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
梅花拳,即梅拳,亦称梅花桩,又有父子拳等名称,是中国现存的一种古老的武术拳种,也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安徽、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一带。梅花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良的传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在众多拳派中,唯独梅花桩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指导武场。武场锻炼武功,传授拳法;文场敬祖师,研究文理及香礼妙法。文场的指导理论包含儒、道、释三家学说之精义和周易五行之理的神奇妙用,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梅花拳是一种内炼气、外练形,内外兼修,攻防技击性强,体用兼备的传统拳术。
历史沿革
起源
有关梅花拳形成的时间,文献典籍无徵,但民间传说纷纭,主要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和明末清初说”。很显然,不管是西周说还是春秋战国说,虽然在民间言之凿凿,有的还记录在内部的抄件中,但大都为故事传闻。因为梅花拳的出现离不开中国武术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确定,梅花拳的形成时间应在明末清初。又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自古以来梅花桩就有文场和武场的活动,它的流传和发展也是“文武齐全”的。
发展
“落地梅花世间稀,明末清初始建立”,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梅花拳目前主要流传于苏、冀、鲁、豫及中国台湾、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它之所以能够不断开枝散叶,弟子门人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是从第三辈祖师邹宏义由徐州北上传艺布道开始的。邹师从徐州市开始一路向北传艺至邢台市,历经四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历史沧桑,如今的梅花拳子弟已经遍布世界,枝繁叶茂。尽管梅花拳开枝散叶,弟子门人遍布世界各地,但始终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梅拳弟子皆兄弟”的传承理念。根据道家《百字秘诀》按字排辈,无论师承何处,只要是梅花拳弟子,通过“盘道”,就是“论的上”的一家人,这一传承理念很好地促进了梅拳弟子之间的拳术交流和活动往来。另外,在各个梅花拳主要传承及发源地,每年都会举办祭祖及“亮拳”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梅花拳弟子聚集起来,祭拜祖师,亮拳展示,切磋交流。
概述
梅花拳,即梅拳,亦称梅花桩,又有父子拳等名称。梅花拳是一种内炼气、外练形,内外兼修,攻防技击性强,体用兼备的传统拳术是中国现存的一种古老的武术拳种,也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的优秀拳种之一。梅花拳广泛流传在中国安徽、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一带等地。梅花拳为何以“梅花”为名,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周伟良教授在《梅花拳拳理功法的历史寻绎》一文中将目前流行的说法归为三种:其一,明崇祯帝自缢煤山遗址,民间有人“ 组成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以示纪念”。此说显然赋予梅花拳过多的政治意味;其二,河北、山东交界一带冬春之际梅花盛开,此时各地拳民前来进行亮拳活动,故拳名“梅花拳”;其三,从拳势特征来解释,因梅花拳有五势,而梅花有五瓣,故取名梅花拳。除此之外,曹广超还提出了其他两种说法,一是,因为梅花具有傲霜斗雪的品性故得名“梅花拳”;二是,因梅花有五瓣,所以用其代表五位创拳武师以示纪念。另外,史朋信采访平乡当地人,解释是“ 取梅花在冬未尽 、春未到之时开放,含先知先觉之意,合先备先用之理,达先发杈雌之效”:且按天干地支分作五势, 如梅花开放, 故取名梅花拳;韩建中先生还曾提出,梅花拳祖师下山传拳时,满山梅花突然开放,所以称为梅花拳。
拳法及拳理
拳法
“架子”阶段
梅花拳的基本拳路称为“架子”。“架子”的构造是很特殊的,主要是提高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和运气行气的能力。它由静止不动的“桩步五势”和变化迅疾的“行步三法”组成。“桩步五势”可练全身之气。练时要凝神,聚气,调息,懂聚气之法,这显然是在“练内”。而“行步”是练步法之轻灵迅速,这主要是“练外”的,因此它是“内外兼练”的。“桩步五势”即“一大势、二顺势、三拗势、四小势、五败势”,对应于金、水、木、火、土五行顺序,宛若梅花盛开。“行步三法”为“摆法、撤法、扎法”,尤如梅花的干枝相连。这一动一静两种极端的情况要在一个拳路中交替出现,是一种奇特的练法,也是梅花拳所独有的技术特点。
“打成拳”阶段
习练者的“架子”和步法练好之后,就可以进入“打成拳”阶段。梅花拳的对练拳路“成拳”除了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动作和拳势皆可以因人而异,随时编造。所谓“四门八方”即八卦中的乾、坎、艮、震、、离、坤、兑八个方位,也称为四正四隅。此外在梅花拳的掌法,拳法和腿法中也要有“九宫之变化”,九宫也就是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及正中一点,拳术的变化也是人体的一种形体动作。在这个阶段,习练者根据师傅传授的规定动作和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程序进行对打练习。要求双方在对练中相互“喂拳”,于抓、拿、摔、打中体会动作发力的时机、用力的顺序以及手、眼、身、步之间的配合,培养习练者“感知”动作的能力和距离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打拧拳”阶段
梅花桩的“打拧拳”阶段是其练习的较高级阶段。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了规定的动作和拳势,对练人数也可适当增加,练习者要根据实际需要,更是“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引进落空、见空按豆,随势而布。”练习时要胆大心细,充满自信,培养习练者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梅花拳“拧拳”阶段的武功练习在其他拳派中是不多见的,也正是这个阶段的练习,使习练者可以摒除一切杂念,心神高度集中,于习练过程中体味拳法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瞬息多变的诸多转机,做到“形神合一”“心神合一”,从而既达到练心、练神的效果,又可提高习练者的技击能力。
拳法要领
不论在练“架子”或“成拳”中都要一气贯串,一气呵成,不散不乱,内外一体。自始至终都要练形,练气,练神。先要“形气合一”再“神气合一”,达“精气神一体”即“浑元一气”。梅花拳拳法中也把人体看做一个小天地,本“天人合一”之理。练拳必须知“四时行功加减”及“易筋经”之道理。梅花拳练拳之目的是要“先固根本”即:“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内丹既成,灵妙莫测,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人皇帝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而这种“架子”、“成拳”、“拧拳”的变化和不定的形态,使得它们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无穷丰富。这种拳法结构的特点反映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基本特性。也就是梅花拳文理中说的:“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真艺。”有拳,有艺,有了一成不变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艺了。正如“道无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变而不变,有而无的,它也是“无形”的。不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无法理解梅花拳的这种特殊结构。
拳理
阴阳五行之理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据,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动为阳,静为阴”,在“桩步五势”中的“大、顺、拗、小、败”五势又与“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对应。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按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不断变化衍生”,其如“刚柔”、“起落”、“进退”皆可谓阴阳。梅花拳“架子”的结构和变化,正是一幅“太极图”的景象。梅花拳若要练好,就必须在练“架子”时“动静”要互更;“刚柔”要相济;“起落”“进退”要灵利。这也就是“阴阳不测之谓神”,使拳法出神入化变化莫测的道理。
八卦变易之理
梅花拳拳法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八卦变易之理、浑元一气的整体观等。如果不懂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法就无法理解梅花拳的拳理,也就不能练好梅花拳武功。梅花拳弟子们都知道,梅花拳是很有文化素养的一种拳术,在武功锻炼过程中拳法理论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常常要一边练功,一边学习拳理,还要在锻炼过程中对拳理不断地体会、领悟。因此,梅花拳武功的锻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传统文化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过程。
文理之道
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籍世代相传。梅花拳文理之道主要取材于佛、道、儒三家学说及周易,但其内容主要是与修心养性、炼气炼神部分有关。文场老师领导整个拳派活动,负责教门内弟子遵守门规、武德。虽然其中仍保留一些神、佛、仙、道等宗教词语,但其含意已经变了,成为炼神炼气的功法所使用的名词。就连儒家学说和易经中的语句也是如此。例如:“三纲五常”,在讨论修心养性时,人的精气神谓之三纲,心肝脾胃肾谓之五常;在讨论拳法和练体时,天地人称为三纲;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就是五常。文场弟子是要文武并练的,这就是“文武大道”,也称为“真文大武”。梅花拳弟子非常重视梅花桩文理,认为它是“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所以梅花拳也是一门兵学。“文武大法”也是指导梅花拳弟子们习武练功,参加拳派活动及其他事情的基本指导思想。
主要流派
按照源流,现今流传的梅花拳主要分为三大支系,一是以菏泽市地区为核心的“白家支”支系;二是以豫北的内黄县、濮阳市、清丰县等地为核心的“豫北”支系;三是以邢台市为核心的“北府”支系。
传承与保护
传承及困境
民间传承
“师徒制”作为主流形式在众多传统武术流派的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形式既维系了“传艺者”与“受艺者”的师徒关系,也是民间社会形成多地域、多流派、多拳种的核心因素。在梅花拳的流传过程中,一直都有“梅花拳,父子道”的说法,因此又将梅花拳称为“父子拳”,师徒如父子,来往密切,事实上就是建立了一种无血缘关系的拟制“父子”亲属结构,而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也在增强梅花拳门派内部的凝聚力、提升群体认同感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烧香敬祖是梅花拳师祖敬拜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中同样透现出其浓郁的教门色彩,《根源经》中就有“三时香,四时供”之语。有关烧香敬祖的内容在杨炳所著的《习武序》中有记,并放在文首,足见其重要性。杨文中的烧香敬祖分“设炉次第”、“上香定则”和“拜祖师仪注”三部分。所谓“设炉次第”是指所设的香炉数。据周伟良考证,不同的梅花拳系所设的香炉也不同,如有设五炉的(如《习武序所》记),有设六炉的(如荷泽地区梅花拳),也有的则是按辈分所设(如梁山地区梅花拳)。所谓“上香定则”是指具体的上香要求,如每炉的香数和对上香者的心理要求。“拜师祖仪注”是指敬香日期和仪式,《习武序》中记“每逢朔望日期,定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平常日期,只行一跪三叩首之礼”。收徒往往是梅花拳烧香敬祖的重要表现场合。梅花拳的师祖敬拜中还有个重要活动就是焚表。焚表是清代民间教门中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也即所谓的“升丹”:“所谓升丹,系将姓名、籍贯写在黄纸上,向空中焚化”,希冀通过香烟的升腾“上表挂号”,从而得到佛祖神灵的眷顾。
学校传承
梅花拳门规祖训众多,拜师授徒规矩严格。早在中华民国,菏泽梅花拳第十三辈“梅花圣手”高玉亭就进入省立六中(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前身)担任武术教员,开启了梅花拳在学校传播发展的新途径,形成了传统武术学校传承的雏形。至20世纪50年代,燕子杰于1984年在山东大学正式建立了梅花拳协会,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带领学生不断开枝散叶,帮助周围各大高校纷纷建立梅花拳社团组织,梅花拳在高校的传播发展逐渐形成系统的模式,大有“遍地梅花香”的发展态势。
传承困境
由于文化基础和武术传承组织形式等的不同,民间派拳师与学院派的教师对于武学的理解、拳术的传承等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有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武学传承权威性,而对他人产生排斥。某些民间派的拳师认为学院派教师的武术不够正宗,只会花拳绣腿和耍嘴皮子,其实身上没有真功夫。而有些学院派的武术教师则把民间派拳师看作是“一介武夫”,没有文化,思想狭隘,性格粗犷,在一些形式上还秉承着封建保守的思想,难登大雅之堂。而在西方文化入侵下,许多国人的审美观念发生畸形,男生缺少阳刚之气,女生缺乏阴柔之美。东、西方文化不断发生着碰撞,中国民众的体育健身理念受到极大的影响,外国武术(如跆拳道、空手道等)凭借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独特的营销手段已经率先实现传播全球化,在中国的武术市场,跆拳道显然要比中国武术更受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推崇。更有甚者,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东西就是好的,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视而不见。在这种思维引导下,梅花拳在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举步维艰。
发展与保护
2020年12月22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公布,梅花拳入围扩展项目。2021年,梅花拳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花拳若要在新时代社会中取得长久的传承发展,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完整的拳法内容体系。将梅花拳的拳种理论与武术技术相结合,强调拳术本身的核心内涵,利用科学的、准确的、比较系统完善的教学方法将梅花拳的拳功理法传承给下一代,使之能够得以有效延续,才能使梅花拳有更足的底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发展;第二,加强对梅花拳的宣传工作,如举办赛事、 整理出版了梅花拳书籍、拍摄相关影视作品等;第三,梅花拳武术学校, 培养梅花拳人才;第四,将筹建梅花公园 、梅花西安碑林博物馆,把梅花拳开办成一处具有武林特色的旅游景点。
成立了梅花拳研究会, 邀请国家武协原主席 、 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徐才为名誉顾问。政府先后出台了有关文件, 制定保护计划, 整理出版了梅花拳书籍, 加强对联谊会的规范化管理 , 建立健全对梅花拳研究开发等各种制度。 并开办了梅花拳武术学校, 培养梅花拳人才。 同时, 以梅花拳特色发展旅游产业,在梅花拳的几个主要传承地,结合当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把梅花拳开办成一处具有武林特色的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
邢台梅花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6
梅花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6
梅花拳(梁山梅花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6
青萍剑、易筋经、太极、咏春等武术获公示入列国家级非遗名录.澎湃新闻.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等上榜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