村子命名为“棠下”以后,潘姓锺姓梁姓李姓苏姓人家相继迁来,开发繁衍。东棠下村不断壮大,棠下村两街棠西荣和棠东华,按福善社、丰乐大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共4段,1953年由于行政土改棠下,西部棠西荣承袭了棠下的古名,而东部棠东华承继了棠下中心与东村棠溪简称棠东,故民国时期同属棠下,从此旧社会时期著名的五虎村棠下村两街棠西荣与棠东华被分成棠西与棠东两大行政村,棠下开村的美丽传说终归棠下(棠下西村),风水宝地水月宫归属棠东(棠下东村),这是天河区最美丽最曲折的真实历史故事。

天河区最有灵气寺庙水月宫,说水月宫最有灵气,皆因其有两个传奇的故事。一是古代志书记载和举人题联。二是信赖水月宫的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

故事一。古代志书记载和举人题联。

据民国20年(1931年)版《番禺县续志》记载:“观音庙,乾隆东棠下乡人建……乾隆庚子乡人李名奇有记。又相传每年棠下收租食物必先供奉然后才散食,耕丁欠租牵牲入庙内,牲即不育,故欠租者不畏佃主而观音之烜赫云。”其大意是:观音庙(水月宫)清乾隆初年由棠下乡人所建,当时棠下乡包括棠下和棠东。李名奇是棠下乡举人,曾在庙内柱上题有对联:“乾隆,庙建戊辰,越五载重光,奇之生,同此岁、月、日、时,周甲始登科,承先祖经营,劳堪称慰;嘉庆讼成壬戌,历六载而再犯,树之大患在庚、申、坤、未,旁门能消煞,荷灵神点庇,泽普无疆。”其意为:水月宫在乾隆戊辰年间建成,经过25年再重修,李名奇是在建庙的那年那月那时出生的,60岁才中举人,这座庙和各项事业靠先辈经营而得,感觉满意安慰;而在爱新觉罗·颙琰壬戌年间,曾经和龙眼洞人因水利而打过官司。门口的大榕树每当庚、申、坤、未之年会有事故发生。而在增开过旁门之后,得到神灵的庇护,棠下乡便安然无恙。李名奇将自己的身世与水月宫的灵异连在一起。县志记载,每年棠下乡人将收租得来的东西先供奉观世音,然后才分发给各户。耕丁。如佃农欠租不交,佃主就将他的牲口牵入庙内,牲口就不能再生育。所以,欠租者不怕佃主而怕观音的显灵。这段记载,显然有迷信色彩,但是否牲口因被牵入庙,受到惊吓或巧合等原因导致不能生育也有可能。在当时一些现象不能做出合理解释时,人们往往用神鬼显灵来补充。

故事二。信赖水月宫的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

民国时期天河地区深得民心的平叛战斗光辉事迹,强权可以逞能于一时,但时机一到乡民百姓则群起而攻之,旋即土崩瓦解。史论“得人心者得天下”,在此再次得到印证。

民国13年(1924年)9月,孙中山韶关市誓师北伐。11月,孙中山离穗北上,次年3月病逝于北京。广州市局势十分复杂。

民国14年(1925年)6月,驻粤滇军将领杨希闵桂军将领刘震寰发动叛乱,控制广州珠江北岸。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迁往河南省(今海珠区)士敏土厂办公,下令罢免滇军将领杨希闵,桂军将领刘震寰的职务,并命令在韶关的粤军回师平叛。

滇桂军驻扎在东圃地区、瘦狗岭和广九沿线一带。他们军帽上有着一条红色的辫带,因此当地老百姓多叫他们为“红头军”。该军纪律松弛,叛乱后设防至员村、石牌、沙河附近时违纪更严重,经常强买强卖,找大床当铺板。他们性好食辛辣味,路过菜地,刚出土的姜苗也被拔光,造成军民关系非常紧张。当地流传着“红头军,(睡)大床,(找)姑娘,食子姜”的顺口溜。

6月12~13日,粤军东征军回师,沿广九铁路(今广深铁路)向广州市进发,并派人到各村联络,要求组成农民自卫军协助平叛

为讨平滇桂军叛乱,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命令东征军回师广州,并派人到棠下街道联络,要求村民协助平叛。

因信赖水月宫观音菩萨有灵,村中父老在水月宫商讨,经研究决定在庙里组织临时救护站,同时派出村民随部队支援。村民按福善社、丰乐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共4段,每段派25人,共100人左右,任务是做向导、运送弹药、后勤熬粥送饭、组织担架运送伤病员等。初期国军还计划给支援人员发放枪支,后来因从黄埔军校发运的枪支弹药未及时运到,村仅有几支毛瑟单响步枪又留作治安联防之用,最后决定这些人员准备一些铁罐,到时在罐中放鞭炮,佯装机关枪声,以补火力不足。军民出发前夕到观音庙内烧香以求神灵庇佑。在阵地战斗中,双方对峙,关键时候,有点痴呆的村民潘有顺突然站起来,大呼:“有怕(不要怕)!,冲啊!”结果潘有顺被敌人子弹打中,负伤,但他仍然大呼大叫,发狂似的向敌军阵地冲去。敌军顿时一片慌乱,军民于是士气大振,一齐高呼“冇有怕!”发起冲锋,一举击溃敌军。战后评功时认为潘有顺虽违反纪律,但勇敢不怕死,振奋了士气,应当受到表扬。后来人们都叫他傻司令。但人们相信,这是观音菩萨显灵。讨平叛军后,广州国民革命政府派人到棠下乡感谢乡民的支持。国民革命军何彤旅长等几十人从城里乘搭广九车到车陂站,下车后浩浩荡荡,迈着整齐步伐,打着战鼓,奏乐进村,棠下村乡绅父老和村民也列队在水月宫前夹道欢迎,并在庙内设宴招待。为表彰平叛相助,密切军民关系,何彤旅长还送来烧猪一只,供奉神灵后分派各人。军民再三烧香叩拜,酬谢神恩。水月宫又称观音庙。据佛家经典所载,观世音有33形态之说,其中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是观音看水月的形态,因此观音又称水月观音。观音以救苦救难著称,是民间尤其是妇女最崇拜的菩萨。

水月宫位于棠下街棠东新庙前街13号。此庙属番禺鹿步司棠下乡两街棠西荣、棠东华各自然村共有,俗称众村庙。始建于南宋,修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993年初,重修时填高地台。2004~2005年再次重建,大部分使用新材料。该建筑坐北朝南,两进三间一天井,通阔25米,通深30米,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前临街口,为两段街(棠东华与棠西荣)交界处,左右均为6层楼房。该宫在清《番禺县志》和民国《番禺县续志》中均有记载,在天河区旧社会被人们称为‘十八乡总舵’,是当时较为兴盛的观音庙之一。

两进大厅的屋顶都是硬山顶,正脊为龙船脊,脊身有一些彩色灰塑,人字形封火山墙,瓦面铺作碌灰筒瓦。青砖砌墙,勒脚和门框部分用花岗石。屋前有檐廊,较窄,没有檐柱。屋檐有文字瓦当,檐下有彩色雕花檐档。大门门额有石刻牌匾,上刻阴文“水月宫”,笔画流畅有力。传说是清末有“岭南第一才子”之称的宋湘(1757~1826年)所题。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上联:“莲性闻香皆宝筏”,下联:“杨枝垂荫即甘棠”。门联为本乡举人李名奇所题,描述观音端坐莲花之上,手持垂柳的状态。门联上方有浮雕的蝙蝠像。门额上方有壁画,光鲜艳丽。头门面宽3间,进深3间。天井两边有走廊,卷棚顶,有两根四方石檐柱。后堂大厅前面有一廊,卷棚顶。靠天井处有两根八棱檐柱。厅内有四条圆木金柱,上有对联。神坛上供奉着观音菩萨。

兰溪潘公祠

东棠下的第一大姓是潘姓,棠下大社(丰乐)与上社和福善的南边大街、迎福里一带是他们的聚居地。相传他们的远祖是中原古潘国人,其地望可能在今固始县晋朝时,荥阳市中牟潘氏已成名门望族,故棠下潘氏以荥阳为堂号。棠下大社(今棠东丰乐)建有兰溪潘公祠,与上社潘氏同宗同源

棠下潘氏与棠下钟氏都是中原人,本有姻亲关系。章怀皇后远祖潘美与钟氏南迁始祖钟轼是翁婿关系。赵匡胤时候,潘美率兵抗辽,与大将杨业不和,导致兵败将亡,被朝廷追究,株连九族。其族人、亲眷南逃傣族。钟轼隐居番禺慕德里司马腾堡村(今从化区屈洞村)。潘氏族人亦在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一带隐居,钟、潘两姓世代友好,和睦相处。故民间有“凡有钟氏聚居地,必有潘氏毗邻”之说。

这是古代传说,本村老人在整理族谱和寻根过程中,发现这个传说是受小说《杨家将》影响所致,潘美是宋朝开国大功臣,而且棠下潘氏是潘美后人。

上社公祠

聂氏宗祠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先人建造潘公祠,是为了纪念上社村先祖潘兰溪。祠堂的后座设立有历代潘氏先人的灵位,以此确保潘氏后人永远纪念先辈建下的功德。该祠堂为三进,主体建筑面积达585.57平方米,祠堂前方的场地空间面积为386.66平方米。

在祠堂门口,可见其屋顶采用龙船脊的设计。正门门楣上方悬挂着“兰溪潘公祠”的牌匾,匾的右方还书有“二00一年”几个字,这是为了纪念该祠堂于2001年在潘氏亲友的捐赠下重修之事。匾下方的一幅对联“兰馨桂馥家声振,溪晏河清世泽锦”镌刻着潘氏族人对家世昌盛的美好憧憬。正厅明荫堂,走进正门,便看到正厅上悬挂的“明荫堂”三个大字。定睛一看,屋檐上有精美的木雕,颜色虽已斑驳,但仍能想象到刚刷上漆时的鲜艳夺目。正厅屋顶和内侧墙壁相接的地方,分布着彩色的壁画,有兰花等植物,也有意境悠远的山水,还书写着古代诗文。整个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木质和青砖为主要建材,使得整体气质古朴素雅。

大社公祠

位于棠下街东棠下丰乐社大塘边街10号(原棠下大社),始建于南宋,清末修建,民国13年(1924)曾做济美小学。建国后做过生产队队部,1999年重修时主要是首进改盖绿色琉璃瓦,室内改铺粉红地板砖,新绘壁画。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3.6米,总进深42.4米,建筑占地面积576.6平方米,三进均为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首进为绿色琉璃瓦。第二、第三进为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石勒脚。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廊立有两根方身石檐柱,檐柱与山墙之间为木虾公梁,梁架上有雕花。封檐板雕有“回”字形纹饰,山墙头上有灰塑花纹。石门额阴刻“兰溪潘公祠”。石门联阴刻“凤毛欣济美,麟趾庆兰溪”。门联上有蝙蝠兽面浮雕,门额上方墙上端有壁画。大门口两边有石门枕。内有两根砂岩石八棱后檐柱。

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一架。有两根砂岩石檐柱,4根坤甸铁樟木圆金柱。设有屏门,上悬木匾,书“济美堂”。

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两根砂岩石八棱檐柱。间有一古神盒,上面有古朴的人物花卉。后墙有两根八棱檐柱。天井放有一块花岗石匾,上刻“启明”二字,上款“民国甲子”。下款“季秋吉旦”。

为不忘祖荫,其玄孙尔政、尔昌、尔旺分支棠下丰乐社后,在丰乐大塘边建了兰溪祠堂,取名济美堂,供奉盘兰溪夫妇神位。

潘兰溪,棠下村潘氏二世祖(今棠东)

梅溪潘公祠

又称慕隐潘公祠,位于棠下村丰乐上街(今东棠下)丰乐上街,是丰乐社梅溪房的聂氏宗祠

史达祖的来孙慕隐分支丰乐,居上街。在丰乐上街建有梅溪祠堂。

因只有二进,规模较小。坐西向东,长22米,宽13米,面积286平方米。

供奉梅溪夫妇和慕隐夫妇神位。建国后曾作过生产队队址。

德珍潘公祠

潘德珍,棠下村潘氏兰溪房祠堂。

尔政潘公祠

尔政潘公祠、尔旺潘公祠、尔昌潘公祠,棠下村潘氏兰溪房在丰乐的祖祠。

(兰溪潘公祠,梅溪潘公祠)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营救

此事由1996年编者采访记载。当事人潘惠其已经病故,当潘太太从床底下把佩刀找出来时,两眼已有泪花。美国军队飞行员所赠送的其他东西都销毁了,潘太太以佩刀用来砍柴为理由保留了下来。

1944年11月29日上午,盟军机群袭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据目击村民回忆,日机一听警报就四散飞走。一架美军重型轰炸机B49轰炸完后可能还想炸什么,多盘旋了一下,结果落后了。被飞回来的日机截住,几架围攻。盟军战机在击落日机一架后,也被日机击落,飞行员被迫跳伞,降落在棠下乡北面的山岭。

次日早上,棠下乡青年农民潘流泰上山砍柴,见到在山上野坟的棺材中向他求救的飞行员。潘流泰不懂英语,当即回村找潘惠其商量。潘惠其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读过书,略懂英语。当晚潘流泰与潘惠其,以及潘磷献、苏娣、潘苏娣3名热血青年乡民上山见飞行员,得知其是打日本的美国盟军飞行员时,大家决定营救其脱离险境,并亲切称呼其为阿活(译音)。

当晚,几位热心的青年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将阿活打扮成农民护送下山。美国军队飞行员阿活将佩刀以及一身军装、一批宣传品赠送等物资送给潘惠其。随后,又护送到附近驻萝岗区的国军第六十三军第十二大队(此大队有棠下乡李姓族人当排长)。随后按照大队的要求,共同组成护送队,将阿活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经过十多天步行到达曲江区国军第六十三军军部,再转美国盟军第十三航空队(飞虎队)指挥部。乡民的爱国行为,受到当时国民政府和美国军方的奖赏。

1945年,日军投降后,设在广州市的国际善后救济总署的美国官员无偿地调拨一批大米给棠下,作为向当地乡民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美国军队飞行员一事的酬谢。

美军飞行员留下得佩刀长395厘米,其中刀身长25厘米,刀把长14.5厘米。刀尖略弯,最宽处3.5厘米,窄处2厘米。刀把为黑色PR 酚醛树脂。刀重1公斤。与普通的刀不同的是,此刀把中有槽坑,装有弹簧。平时可将刀的一半缩入刀把内,必要时一按弹簧,刀立即弹长一倍,令对手猝不及防。

龙舟历史

以前棠下村一共有九条龙船,福善社、丰乐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新墟社、每年从农历四月初八日开始,就将龙船从淤泥中挖出来,洗净、装修,然后采青、训练,从五月初一至初五棠下村两街东棠下华(今棠东)和棠西荣(今棠下)的龙船都会一起出去探亲,连续5日外出会友,有时还有政府或地方组织噶竞赛活动。之后又埋回如泥土度保存。民国19年(1930年)棠下丰乐社又称(棠下大社)有一只船系新涌口翻沉,91人落水,38人溺死。就是因为这样,棠下丰乐社现称棠东丰乐社的人就将龙船埋了,发誓不再参加这项活动,后来还把棠下新涌填埋了,棠下新涌现还保留一小段遗迹在骏景花园内,所以从此原棠下中心与东部就没再扒龙船,后来上社也由于历史原因再没扒龙船,历史原棠下村只剩、棠下福善、棠下北社、棠下新墟继续发扬着这项传统龙舟活动至今。

上社村

“上社村与其说是城中村,还不如说是村中城,它更多的已经是一个现代的都市了。密集的人气、租客的年轻化,都决定了巨大的商业潜力。”近年来一直从 事区域地理文化研究的梁凤莲,认为上社村并不存在整体改造的需要,因为它本身已经改造得“简单而明确”了。她举例说,不少国内连锁品牌的进驻、集各式风味 于一街的餐饮店等,都无不定格了上社村的模式。同时,梁博士建议,上社村的商业模式应该向“小而精”的个性化发展,比如由政府出面为村子里的特色店挂牌,打包推广。“年轻白领喜欢有品位有文化的消费,这种消费反过来也推动上社村的文明建设。”

而对于上社村的仅存不多的祠堂和公园,梁博士希望将它们打造成公共文化的平台,而不要拘于原住民的活动场所。

上社村主要居住人口为学院BRT附近天河软件园、广州信息港尚未置业的年轻人。目前已作为天河大棠下村的一部分纳入广州市拟进行改造的若干条城中村名单。

学院

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前身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创办于1957年,1998年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2005年,原广东机械学校、原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先后并入学院。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4年12月5日,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学校于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于2000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学院占地面积1385亩,共有4个校区,其中本部位于天河区上社中山大道西293号。

天河公园

是区属综合性公园,位于广州天河区员村与上社中间,西靠天府路,南连黄埔大道,北接中山大道,来往交通十分便利。公园总面积为70.7公顷,水体面积占10公顷。天河公园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公园规划为五个功能区:百花园景区、文体娱乐区、老人活动区、森林休憩区、后勤管理区。

参考资料

隐藏于都市中的“三明治”.百家号.2024-03-18

天河区基本情况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 .2024-08-22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