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茶房乡

茶房乡

茶房乡位于云县城的南部,东与涌宝乡相邻,南与大寨乡接壤,西与头道水乡及临沧县蚂蚁堆乡毗邻,北与晓街乡爱华镇相连。乡政府驻地在大朝山公路32千米处附近,海拔1600米,距县城45千米。全乡总面积179.72平方千米。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25171人。

辖区划分

全乡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即村头、文茂、黑树林、桥街、甸头山、黄沙河、大垭口、文乃、大河边、马街、茶房、南挖河、文雅、响水县大路边镇、南满,共169个自然村,210个村民小组。

自然条件

茶房乡地处山区半山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为核桃、茶叶、龙胆等。区域内形成土母岩主要有:冲积、残积、堆积三种母质,其土类有水稻土、赤红壤、红壤、紫色土、黄壤等土类;淹育型、潜育型、赤红壤、红壤、酸性紫色土、黄壤等类型,18个土属,54个土种,12个变种。

茶房乡日照充足,气温适宜。据云县气象资料统计数据,茶房乡年平均气温17℃,最热为7月,月平均气温25℃,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9℃。年日照市2124小时。早霜始于11月中旬,晚霜始于3月中旬,无霜期230天左右。当地受山脉影响,很少出现大风天气,历年最大风速18.3m/s,年平均风速1.0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10%,次主导风向为东,频率为8%,静风频率高达51%。

革命老区茶房乡雨量充足,水资源丰富。茶房乡雨水较多,形成“夏季多雨,冬季多雾,蒸发量小”的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1650毫米,降水量比较稳定的月份为3、4、5和7、8、9月,最高降水量1860毫米,最低降水量113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3%。境内水资源丰富,以猛麻河为主干支流,大小河流100余条,有两座小(一)型水库,大小塘坝60多个,年蓄水量500万立方米,建有4座小型发电站,专机容量为2784千瓦。

经济情况

2007年末,全乡共有8051户34765人,其中农业人口33447人; 2007年末实现全乡经济总收入54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9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5184人。全乡粮食总产量8463吨,人均占有粮食253公斤,非公经济总收入1676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内,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有电视机农户6654户,占83%;通电率达100%;通电话的农户有2808户,达35%;村组通公路198个组,达94%;使用甲烷2187户,达27%。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抓好13万亩“三树一草”(茶叶、核桃、木瓜、龙胆为重点的中草药材)农民增收产业基地建设。建成茶园19524亩,实现可采摘面积14904亩。其中新植高优茶园5538亩,改造低产茶园3763亩。累计建成核桃产业基地83653亩。累计种植木瓜9406亩,其中1860亩已初见成效。龙胆草产业按照“支部加协会,协会带农户,农户得实惠”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累计完成种植12800亩。全乡大牲畜存栏7023头。(其中牛存栏5960头,驴存栏1063头),猪存栏30000头,羊存栏5405只,实现 畜牧产业收入882.4万元。各项统计数据表明,革命老区茶房今后的经济社会建设任务比较繁重。

行政区划

革命老区茶房位于云县南部中心腹地,介于东经100°7′至100°17′,北纬24°11′至24°24′之间,地势南北狭长,中部较低,东南两侧较高,河谷平坝分布在群山之中,形成山区、丘陵、坝区层次分明的地貌特征。最高海拔2562米,最低海拔1580米。境内以猛麻河为主干支流,水流平缓,河曲县发育,形成了多级阶地,与山前坡积洪积物连为一体,构成盆地的冲积洪积小平原。距云县城43公里,是云县通往大寨镇、大朝山镇、涌宝镇栗树彝族傣族乡后箐彝族乡等乡镇的必经之地。东与涌宝镇相邻,南与大寨镇接壤,西与临翔区蚂蚁堆乡毗邻,北与晓街乡爱华镇相连。全乡国土面积17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44亩,辖16个村民委员会210个村民小组。

基础建设

革命老区茶房乡基础建设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共完成新农村建设投资2968.77万元,其中上级拨款323.488万元。占总投资的11%,群众自筹2645.28万元,占总投资的89%;完成进村入户水泥硬板路建设23条32.29公里;进村入户岔道572条18.8公里,完成大垭口、大河边、响水县等三个村8.5公里乡村公路建设,210个村民小组中190个基本通公路,基本通路率达90.5%,建成移动、联通基站7座,全乡农户基本通电,通电率达100%。完成安居房建设274户,其中新建27户,改造247户;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2187口,完成投资861.35万元;建成村级活动场所5个1090平方米;新建自然村文化活动室2个160平方米。通达工程全面推进,共完成路面开挖35.6公里,完成总投资290.56万元。2007年修复沟渠400余条,塘坝97个,完成土石方工程量50万立方米,投工投劳73万个,新增灌溉面积180亩,改造灌溉面积10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5平方公里,改造低产田3000亩,建成三面光沟2公里。

文化产业

茶房,古称麻,有吉祥如意之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出土的铜鼓彰 显文明渊源,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天然的山区红壤资源,茶树分布于全乡大小山箐,每家每户,成为民生之本。渊源流长的种茶史,衍生出茶歌、茶舞、茶礼、茶俗、茶道、茶艺,孕育了勤劳善良、温良恭俭、锲而不舍、图强奋进的独特人文精神,形成了多民族聚集博大包容、多姿多彩的茶文化底蕴,茶叶贸易日益繁荣,茶房成为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茶的摇篮、茶的故乡。

涛涛不息的勐麻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汇入澜沧江,3万4千多汉、彝、傣、拉、布朗族等多民族和谐共处,16个村民委员会210个村民小组星星点点散落在这崇山峻岭、阡陌纵横的179.6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勐麻文化。位于乡东北部的黄沙河村以汉族拉祜族为,是汉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汉族749人,拉祜族357人,过去在这里拉祜族是一支以打猎为主的少数民族,他们居无定所,打猎打到这里,家也就搬到了这里,从此便在这里安居乐业。当地拉祜族有个风俗习惯,只要打到猎物都要朝拜猎神,猎神就是一棵大树,他们把打到的猎物放到树下,把动物的血涂在树皮上。以示对猎神的感谢。当地村民虽不再打猎但这一风俗还是保留了下来,变成了祈福。他们还有一支专业的打歌、唱调和鼓吹队伍,每逢祭祀或节日村民们都会烧起篝火男女来少围着火堆唱起拉祜族调子跳起他们独特的舞蹈尽情欢庆。

旅游指南

茶房乡除了大面积种植茶树外,许多村民还从本地自然条件出发,培植出龙胆和油菜花。通过村民们的辛勤耕作,茶房乡不仅是树的海洋而且成立花的海洋。这里的春天是油菜花飘香的时节,从大过口至文雅公路沿线的油菜花齐齐盛放。与其它地方的油菜花相比,茶房的油菜花有另一种意蕴。群山环抱,蓝天碧水,在葱茏的绿色映衬下,一个个古老村落点缀在广阔的油菜花丛中,争相辉映,如同一幅花黄柳绿的水墨丹青。满目的灿黄,犹如花浪涌来,风中夹杂着田园的气息,携带坡上、山谷里、古宅旁,处处是色块、线条,金黄色的油菜花是这个调色盘中的主色调。到了秋末冬初,满山遍野的龙胆草花让人狂喜不已,整个山野弥漫着浓浓草香。阳光撒在龙胆花束上,是一种泛蓝紫的金色光彩。整个茶房好像穿上了紫色的外套,带着淡淡芳香的龙胆草花在风中摇曳,万事万物都随之舞动起来。

茶房乡是全省40个革命老区之一,这里的人民很早就有着冲破束缚,奋发图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远大抱负。据《云县乡镇概况茶房乡分册》记载1949年底,云县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员云南地下党组织派来云县地下党员罗志中、李圭到了茶房,秘密接受原南区区长张国彩入党(候补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3年县委公开建党,石润心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为在茶房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打下了基础。1950年8月,为解放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茶房人民,共有8位中国人解放军战士和工作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茶房的土地上。他们牺牲后,李忠书、阎苟群两位烈士葬于文雅,其余6位烈士葬于茶房石门坎。为便于管理,1969年4月5日,在茶房以东约200多米处的一个小山头上重新修建烈士墓。将8位烈士遗骨迁葬3墓内。此烈士墓成为了全乡的爱国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乡人民政府、学校师生、人民群众都要前往墓地祭扫、凭吊,缅怀先烈光辉业绩、教育人民、继承先烈遗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奋发努力、建设家园。

特色产业

茶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天然的山区红 茶房乡

壤资源,气候温凉,雨量充沛,适宜茶叶生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传统的茶叶生产基地;据史料记载,茶房种植茶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云县茶房绅士石峻引进优良茶种,在茶房大规模种植,从此茶树分布于全乡大小山箐,成为民生之本。

当时的茶房因地处交通要道,是大寨村、大石到县城;后箐、涌宝到临沧市的必经之地。大猛麻土司官员在街子桥头(古称万寿桥)开设茶坊,专以接待过往官员及客商。久而久之茶叶贸易日益繁荣,茶房成为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茶的摇篮、茶的故乡。不管你到大户人家还是平常百姓家,为表达对客人的欢迎,人们总会端上一杯热茶。村民们对于茶似乎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如今的茶房街是乡政府所在地,既是一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农产品集贸地,交通方便,市场繁荣。也开有一家名叫“和谐茶坊”的“商铺”,虽说是“商铺”但它是非赢利性的,“商铺”的“店主人”是茶房乡人民政府,服务人员是政府的工作人员,而且只有在街天才开门做生意,从开门起客人就络绎不绝。在这里客人们可以喝杯热茶解解乏,看看报纸,学习茶叶低改高、核桃管护的科学技术,了解邪教、毒品、赌博的危害,也可以和工作人员说说心里话或咨询当前的政策,就在这迎来送往的茶坊里,就在工作人员和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中,就在一杯杯热腾腾的茶水里,和谐茶房的良好态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正逐渐形成。“和谐茶坊”不是所谓的专门办理业务的便民服务中心;但它胜似一个便民服务中心,政府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工作人员用自己的热情和耐心换得群众的信任,既方便了赶集的群众又拉近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可说是一举多得。

古有万寿桥上的茶坊,繁荣了一方经济顾取名茶房,今有茶房街上的“和谐茶坊”,营造了茶房和谐的社会氛围,而这一切都缘自——茶。

教育情况

茶房乡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作,孩子的今天关系着茶房的明天。文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末革命老区两所中学,在校学生2365人,教师87人;小学校点23个,在校学生3271人,教师163人。中小学入学率为100%,巩固率为100%,完学率均达100%,素质教育不断加强,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25171人。

参考资料

云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局.2021-07-19